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红色家谱133·艰苦生活有诗意,茫茫雪海是风光,向伦宗的会战满是“诗情画意”,荒原踏雪唱出一腔豪情

伏虎

<p class="ql-block">年过八旬的向伦宗,干练、幽默。一口四川“官话”,说得抑扬婉转、趣味横生、直截了当,一杆子就支进了60年前那场大会战回忆之中。</p><p class="ql-block">向老,来自玉门油田,是王进喜贝乌五队时的老班底。贝乌五队可是石油系统赫赫有名的标杆队,接待视察、参观、学习的任务繁重,因而在人员配备上比一般的钻井队要多。</p> 迎风脱靴踏雪行 <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铁人王进喜奉命率队支援大庆石油会战,只去了个标配的钻井队,剩下的人又重新组建了个1261队,向老就在其中。正在他为没能参加这样一场盛大的石油会战而惋惜时,3个月后,1261队也接到石油部的紧急通知,向着这块黑金宝地开拔。</p><p class="ql-block">“那时,一些会战队员刚一来会住进帐篷。那时候帐篷也不多,有的井队就选择住在老百姓已迁居的老房子里。比如我们队,就住在陈家大院泡杨四村一处腾空的牛棚里。我们的井位,在油田公司办公楼那个位置,每天单程步行就得2个多小时,这是没办法的事,那时能找到地方安身,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向老说。</p> <p class="ql-block">“那年的萨尔图,雪下得特别大。地上的积雪没膝深。那时候,路大多还没有修。实际上我们每天早上5点多钟出门,就是在白茫茫的雪地中,找准井队的方向,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人,很少在这么深的雪中走过。那时,我们穿的是东北比较常见的毡靴,一脚下去,再拔出来时,常常是脚出来了,靴子却箍在雪中。你要把靴子拽出来,穿到脚上,再走。</p><p class="ql-block">“如果只是一次,还行,架不住循环往复,弄得原本保温的毡靴内,灌的都是雪,就连袜子也沾满了雪,再穿在一起,不但容易使靴袜冻在一起,也容易把脚冻伤。特别是还耽误上班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几个队友索性出门就把毡靴扛在肩上,把袜装往棉裤上一套,就这样在没膝的大雪中行走,省去了掉靴子的麻烦。刚开始走,还有点冻脚,走一会活动开了,就好多了。</p><p class="ql-block">“那会儿,我们年轻呀,脚下踏着雪,嘴里唱着歌,欣赏着荒野雪景,一路上欢声笑语,热情洋溢,什么苦啊、累啊,全都随着迎面而来的飘雪,一下子被我们抛到脑后去了!”</p> 荒原深处驻英灵 <p class="ql-block">“井队离住地远不是问题,可是会战初期,没有路,车还少,交通非常不便。对于我们这样的一线井队来说,除了往井上送水的水罐车,几乎没有别的车从我们眼前驶过。</p><p class="ql-block">“水罐车司机见到我们也格外亲,车放着水,司机会跑过来,要么搭把手,要么过来唠会儿嗑。</p><p class="ql-block">“你可要知道,在这大片大片的荒原上开车,走多长时间都见不到一个人,看不到一辆车,说不上一句话,满眼是草的陪伴,对于一个孤单的人来说,多渴望遇到一个人,说上一句话呀。</p><p class="ql-block">“关系处上去了,罐车司机也乐于帮我们的忙。只要是顺路或是稍微顺路,他都有求必应,拉我们一程。特别是我们遇到危急的大事时,他更是不遗余力。</p> <p class="ql-block">“那是1960年8月的一天,从玉门刚来的一位特别能干的队友,上井时突然觉得肚子痛得受不了。恰巧水罐车来队里送水,我们把事情和司机一说就成了。先把队友送到二号院附近的卫生所,大夫查了半天,也没弄清是啥病。</p><p class="ql-block">“我们就和司机商量,人命关天,能不能送趟安达?司机啥话没说,拉上队友就往安达赶。可是车还没到安达,人就去世了。遗体被送到安达解剖,才知道队友得的是肠梗阻,肠子都断了。</p> <p class="ql-block">“赶紧通知家属吧!我就往玉门石油管理局打电话,希望他们通知死者家属来处理后事。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得到通知的家属一直也没来,遗体也不能老这么放着,队领导就出面,订了个棺材,收殓了遗体,全队人为他送行,就把他埋在了这片荒原的深处,和这片出产石油的土地合为一体了。”</p> 被褥大墙结亲情 <p class="ql-block">套用雨果先生的那句名言:幸福的时光都是相似的,艰难的岁月各有各的艰难。</p><p class="ql-block">向老说:“那时候就想,只要让吃饱肚子,让我干啥都行。那个年代的人肚子里没啥油水,主食还吃不饱,整天饿得迷迷糊糊,就想着吃顿饱饭,可不管吃多少都没饱过。</p><p class="ql-block">前几天,看到有个老同志回忆当年一口气吃了15个馒头,还有小青年留言,说他吹牛,那是的的确确的事儿,不用怀疑。</p><p class="ql-block">就说我吧,1960年年末,我去萨尔图闲逛。进了一家副食店,正卖月饼,不要粮票,大概是五毛钱一块,我抢了10块。本想着回去慢慢吃,可是从副食店出来,想吃块解解馋,哪想吃了一块又一块,走到陈家大院泡住地时,伸手一摸,包装纸还在,10块月饼已经进肚了。</p> <p class="ql-block">“吃得不好,工作环境更艰苦。钻机一旦开钻,不能停。哪管你是雨雪风霜,你都得坚守在钻台上。那时候,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我们喊出了‘石油工人无冬天’的口号。那时的三九天,冷到零下四五十度,真是滴水成冰。每个钻工的棉衣外都是一层厚厚的冰甲,冻实了得靠相互之间拍打,才能‘丢冰弃甲’,继续干活。</p> <p class="ql-block">手上的棉手套,没的换,湿了冻,化开又冻,你看,我这双手,每个关节都这么大,关节炎啊,阴天下雨又疼又痒,就是那时候做下的病。</p> <p class="ql-block">“说到住,还有个被子强吻土墙的小笑话。我们钻井队分四个班,住通铺,靠烧火墙取暖。我们呢,都是头冲屋里,脚靠着墙睡。有一天清早,大家都起床叠被。我站在地上,一拽被,被子非但没跟过来,差点把我拽个趔趄。我爬到墙边一看,好家伙,我的被子和墙冻在了一起。当时,幸好我穿着棉工鞋睡的,要不然脚都可能冻在墙上。”</p> 红色传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苦中作乐心坦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讲述人:向茂清(向老的儿子)</b></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乐天派,爱开玩笑。把我们看似不可想象的艰难困苦,说得这样轻描淡写,那样妙趣横生。这也许就是他能战胜眼前一切困难、没当逃兵的关键所在吧。</p><p class="ql-block">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为了一个目标而坚持不懈的血性和品节。</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说传承,就是要把他们这种乐观向上、昂扬奋进、不计得失、忘我奉献的精髓学在手中,并把它践行在自己工作和学习中,成为习惯,成为这场接力赛的接棒手,不但跑好自己这一棒,也要让下一棒接得更好,更加顺畅无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