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上东北话

久泰平

文字:原创<div>图片视频:来源网络</div>   “给它整出去”“biè磕着它”“让它嗑去吧”……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中国队运动员,火热夺金。而场下,大家更是金句频出,和比赛一样精彩。尤其是,浓重又风趣的东北话。一时间,成为冬奥会上的网红口音!   比如,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国选手高亭宇再夺一金。赛后接受采访时,“如何形容自己的性格?”高亭宇用了两个字回答——“格路”。一时间,全场面面相觑。而同传间里的外国翻译更是发蒙,给出了“I think I'm quite glue???”这样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翻译。<br><br>  最初,“格路”这一词汇起源于满族语言。如今,在东北地区这一词语常常指某人“与众不同,违背常理,不合群”,通常为贬义。而高亭宇大概想表达的应该是,带有开玩笑的色彩,一种东北式的谦虚和自嘲。可见,东北话不仅讲起来有趣,而且用得恰当更会让表达出彩!   短道速滑名将、冬奥会四金得主王濛解说时的一句调侃火了“这届北京冬奥会,它就有三种语言:第一个英语,第二个普通话,第三个东北话。”这带有相声风格的概括,大概是北京冬奥会上最经典最豪横的表达了。 白岩松对冬奥会上流行东北话也有概括,他认为,东北话就是冬奥会上的北京话,冬奥会上的北京话就意味着它在冬奥会上代表中国的。   其实,东北话在冬奥会期间走红网络,并非在北京这一届才开始。2018年平昌冬奥会男子5000米接力冠军、匈牙利的华裔运动员刘少林、刘少昂兄弟曾在长春接受训练。教练是中国人,两兄弟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东北话。2017年,他们在参加央视节目时爆出一句“我们是长春人,东北那疙瘩”,瞬间笑翻全场。可见,东北话的魔性和洗脑能力非同一般。   那么,东北话在冬奥会上的感染力为啥这么强?首先,历届冬奥会上,中国代表队中,东北的运动员比较多。北京冬奥会上:从运动员、教练,到技术官员、志愿者,东北军团力量庞大!从比赛现场到新闻发布会,但凡有中国运动员出现的地方,你大概率会听到浓浓的东北方言。因此,东北话慢慢成了中国代表团的一个特色官方语言。   同时,东北话容易学,好懂又比较幽默。东北人的性格都比较豪放,而且他们非常有意思,说话的时候,语调具有非常浓厚的东北气息,大家听他们说话的时候也会觉得很感兴趣,说话方式很幽默,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欢声笑语。东北话听起来比较接地气儿,是一种非常幽默的方言,会让人觉得特别亲切,洗脑性非常强,不熟悉的人用东北话进行交流,会不自觉的拉近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国外的运动员长期处于这种方言环境当中,也能够学会一些简单的东北人的口头禅,经常会用东北话互相讨论技术,或者是聊天。   冬奥会既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场盛大的文化交流活动。北京冬奥会上,处处都充满着丰富多彩的“中国风”元素,从冬奥吉祥物、冬奥体育图标到冬奥场馆的构思设计,再到奖牌、制服的精巧设计,无不折射出中华文化之美和浓郁的文化自信。而东北话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无意中成为“网红口音”乃至“中国冰雪官方语言”,虽说有夸张成份,但事实上东北话丰富了语言表达,某种意义上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诸多中华文化元素一道,在冬奥会这个重大国际赛事上,共同展现中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