诗仙李白,顶级书法家!(40期)

石竹涧溪

<p class="ql-block">  唐朝,在中华历史上,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无论哪一方面都是处在顶级的。政治上清明稳定,势力范围一度达到180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9千万;经济上繁荣发达,与海外7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贸易关系;文化上极度绚烂,仅举例诗歌书法,绝对处在历史的巅峰。极具分量的历史牛人,举不胜举。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杨国忠、裴度、秦琼、吴道子、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李白、杜甫、玄奘等等,他们的思想量子和生命基因,将牢牢镶嵌在历史长河中,永恒存在,永远不灭,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精神营养。</p> <p class="ql-block">  李白是诗仙,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其诗仙高光闪耀下,太过晃眼,以至于人们无法看到他书法方面的非凡禀赋。李白,701年生,762年逝,享年62岁。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别名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遗等,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号“青莲居士”源于《维摩诘经》之“青莲”佛典,表明了李白尊崇佛教,向往崇尚维摩诘的生活模式,也是李白佛教情怀的身份认同。传说,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父母亲都是读书人,致力培育儿子做个志趣高雅之人是他们共同的想法。父母亲平时喜欢引导孩子读书作诗。某次两人商量好,在庭院散步时考验一下儿子作诗的能力。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树木葱茏,繁花似锦,当即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晓得父母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下去。他走到盛开的李树前,立刻吟出:“李花怒放一树白”。“白”,不正道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做为孩子的名字。这也便成了“李白”名字由来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  李白祖籍甘肃天水,出生在四川绵阳。五岁便开始诵读唐代的识字课本。15岁时已创诗赋多首,并赢得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18岁隐居四川江油读书,中华传统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自此开始辗转江油、剑阁、梓州等地开展研学旅行,期间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24岁离乡踏远,再游成都、峨眉山,东下舟行重庆。次年出蜀,仗剑走天涯。26岁冬在湖北安陆,幸结好友孟浩然。27岁,居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此后常居女方家,相当于今天的“倒插门”。29岁这一年,他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上书自荐,因个性锋芒才华越众遭人谗谤,被拒。又缘家庭从商之故,不能应科举获得功名,只能走献赋之路,谋求官位以实现自己“大道匡君”之理想。李白33岁时,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至盛时期。两年后某天玄宗狩猎,他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赏识。该赋表达了本朝远胜汉朝,加以道教玄理,以契合皇帝崇道之喜好,所期无果。次年,李白赴长安向玉真公主献诗:“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恭祝公主入道成仙。李白去紫极宫遇见了贺知章,上前拜见并呈上诗作。贺知章对他早有耳闻,尤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的瑰丽才华和潇洒风采令贺惊异万分,称他为“谪仙人”,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自此他开始走近统治阶级的上层。42岁时,由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力荐,遂玄宗召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后任命他供职翰林,专为皇上撰写诗文。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活动,必令李白侍从,以其诗才赋诗纪实,将大唐盛况万世流传。李白受到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招人嫉恨。43岁那一年暮春,玄宗与杨玉环同赏牡丹,李白奉诏作《清平调》。此时他已对御用文人的生活始生厌倦,便纵酒自昏,玄宗呼之不朝。常于醉后起草诏书,引足命高力士脱靴,宫人恨之,谗谤于玄宗,被疏,后赐金放还。44岁云游洛阳,遇到了杜甫,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伟大的遇见。当时,李白已名扬全国,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长杜甫11岁,但从未在杜甫面前以才名倨傲。“性豪亦嗜酒”“交际皆老苍”的杜甫,也没在李白面前低头献媚,两人建立了平等深厚的友情。同年秋,两人约至梁宋,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在此遇到了高适,三人各有大志,纵谈天下大势,思想的交流碰撞为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秋冬交际,李杜再次别离。之后李白到齐州紫极宫履行道教仪式,受高天师道箓正式成为道士。45岁时,李杜在东鲁第三次会见。他们一同寻访隐士高人,曾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等。一年多,两次相约三次会见,足见李杜交往之迫切、感情之深厚。55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运江河日下,李白与妻子宗氏南奔避难。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57岁时投奔永王,并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建功报国情怀。永王在政治军事上能力平庸,引兵东巡,兵败,李白入狱。后被宋若思、崔涣营救,宋向朝廷力荐,希望李白能再次得到朝廷任用,终因参加过永王东巡被流放夜郎。759年,关中遭遇大旱,朝廷规定,死者从流,流者赦免。李白那首闻名天下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重获自由的心情。之后两年,在良宰和贾至等帮衬下,常往来与洞庭、宣城等地访友云游。61岁因病返回金陵,生活窘迫,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62岁李白病重,病榻上他将诗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后去世。</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死因众说纷纭。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李阳冰处;第三种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这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p> <p class="ql-block">  以上算是勾勒了李白坎坷曲折的人生轮廓,下边更要力述一下他的才艺。</p><p class="ql-block"> 李白创造了浪漫主义文学高峰,达到令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诗冠绝古今、无与伦比,其绝句成就最高,明快简洁的语言折射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等长于五绝,王昌龄等擅长七绝,五绝与七绝俱佳且同臻极境的,仅李白一人。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唐代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无不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他喜欢酒后作诗,常常以雄奇的想象,毫不掩饰直抒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当看到劳苦大众生活艰难时,他“摧泪如雨”;当看到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那样慷慨激昂;当与朋友畅饮时,“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又是那样天真直率。他巧妙运用夸张、比喻、拟人、对比的手法,使文字清新明丽、自然灵动,富有生命的情感。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绝句,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更幸存《李太白集》,使得《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千余首经典诗歌得以传世。李白在词坛上亦处在开山鼻祖地位,这是词学家的共识。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诗宋词选集、总集,在序跋题记中都会尽述这层意思。</p><p class="ql-block"> 盛唐渴望建功立业者甚多。但李白的个性鄙视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沉浮于世俗。他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常常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纵酒狂歌,寻仙修道,“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破羁绊的愿望。通过对政事的分析,到幽燕等地的实地观察,他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是最早与杜甫一同揭示祸乱的诗人。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李白的才华不能在治世上有所作为,那只有投向河山、仙境、醉乡之中,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作中不禁流露,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之中颇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李白除了神仙一般的文采,上天还赋予他“好剑术,长书法”的才艺。他十五岁始好剑术,“剑术自通达”。这在他的诗词中有118次提到“剑”,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10。关于剑术在此不再赘述。着墨叙述一番其书法造诣吧。</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巅峰。初唐时期,李世民大力倡导学习王羲之,开清新活泼之书风,由此奠定了王羲之书圣之地位。而后有孙过庭、李怀琳等书法草书大家,笔法皆富于创新与变化,进一步完善了二王草书的技法。直至盛唐,上层社会对草书更加尊崇,皇宫内府,大臣公侯,士大夫,但凡有文化一族,谁都能挥洒几笔草体,可谓大唐草书之盛世。李白亦是那个时代书坛才俊,其草书源自张旭一脉,风格奔放飘逸,溢满仙气。24岁出蜀游三峡,至江陵偶遇司马承祯。司马道法精深,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44岁时,李白与杜甫、高适再游王屋山阳台宫,专门到此寻访司马承祯,方知道士已驾鹤仙游。天人永隔,虽不得见其人,亦只能睹其画作了,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p><p class="ql-block"> 该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4行半,纵28.5cm,横38.1cm, 草书。内容是一首自咏四言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该帖内容与形式统一,一派苍茫大气。帖前帖后均有徽宗瘦金体题签和跋:“唐李太白上阳台”和“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元代张晏跋曰:“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观其作有飘飘然凌云之态,高出尘环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引首弘历题“青莲逸翰”楷体四字,背有赵佶、弘历等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贾似道、张晏、欧阳玄等宋元明清文人名士等鉴藏印。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启功曾说:“此帖有李白名款,用笔不循故常,天马行空,吻合于李白诗风豪迈不羁,宜为太白真迹。” 该贴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法度不拘一格,落天纵墨,收笔处一放开锋,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p><p class="ql-block"> 该帖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北宋时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辗转张伯驹藏。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将《上阳台帖》赠给毛主席。主席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故此,该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上阳台帖》篇幅虽小,却显出苍茫浑厚之感。书写时运笔粗犷沉着,蘸墨充足饱满,缓缓推进,笔笔送到。通篇跌宕起伏,跳跃活泼且又天真烂漫,给人以雄壮辽阔、气象不凡之感。如大江大河,突兀而至,似山石崩绝,凌空而来。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所书,实则格律森严,神形逸荡。大字小字错落有致,“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山高”两字,犹如空中坠石,体现出一种险疾之势。“非有老笔”四字中的“非”字写得扁而放纵,“有”字则写得小而含蓄,“老”字突然沉笔挥洒,放胆伸毫,将上述诸字轻轻托了起来。再如“情”“台”两字,看似结构不平稳,似有摇摇欲坠之状,然而,正是在看似颠簸之中营造出的稳健才有韵味。“情”字重心略有倾斜,最后一点又恰到好处地把险势拉了回来,真是令人叫绝。该贴点画如行走在云烟之中,大有收天下于一纸的旷达情怀。其中的每一个墨点、每一根线条都自然渗透着李白的浪漫个性,表现了李白官场绝望后清壮沉雄、自然放达的哲思。纵观全帖24字,大小悬殊,“山、水、千、非、有、壮、十八日、上、书、太白”都十分短促,而“高、万、老、笔、清、台”则一顶俩仨,结体奇特,这种设计是很有难度的。如“十八日上”四字,有平整欹侧,有仰盼跌宕,笔短而意长。字长者,作者并不将其压缩,而是任其舒展,特别豁达的是“老”“台”两字,两个撇如逞雄使气一般地挥下,成了此篇最为雄肆之笔;“何穷”二字亦收亦放,波澜层叠、浑然一体。该贴与其诗歌一样,充满了激情与豪迈,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异曲同工。</p> <p class="ql-block">  到此倏生一念,之前第29期写到徽宗之有位有才却无为,且不知太白倘若有职位,会不会大有作为?还会不会成为后来的光耀历史的“诗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