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牌头的白龙岗水库曾经闻名全国

趙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1年底,浙江省诸暨市牌头镇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白龙岗水库排险加固工程圆满竣工。白龙岗水库位于牌头镇山下周村,属钱塘江流域浦阳江水系,建在勾嵊山支脉的一个小山湾上。水库建于一九五五年,是一座主坝高10多米,长不到100米,库容十多万立方以灌溉为主的小型水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龙岗水库排险加固工程是诸暨市政府财政拨款,诸暨市人大督办的重点民生工程,投资300多万元,经过施工人员半年多的紧张施工,勾嵊山麓一座精美的现代化小型水库坝体呈现人们的眼前。大坝内侧全部由条石砌面,坝顶建有防浪石墙和泄洪口,铺浇柏油路面,建有启闭机房和值班房。坝外侧标有巨大“白龙岗水库”五个红色大字,镶嵌于外坝面绿色草皮之中,整座坝体成为青山绿水间一道美丽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龙岗水库是60多年前土法上马,人工担起来土坝,这次加固工程从坝底开始挖掘施工,动用多名机械设备和大量施工人员,中心墙、大坝两侧,泄洪道都重新设计重新建造。政府部门都十分重视,市政府、市人大领导,曾到场视看督查。牌头镇分管领导祝红军副镇长和高明站长经常来现场指导,山下周村主职干部王洪祥书记更是支持并协助做好这项工程。工程施工负责人赵国锋、赵建祥全力以赴赶工期,尽心竭力抓工程质量。把父辈们千辛万苦担起来的水库改造成了可以抵挡200年一遇洪水的安全水库,为当地经济建设、民生安全出了力作了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龙岗水库虽然是一座小型水库,因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诸暨县较早自力更生动员民间力量造起来的水库,当时曾经闻名全国。当年担白龙岗水库老一辈人说起:担白龙岗水库的事迹上过《人民日报》,周定忠乡长组织领导造白龙岗水库的事迹还編有一本小册子,中央水利部、省、县的领导和各省水利厅厅长都来参观过。笔者作为喝过白龙岗水库水受过白龙岗水库恩泽的当地人,虽然担水库时还很小不懂事,但常常听到大人们说起担白龙岗水库的场景。如今水库改造加固完工,面对漂亮崭新的坝体,引起我去追寻这座并不起眼小水库那曾经“辉煌”的历史,去采访当年担水库前辈,去查阅查证水利方面的档案史料,追念记述一下那个年代我们的上辈人艰苦辛劳兴建白龙岗水库的人和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五五年,全国农村合作化运动兴起,以自然村落或相邻村子为基础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开始走上合作化集体化道路,党和政府需要利用新成立农村合作社集体组织发挥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担水库修堤埂,白龙岗水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兴建。当年兴修白龙岗水库的发起人和主要组织者领导人是越山乡周定忠乡长。他就是白龙岗水库所在地山下周村人。周乡长是1949年解放后共产党培养下成长起来一位踏实肯干的基层干部,实实在在想为改善当地的水利条件做些实事。造白龙岗水库是他亲自组织指挥完成第一件大事。据老辈人说:“周乡长几乎每天都在修水库工地上,不辞辛劳,夙兴夜寐,与乡社干部一起商量安排工作,同社员一起担泥打夯。”周乡长当年当地影响很好,声望颇高,在他的带领下,经过6个多月的奋斗,白龙岗水库于1956年上半年建成,白龙岗水库建成后,周定忠乡长名声大震,他作为诸暨县兴修水利的先进代表参加了全省山塘水库观摩大会并在会上作经验介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有关资料和参加担水库老一辈人回忆,白龙岗水库当年建造主要由越山乡受益的山下周、埂大、上楼宅、长潭街等几个合作社(当年山下周和白塔陈自然村为山下周农业生产合作社,埂大与井头干马廊埠头为埂大合作社,后来井头干马廊埠头并到上楼宅,公社化后合作社称为生产大队)社员集资和出劳力,资金和出工按田亩分摊,受益灌溉共有一千多亩,一般每亩出资1.5元左右,出工15工左右,当年国家财政少有拨款,白龙岗水库共花费的数千元资金大都是一家一户凑起来的,共投入了两万多个劳动日,几乎动员了受益村落的所有劳动力,利用了所有的农闲时间,每个劳力都出工出力,一担一担担成水库的大坝。当时没有一点电气机械,连双轮车也没有,都是人力完成的。开头用“担签”的形式,担一担泥到坝上发一根有记号的“竹签”,根据距离远近核定多少根为一工时,后来以“量土方”算工时,这样效率更高些。那个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干部社员的热情较高,干劲较大,合作化后数百人热火朝天,熙熙攘攘的集体劳动场面挺壮观的,也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那时都很贫穷,但该出钱该出力都肯出。有资料记载:埂大合作社赵仁东、赵仁江、赵延达等几位社干部带头集资90元,中农赵成华,个体农民(当年有部分所谓成份不好或有历史问题不能的入社)赵瑞珍,也较早积极上交修水库资金,七天内埂大合作社一下子筹集290多元。埂大社修堤埂任务较重,但上交资金和出工都比较积极,埂大社的影响下,其他社也很快行动起来了。”一九五六年春,白龙岗水库大坝终于建成可以蓄水了。稍后在离白龙岗水库相距不远的山湾又开始修建一座规模相当的水库叫“取水塘水库”,也是以就近受益的几个合作社社员出资出工的模式建造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一九五六年开始,大兴水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诸暨何文隆县长是位治水专家水利县长,在他的领导下,诸暨兴修水利走在全省前列,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后,全县各乡兴建水库更多,同山的天门水库、安华水库、枫桥的征天水库,后来的石壁水库、陈蔡水库,都是用集体的力量靠农民肩担车拉建起来的。我们越山乡在寺下张造“越山水库”,坝基担好后因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缺乏最后停建。那个时代建好的水库都是土坝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政府部门到现在还在进行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当年在兴修水利,在大跃进共产风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建了水库改善了当时水利条件,使当地百姓受益,乃至惠及后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兴修水利,建水库修堤坝是造福百姓的大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威信高口碑好的干部有许多是兴修水利中涌现出来并逐步成长起来。周定忠乡长就是当年的一位典型干部,那时我还小,周乡长在我的印象中身材不高大强壮,黑瘦的样子。说起来周乡长与我家有渊源,解放前一九四七年我母亲在山下周村校教书时我姐刚出生,周乡长的家就在我母亲教书的“周氏祠堂”旁边,周乡长两夫妻对我母亲很好,经常照料我婴儿期的姐姐,所以我姐姐叫他们亲爹亲娘,后来我们姐弟都叫他们亲爹亲娘。加上我姑姑与周乡长同在乡政府工作,我每次遇到周乡长,我都会很亲热地“亲爹亲爹”叫他,他很高兴也很和蔼。据说因周乡长的亲戚有严重历史问题,后来也没有升职,更可惜的是周乡长去世较早,但我们记着他的好,当地的群众记着他的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时代的干部现在还常有人提到,我也记得一些:牌头当年的区委书记是杨士安,区长是斯占法。因为我姑姑是乡干部,后来的公社干部,有一次为浦阳江堤坝之事来埂大村,杨书记、斯区长还到我家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杨书记带着手枪,他把手枪套解下来放在我家的八仙桌边搁几上,我曾大着胆子去摸了一下。乡里的干部,后来叫公社干部,越山乡书记是陈槐成,还有周青苗、边平南、赵珠琴、楼乐平、周志根等干部都在越山乡(公社)工作了较长时间。我们埂大村(埂大合作社、埂大大队)的干部有:土改农会时期的赵绍富、赵均潮等,合作社时期的赵仁东、赵延达、赵仁江(当年合作社办公室设在我们家)后来的干部有赵南华、赵奎祥、赵青山、赵茂贤、赵仕行等,山下周村(包括白塔陈)的干部有:周祖德、陈康丰、陈康田、周幼成(都叫他“老虎”,他很能干,负责白龙岗水库施工,是土生土长水利技术员。上楼宅村干部有:楼伟灿、楼汉民、寿茶罗、马长法等,朱家坞村的马金培,长潭街村的周松法、周学良都为大家所熟知。这些乡干部村干部当年为地方做了不少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在大都已离世了,但人们仍记得他们,地方史也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笔。白龙岗水库的坝体如同一座巨大的历史丰碑,上面肯定留有这些前辈们的印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