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 图/文 序言 (这是一篇论述三星堆可能改变华夏历史的文章,与现有的认知差异较大,欢迎质疑!但是,一但被证实、哪怕是部分被证实,都将极大的丰富华夏文明的内涵!期待您的参与!共同见证历史!<br>我国现代考古自今已经有百年历史,在取得中原商周考古决定性成果以后,中原中心的地位得以确立,于是,国家投入大量资源,信心满满的向更早的夏王朝进军!1952年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但年代只到3800年前,属于夏朝晚期和商朝初期,关于二里头遗址算不算夏王朝晚期遗址,至今学术界争论不休!中原考古战车被锁定的3800年前,自今已经70年!中原寻找夏王朝早期都城的失利,给国内疑古派打了一剂强心针,从全面否定夏王朝的存在,发展到外来文明说甚至外星文明说等等,眼花缭乱!中原在呐喊:我从哪里来?<br>1929年古蜀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却意外闯入上古文明之旅,4800-3200年超长的时间跨度和无与伦比的辉煌震惊世人!一举成为黄炎联盟时期、夏王朝、商王朝三朝最大的城池。三星堆在呼唤:我到哪里去?<br>当三星堆文明即将和中原文明拥抱之时,遗憾的是,古蜀三星堆还是被人为的划了条红线,从华夏文明中分离出来。尽管已经是黄炎联盟时期、夏王朝、商王朝三个王朝中最大城池的三星堆,却不能与三朝有任何关联,只能是蛮夷之地、自生自灭!<br>考古发现:三星堆所埋器物主要来自3200——3600年前这个期间,对应商王朝中早期洹北商城这个时间段,如果拿三星堆与中原商王朝同期洹北商城比较,从城池面积、金器、玉器、青铜器、陶器5个维度,三星堆均完胜洹北商城!这说明什么?<br>为什么西亚埃及风格的金权杖、印度洋的海贝、越南、广东等地的玉璋、中原的青铜器、二里头的铜牌饰、良渚的玉琮、苯教风格的方尊、古蜀古羌人的纵目人像等等,都同时出现在三星堆?<br> 有一个地方,她可能什么都不出,但她什么都有!而她有的别的地方未必有!这个地方就是中心、首都!三星堆就是游牧时期横跨半个地球古羌帝国的中心! <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是从游牧文明往农耕文明发展转变,由母系社会往男权社会发展转变。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文明在军事上占优,农耕文明在生产力上占优,华夏文明发展脉络,就是“游牧早期奴役农耕,然后融入弄耕”的过程。期间,游牧、半游牧半农耕、农耕交替发展。华夏文明就是三星堆游牧文明往中原农耕文明、三星堆早期母系社会往男权社会、颛顼大帝的华朝往大禹夏王朝的发展过程,从四千多年前的三星堆开始,直到清朝末年,随着冷兵器时代结束,农耕文明才占绝对优势!</div> <font color="#ed2308">华夏主要政权游牧、农耕大致属性</font> 本文结合最新考古成果、藏羌彝民族迁徙研究、古气象研究、古文字研究、基因研究等,用大数据梳理各方面资料,以全新的视角,在国内疑古派与保夏派之间找到第三条路线,核心是:“古羌、古蜀和古华(夏)同源”。首次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三星堆政权灭亡于3228年前的商武丁43年!首次提出了商王朝替代大禹夏王朝并非是一战而立,而是类似于北宋、南宋这样渐进的过程,经历了3600年前鸣条之战到3228年前的三星堆之战,持续三百多年拉锯战;首次提出了消灭三星堆政权的将领,就是商王朝著名的女将军妇好!系统的否定了流传了三十多年三星堆“祭祀坑”说,成功破译夏王朝之谜、三星堆来源之谜、三星堆辉煌之谜、三星堆灭亡之谜、以及三星堆象牙和器物坑之谜!<br> 今天,特将原文公布,共12章:<div><font color="#167efb">一、央视“蜀之四问”与中原四问<br>二、黄帝、炎帝、嫘祖与三星堆<br>三、华夏之源<br>四、大禹治水<br>五、挺进中原,大禹王朝的辉煌与灭亡<br>六、三星堆器物坑与象牙的秘密<br>七、现代佛教与三星堆<br>八、三星堆城池的毁灭<br>九、中原崛起与三星堆“戎狄”“蛮夷”之路<br>十、甲骨材料能否解决“蜀”之谜?<br>十一、 “巴蜀图语”能否破解“蜀”之谜?<br>十二、后记</font><div> 希望大家做个见证,恳请大家质疑!相信在质疑中才能明辨。如果有些观点被确认或否定,或有新的观点、看法,方便的话恳请告知一二,也算本人二十年心血没有白付,文未有联系方式。如有报刊杂志需要刊登的,可以直接联系本人。另外大型公益文化讲座《失落的华夏明珠——三星堆》也在火热进行中,单位、部门、朋友之间,需要讨论此话题,可以联系本人,谢谢!欢迎收藏、转发本文,本文有些资料来源于公开的互联网,如有版权要求请告知)<br></div></div> 上篇《谁在为三星堆挖坑?》(原文可在美篇中搜)讲述了数十年来关于三星堆研究的十个方面的质疑。在结尾处,隆重推出了央视新闻频道在连续四天的三星堆发掘现场直播中提出的“蜀之四问”: <font color="#ed2308">央视蜀之四问</font> 蜀之一问:黄帝娶嫘祖而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而娶蜀山氏,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大禹兴于西羌等,黄帝、昌意、颛顼、禹等古代帝王的传说中多处涉及西南地区?为什么西南地区会如此平凡地出现在中原的早期典籍中?<br>蜀之二问:战国策﹒秦策称蜀为“戎狄之长“,在先秦文献中关于戎狄的记载不计其数,按道理说作为“戎狄之长“的蜀不应该被忽略,先秦文献对“蜀”的直接记载,为何如此之少?<br>蜀之三问:甲骨材料能否解决“蜀”之谜?<br>蜀之四问:“巴蜀图语”能否破解“蜀”之谜?<br> 几十年来的三星堆研究不停的告诉我们:古蜀人把从中原学来的各种技术创造了三星堆不可思议的的辉煌,然后用不可思议的祭祀活动,皇权与神权内斗、蜀人与巴人内斗等等自娱自乐的怪事毁灭了三星堆。我们知道,在我国考古界有个潜规则,凡是遇到说不明白的问题,就往祭祀上靠!就这样,用一个怪诞的祭祀行为来解释三星堆的辉煌和毁灭,就成为一些专家一代一代传唱的故事。本人搜集了论述三星堆祭祀坑的理由:有的说坑有大有小、有的说坑掩埋有先后、有的说坑里器物堆放有序,有的说三星堆掩埋的青铜像有簪发和辨发两种人,所以就成了三星堆内斗祭祀的依据!几百年来的考古告诉我们,哪个坑没有大小、先后、堆放方式,都有!这难道就是判定祭祀坑的标准?错误的标准肯定带领错误的结果!完全可以说,“三星堆祭祀坑说”一开始就从一个错误的起点走向错误的方向。致使三星堆发现快百年了,三星堆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三星堆为何辉煌与毁灭?自今没有结果。三星堆创造的辉煌,却一次次警醒着我们:三星堆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而3200年前灭亡之时,中原商周中心才刚开始!<br> 央视“蜀之四问”的提出,第一次把三星堆放在华夏文明大背景下去思考,彻底否定了三星堆自娱自乐的西南蛮夷形象,必将开创三星堆研究新的里程!我相信,随着对这四个问题剖析,华夏文明的脉络将更加清晰、更加丰富多彩!在讨论这四个问题前,我也提四个与之关联“中原四问”:<br>中原一问:中原文献在记载“禹兴西羌”的同时,也记载了中原版的大禹简历:从黄帝到大禹的承接如下:黄帝——昌意——颛顼——鲧——大禹,中间间隔4代。<br>据中原史料记载:黄帝即位是在公元前2697年,大禹称王是公元前2029年,间隔整整668年,从黄帝到大禹平均一代间隔是167年?明显违背常识?其中缘由是什么?大禹出生到底在蜀地还是中原?<br>中原二问:华夏的历史成书,主要是春秋时期及以后,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看到有关华夏的历史典籍,主要是春秋以后中原人记录、整理的。春秋霸业中最后胜出的是秦国,所以,记录华夏历史,秦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秦始皇时期,发生了著名“焚书坑儒”事件!首先,秦始皇要焚的不可能是农业、水利方面的技术书籍,而是有关政治、历史方面的书,这个时期“记载蜀地的资料少之又少”是否与“焚书坑儒”有关?如果有关,秦始皇为什么要切割与蜀地的关系?是为了切割与蜀地戎狄的联系,以显示其血脉的正统?<br>中原三问:中原中心的核心就是以黄帝为中心,因为黄帝是第一个到达中原的部落。但老百姓骨子里流传的却是“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黄帝部落的图腾是一个天龟形象,而今天我们骨子里认同的“龙的传入”,其图腾更接近炎帝、大禹、三星堆的龙蛇形象?龙蛇形象的代表:女娲——炎帝——大禹,考古发现也证明其传播路径:甘青马家窑——岷江流域——三星堆——二里头,三星堆就出土不少龙蛇型器物!<br> <font color="#ed2308">黄帝、炎帝部族图腾对比</font>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部分龙型器</font> 而炎帝、大禹都是传统的古羌部落,华夏最著名的“藏羌彝文化走廊”却在岷江流域与西藏、云南交界地区,岷江边的三星堆就是古羌最大、最核心的城池,后来入主中原的古羌人与三星堆古羌人有关吗?<br>中原四问:史书记载商代夏始于3600年前的“鸣条之战”,此时商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商史却明确记载:此时商王朝仅仅管辖中原一小块地盘,经过近四百年的开疆拓土,到武丁时期,商王朝的面积才扩大数倍。这四百年扩张的地盘之前又是谁的地盘?也从侧面说明商代夏并不是一战而终,起码有四百年的过渡期?夏王朝灭亡是否也像西汉、东汉,或西周、东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古代典籍都把蜀地统称为“西”,比如说嫘祖出生在“西陵”,大禹出生于“西羌”,蜀地被称为“西蜀”,战国时期的竹简记载的“西邑”有可能是三星堆吗?古代典籍记载的“西邑夏”是否就是商代夏后期的夏政权?<br> 下面,让我们一起梳理央视“蜀之四问”与三星堆的关系!<br>蜀之一问:黄帝娶嫘祖而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而娶蜀山氏,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大禹兴于西羌等,黄帝、昌意、颛顼、禹等古代帝王的传说中多处涉及西南地区?为什么西南地区会如此平凡地出现在中原的早期典籍中?<br>约一万年前,中华民族发源于《山海经》记述众神出没的昆仑山脉,昆仑山脉绵延数千公里,从新疆、青海到西藏等地,到底是哪一段呢?按《山海经》记录,这个地区水系特别发达,纵观整个昆仑山脉,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青海、甘肃、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区。一万年前的三江源地区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之地。同期,昆仑山、天山周边地区也孕育了中亚、西亚,甚至后来的欧洲文明。<br>此时,我国南方还生活着蚩尤为首的苗蛮部落,核心区域在广西红水河一带,后来发展到东南亚等地。<br>同期,长江流域到东南沿海生活着另外一群人,形成后来的河姆渡、安徽凌家滩、良渚等东夷部落。<br>2020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中,“中国史前人群迁徙与族源之谜”名列其中。中国科学院主导研究,利用古代DNA测序,进一步证实了:苗蛮部落的北上融合于黄炎部族,黄炎部族融合形成后来的大禹的夏王朝(古羌集团),大禹的古羌集团由西向东扩张,东夷族集团由东往西扩张,在中原融合形成华夏文明。展现了中国史前人群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的壮阔历史。<br>约6000年前-5000年前,黄帝部落的前身从甘青马家窑地区往陕西方向迁徙。<br>同期,一支古羌部落从甘青马家窑地区往沿着岷江往下游迁徙,后来从岷江流域沿西藏、云南、成都平原等方向迁徙,与苗蛮融合,分别形成今天的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兄弟民族。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br>一: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费孝通,通过研究民族迁徙、融合,首次提出了我国西南藏彝民族走廊的概念,后完善为: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主要包括岷江流域、西藏、云南、成都平原等地,大体印证古羌的迁徙路线。<br>二:今天聚居在云南丽江、四川凉山木里的纳西族,也是脱胎于古羌。纳西族祭祀“东巴”在做白事活动时,会在葬礼上念颂“指路经”,其目的就是告诉逝去的亲人我们来时的地方,好让逝者的灵魂找到归家的路。丽江纳西族“东巴”就把来路指向四川木里的俄亚纳西族大村,俄亚纳西族“东巴”念的“指路经”,却把来路指向青海与四川交界的岷江流域。几乎完美展现了纳西族从岷江流域与古羌分离后的迁徙路线。<br> <font color="#ed2308">木里俄亚纳西族大村蜂巢式建筑与岷江流域羌寨完全一致</font> 三:复旦大学现代基因研究证明:藏族与汉族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古羌族,而且分开的时间仅5000年左右。用现代基因研究印证了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的存在,其中岷江流域是其起点,为最核心的部分<br>四:根据古气象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是一个气候分界线,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由于气候的变化,迫使古羌人不得不迁徙找寻新的适合生存的家园,从而孕育了藏族、彝族、纳西族、成都平原古蜀等文明。<br>五:现代考古发掘研究:现代考古已经完全证实了:甘青马家窑(6000年前)——茂县营盘山(5500年前)--什邡桂圆桥(5100年前)--三星堆(4800年前),这些遗址之间陶器上有上下承接关系,从而证明古羌的迁徙路线。与复旦大学基因研究中,古羌在岷江流域与后来形成藏、彝的部落分开的于5000年前基本契合。<br> <font color="#ed2308">古羌族迁徙路线</font> <font color="#ed2308">以上五个方面都证明了古羌作为华夏文明主要源头的迁徙路线。</font> <font color="#ed2308">下篇(二)我们将继续梳理华夏始祖黄帝、炎帝等与古蜀三星堆的关系!敬请期待!</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