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芷江一中,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35年过去,岁月改变了她的模样,昔日的校门也一分为二,南门旧貌换新颜,东门腾空而起,高大轩轩,透视出沅州第一校王者风采!</p> <p class="ql-block">这不是一般的学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p> <p class="ql-block">校史馆内,有一批近现代大名人。</p> <p class="ql-block">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沅州知府朱其懿创建“沅水校经堂”。</p><p class="ql-block">1903年,明山书院并入,改名“沅州府中学堂”。</p><p class="ql-block">1912年,改名“沅州公立中学堂”。</p><p class="ql-block">1913年,改名“芷黔麻晃县立中学”。</p><p class="ql-block">1914年,改名“湖南省第九联合中学”。</p><p class="ql-block">1931年,更名“湖南省沅郡联立乡村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1936年,恢复为“沅郡联立初级中学”(简称“沅中”)。</p><p class="ql-block">1950年,学校更名“芷江县立初级中学”,与另三所私立初级中学并立:芷江宏济中学、芷江明秀初级中学、芷江香山女子中学。</p><p class="ql-block">1951年,纳并私校,称“芷江县初级中学”。</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增招四个高中班,改名“湖南省芷江中学”,结束芷江学子外县读高中的历史。</p><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正式定名“芷江县第一中学”,分木油坡和新店坪两处办学。</p><p class="ql-block">1958年12月,两校合并,称芷江中学。</p><p class="ql-block">1974年,学校迁回小北街原址。11月,芷江二中分出,恢复“芷江县第一中学”校名。</p><p class="ql-block">1987年7月,学校改名“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p><p class="ql-block">2001年11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芷江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名,保留“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牌。</p> <p class="ql-block">1、朱其懿,湘西近代文化开拓者,芷江一中创始人。</p><p class="ql-block">朱其懿,字叔彝,清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朱其懿出任沅州知府。就任后,见沅州所辖芷江、黔阳、麻阳三县,侗苗杂居,民贫地瘠,数十年来,“乡、会榜试久未中人”,便慨然以兴学为己任。首先整顿原有府、县书院,丈亩增租,改官师月课为堂课;广置经史子集书籍,分发各书院;告诫学生勤奋学习,探索可行的读书门径;劝导学生家长选择良师,多买书籍,并开列大批书目广为分发。继而着手创办沅水校经堂,以实学课士,改革旧式书院陈腐的教学内容及方式。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二十六日择吉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2、熊希龄,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p><p class="ql-block">熊希龄, 父兆祥,仕清官至澄湘水师营统带,携家居沅州府城芷江。熊希龄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入沅水校经堂就读,后人湘水校经堂深造。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熊先生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p><p class="ql-block">3、曾廉 ,沅水校经堂主讲</p><p class="ql-block">曾廉( 1856-1928 ),字伯隅,今邵东水东江镇人。20 岁入县学 ,后入选岳 麓 书院。33岁主讲沅水校经堂。光绪二十年( 1894 )中举人。二十四年( 1898 )任国子监助教,参与编修《大清会典》。清末,列强入侵,日军占琉球、台湾,蚀高丽(朝鲜),进而 图犯辽边 ,“国将 不 国”。曾慷慨陈词,反对乞和 ,主张启用刚正忠义将帅力拒外敌,以固边疆。八国联国侵华时(1900年),曾随李秉衡出兵抗击。后调任陕西候補道,支持义和团保卫北京、天津的反帝爱国斗争。光绪二十八年( 1902 ),曾因支持义和团而获罪,遂隐居贵州锦屏县的梅屏山下,筑“拙阅堂”,从事教学与著述。宣统二年( 1910 ),回归故乡,执掌杨塘书院山长,历时 16 年。尚孔孟之道,以“仁学”自勉,最负盛名。</p><p class="ql-block">4、张学济,湘西护法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张学济:1873—1920),字容川,湖南省芷江县人,少时沅水校经堂。1894年以秀才选拔贡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科成,先进士。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清廷政治腐败,他认识到只有改造国家,才能图存,遂辍仕途,立志革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熊希龄荐举东渡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陆军,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广东盐行局局长,旋在上海组织广艺书局,做为秘密革命机关。又在汉口设《大江日报》。参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沅州知府、湘西近代文化开拓者朱其懿在府署西侧西花园(今芷江宾馆内)创建沅水校经堂。考选沅州所属芷、黔、麻三县,及凤凰、晃州两厅才质开敏生童,延请湘中名儒曾廉、沈克刚、汤诚航、黄忠浩等主讲,通经致用,实学课士。课程以经史为先,兼学辞章、地理、农政、水文、军事等,树立新学风,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称为实学。与长沙湘水校经堂并称“沅湘两校经”。受近代文化熏陶、湖湘士气洗礼,诸生革命维新而有建树者,以熊希龄、张学济、张伯良、毛延龄、杨凤笙、李永翰、陈渠珍等称著。沅水校经堂开湖南地方教育改革之先河,为维新变法涵养思想及人才,为推进社会大变革夯筑基础。</p> <p class="ql-block">这栋大楼,我1983一一1985年执教于此,弟子们已满天下了!</p> <p class="ql-block">今非昔比,校园增添大楼多多,令我惊叹不已!仅学生食堂规摸不比高校逊色!</p> <p class="ql-block">东临浩广无垠的芷江机场,西傍碧波拖蓝的舞水,南倚馨香氤氲的文庙,北眺烟霞飘渺的明山;整个校园绿树掩映,满目繁花,为市级花园式单位。</p> <p class="ql-block">办学规模达到每个年级30个班,全校共90个班,4500-5000名学生,教职员工370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校园正迎来新学期到来,学子们人来人往,没有人认识我这位曾经的师长,虽看到曾同事的几位老师的姓名牌,但未见面。</p><p class="ql-block">春寒袭人,旧地重游,时光不可回转,回不到原来的我了,这正是</p><p class="ql-block">;长江后浪推前浪,光阴如梭永向前,换了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