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个善行,是在用一个人的生命影响着另一个人的生命。所以,信任关系在各种教育中极其重要,家长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前提就是“慈悲之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代社会物质丰富,大家都吃穿不愁,使得人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的物质可以满足所有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们的贪婪。人的欲望无穷,吃好了、穿好了,接下来的需求就是被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这点我们也可以容易理解为什么从70后、80后、90后、00后、10后越来越多的“叛逆”?中国有句古话:衣食足知荣辱。就是这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下学生的学习压力确实很大,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于是出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观点:不能批评孩子;不能体罚孩子;作业不能太多;培养孩子的习惯很重要;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和孩子要民主相处等等。这些理念都是很好的,孩子需要宽松平等的成长环境,需要被关爱,需要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特长、兴趣。这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一系列展现慈悲之心的具体做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这些“理念”却有着令人担心的一面:人们很容易对这些理念断章取义。人一般很容易把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进行优先加工。因此,一方面关注孩子学习,另一方面又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长,很可能由于自己当前面临的家庭教育挑战而放弃一贯的原则,慢慢失去了原有教育孩子的力量和定力,甚至最后失去了“家长权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只有“慈悲之心”的教育可能“软绵无力”。按照系统的观点,教育孩子的各方和孩子本人一起形成的有机系统会对孩子产生教育影响。一方的无力一定会激起另外方面力量的壮大,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各种环境因素都会对心理防御力薄弱的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教育力度稍微占居下风,孩子就可能会被社会不良风气和信息所侵蚀。比如现在比较多的手机游戏上瘾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同性格的人适合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比如有一种人,我们可以用红色代表他们的性格。典型代表是孙悟空、李云龙。他们喜欢快节奏,但是过于强硬。对于他们,必须要有明确且严格执行的规则,孙悟空离不开紧箍咒,李云龙也是经常被处分。还有一种人可以用黄色作为他们性格的代表颜色,典型的是猪八戒。慢节奏、热情、不给对方压力,这类人喜欢被人捧着,但是他们出奇的粗心,爱吹牛、偷懒、缺乏责任心,需要不断的施压,而且压力不能太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一刀切,都来个“平等”、“信任”,首先不可否定,这样的方法会对相当一部分孩子有效。但是最后可能结果也很残酷,有一部分孩子就会利用家长和老师的“平等”和“信任”,达到自己偷懒放松的目的。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现在信息发达,孩子通过网络和同伴间的沟通了解的信息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已不是我们小时候的那种孩子。必要的鼓励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对于聪明、暂时又有些滑头、懒惰的孩子,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能给以过多的民主和信任的,对于他们的教育,需要更多的“金刚手段”:严加管教、制定规则、严格执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做才能有好的效果?中国人最看重关系,人与人之间,只要关系好了,一切都好说,关系破坏了,基本上什么都别提了。“金刚手段”使用不当就会过分严厉,会伤害亲子关系,过于宽容会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性,必然会引起作为家长的你的不满意,接下来肯定也会伤害亲子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你要爱你的孩子;然后无条件的尊重孩子。建立在爱和尊重基础上的严格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才能真正守住底线。尊重孩子不代表完全同意孩子的观点和表现。伏尔泰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个叫“先跟后带”。先跟着孩子走,得到充分信任后,再把孩子带到该去的方向。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把孩子的心“抓”住了,你想怎样都行。所有的教育,如果丢失了心育,都将归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做到育心?一定要对孩子共情。什么是共情?和平时所说的同情是一回事吗?你看到一个人在马路边讨饭,你觉得他很可怜,你去给他一分钱,这不是共情,这是同情。共情,也称为同理心、同感。在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最好的做法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用一句歌词来表达就是:痛着你的痛,爱着你的爱,悲伤着你的悲伤。这样的积极陪伴,有助于帮助孩子平复情绪。有助于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这样就在孩子心理上形成一个“抱持性”环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什么叫做“抱持性”呢?我们假设一个情景:在飞机场,一个小男孩坐在爸爸的肩膀上,说:“看,我就是世界之王”。随后飞机起飞了,那巨大的声音把孩子吓得屁股尿流。如果爸爸不够抱持性,就会说:“算了吧你,还世界之王,飞机就把你吓成了这样”。这会很伤害孩子的自恋和自尊。如果是一个抱持性的爸爸,就会说:“儿子别怕,有爸爸在”。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在自己绝望的时候会有人“接住”他,他就会敢于尝试和努力。抱持性的父母会给孩子机会去冒险,但也会在孩子感受到危险的时候支持孩子。通俗的说就是:不穿小鞋。不故意为难孩子。抱持性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一种人情之间紧密靠拢的踏实感,让孩子相信,无论怎样,家是安全的、有资源的,有温度的。</p> <p class="ql-block">抱持性环境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不否认、不拒绝孩子当下的情绪。如果发现孩子正存在于低落的情绪状态,那么,不要否认、责怪当下的情绪,试着理解对方真实地处于一种不太舒服的情绪中,体验他的情绪,接纳他低落情绪的存在,然后再询问“看起来,你有些情绪不好,是不是愿意和我谈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耐心的倾听与情感的关注。不去主观臆断,关注孩子的真实情况。这时候孩子往往会有故事要讲,这时家长耐心听着,然后把听到的情感反馈给他,也许那正是他缺少理解和关注的,“现在跟我说说,有没有感觉好一些了?”不必自作聪明,去猜测孩子的想法,并加一句:“事情就是这样的吧?我一猜就中。”这会阻断和孩子的进一步交流。其实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是非常令别人反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为孩子的体验增加正向的解读。当孩子情绪得以照顾,逐渐恢复平静时,如果你能趁机针对发现的“牛角尖”,给予正向的理解和建议,帮助孩子从回归理性,这样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营造抱持环境需要为孩子“心理减负”。由于孩子们知识经验的限制,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法和行动方案。所以,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很重要。我们看到孩子有困扰了,可以问问他们:你有困难吗?需要帮助吗?以此来拉近心理距离,获得进一步了解情况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抱持性环境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健康的自信。这种环境是有利于帮助孩子寻找亮点、发挥优势,就是“长善救失”。“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引导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一个人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就会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一个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的人,一定是心理健康的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你帮孩子发现他的优势,给他希望和自信的时候,你就是孩子的“伯乐”、是他的恩人,你就是在寻善。他会对你产生信任,随着你对孩子的进一步引导,你们的信任度会进一步提升。你不断的帮他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的提升他对自己潜能的信心,这就是“长善”。这时候你就可以对他进行“救失”。就像为了消灭老鼠,先养一只猫,猫长大前先别管老鼠,只管养猫,等猫长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消灭老鼠。这是一种积极暗示,不断地暗示他的优势。家长给孩子的这种暗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会不断地对孩子内心进行熏陶,强化他内心里对自己的积极认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到“寻善和长善”,孩子就得到“完善”。这时候他们的行为还是他律的,是在家长的教育引导下朝向善的一面发展。等到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足够成熟,他们就会产生足够的良知,这种良知是孩子自律的前提。孩子就会把你对他的要求内化成自己“内心的警察”,每当自己不自觉的想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个警察就会出现提醒他们,这种自律,就是“从善”,最终极的是“止于至善”,是一个理想状态,孩子能做到自律就已经是非常优秀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请家长们思考:孩子能不能处罚?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处罚的目的是什么?是处罚孩子还是处罚孩子的不恰当行为?事实上我们针对的应该是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对事不对人,关注事件本身,不能否定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本能里,有着对自己的重要他人的依恋,有获得重要他人爱的需要。如果做到以上所说的“抱持性”,你就是孩子的恩人,你就是他最信任、最仰慕的人,你就是他生命里的重要他人,你说的话在他那里就可能被放在神圣的位置。孩子最信任的人所表达出的失望将会对他们产生极强的冲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打骂的方式就显得很多余。必要的时候你可以批评他,但这时候的你,并不会以批评孩子为乐或者是为了泄私愤,而是带着善意的恨铁不成钢的批评。你的善意,孩子是可以接收到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的成长既需要家长的柔情,又离不开必要的训诫。家长需要修炼自己的善意,为孩子营造抱持性的心理环境,用我们一颗温柔而坚定的心去影响孩子的心。家长要学着用“慈悲之心”和“金刚手段”两只手抱持着孩子不断地健康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