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屋七年制学校,是我蓬莱师范毕业后,工作过的第三个学校。</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十一月,“侯振民、王庆余”两老师一纸“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倡议在人民日报发表,省报纷纷转载;咱县各公社造反派争相跟风,全县各小学公办老师一哄而散全都回到原藉。我那个时候,蓬莱师范毕业分配在后迟家完小任教,干得好好的呢,可说散就散了!我心里不理解,却毫无办法,也由潮流携裹,收拾行装从后迟完小,回到自己的老家-鹰口王家;后经人介绍在常胜庄代课一年。工资发到六月底,下半年,国家工资和粮管所的粮油全部断供。全县整个教育界顿时陷入为期一年多的无政府状态。</p><p class="ql-block"> 直到1970年的早春,俺公社中小学才着手陆续恢复;真的是百废待兴哇!王屋村的张晨钟同志任教育助理,在调动教师方面有特权,七甲公社三处联中、两处七年制学校,张晨钟助理专捡能吃苦、不顾家或没成家的老师往自己村安排;我参加工作第三年正“单”着呢,张助理一个调令,我卷起铺盖卷二话不说立马就来到了王屋七年制学校。</p><p class="ql-block"> 学校北面、西面是林木葱葱的王屋山,东面、南面是碧波粼粼的王屋水库;山间花香鸟语,库中鹅鸭游弋,好一派秀美风光;头一天来,我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门洞~学校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当时王屋村有名的老书记张玉亭同志还健在,但已经退居二线;在任书记是张清光同志,他们对教育都很重视、也极其支持;学校不光有军乐队,还有腰鼓队,文艺宣传队,还有以学生张永凤、张爱芳等高年级同学为骨干的广播小组,每逢周二周六晚饭后都拿上大喇叭筒子分头到上疃下疃对群众宣传广播。学校新建不久,只有五六年吧。最南面是操场,操场西部是篮球场,东部设有单杠、双杠、沙坑。再东边是学校厕所。举步登上二十六层台阶,是一个拱形大门洞,门洞两边墙壁是学校办的黑板报。出了大门洞就是校园啦;校园北边一排平房,按排着老师办公室、伙房、宿舍、以及三个教室;南边也是一排平房,四个教室,分列在拱形大门洞两旁。这在当时,无论是校舍还是教学设施,在山区学校中都是屈指可数的。</p><p class="ql-block"> 这座学校就是在老书记张玉亭的筹划运作下建起来的。从征地、到县里争取资金、落房基、建房到装修,再到添置教学设备,老书记曾费尽了多少心血,流下了多少汗水!学校的建成可以说是张玉亭老书记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张玉亭老书记,高高的个子,瘦削的脸庞,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很慈祥的一位白胡子老者。他的英雄事迹没来王屋以前我就听人说过;到了王屋以后,利用派饭吃的机会我们还当面拜访过他。</p> <p class="ql-block"> 我和家住城西头的刘永昌老师,是一个调令调去的,并且负责同一个班,我教语文兼班主任,刘老师任数学。刘老师多才多艺,教课之余还画油画,在办公室西山墙上画的毛泽东着呢装赏雪景的伟大形象亲切、逼真,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调来两位老师:王永贤、郭殿起两位同仁。王永贤老师抓体育,又抓宣传队,排了个歌颂窑厂的表演唱《六个老汉夸王屋》,由七年级学生张树志同学挑头主演。歌词歌曲都是王永贤老师编写的,也是王永贤老师指导排练的;其中一句“砖瓦缸盆一起烧”的歌词我至今仍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刚去时我们几个外村老师,村“革委会”按排我们上疃下疃轮流派饭吃;后期学校开了伙房,村里的刁树花大嫂给我们做饭,郭殿起老师抓军乐队还兼任伙房的事务长;生产队在靠近水库边的地方,给我们安排了一块地让我们学习“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自己种菜吃。</p><p class="ql-block"> 郭殿起老师在上课之余打粮买油买盐买肉,组织老师和同学伺弄小菜园,老师的伙食搞得花样多、营养全、干净卫生,不光老师领导满意,凡是到过王屋学校的客人也都交口称赞。</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学校负责人是张敬安老校长,后来"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村“革委会”培养自己村里的年轻人张清朴老师。</p><p class="ql-block"> 张清朴老师在《黄县五中》读书时与我同级但不同班,初中毕业后我念了蓬莱师范,他到龙口念了职校(后改为工读师范),在《王屋七年制学校》,我们又走到了一起,不同的是:我是“公办"他是“民办",我是普通教师,他是学校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学校在张老师领导之下,经过师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再加上公社大队领导的全力支持,学校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很快又有了新的起色。秋天,学校宣传队节目参加联中片汇演,荣获村级第一名;春季运动会,张清习同学百米短跑和一千米长跑双双破公社纪录。</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张清朴老师首批由拿“工分+补贴”的“民办教师”转为吃国家粮挣国家钱的公办教师;那批转正全公社仅三个指标,另两位是:林化仁、姜登明。</p> <p class="ql-block"> 在《王屋七年制学校》,除了张敬安老校长,还有一位抗战时期的老教师张清松老先生。</p><p class="ql-block"> 回村以前,张老一直在谭家完小任教,先后“伺候过四任校长”,老先生教学态度严谨,备课、授课、批改、课后辅导一丝不荀,教学成绩优异,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同事、学生、学生家长有口皆碑;即使是回村后在《王屋七年制学校》,老先生也是教学骨干;我和刘永昌老师接手的,就是老先生的七年级班。当时的1970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村里分两派也影响到学生,老先生背着个“成份不好”的包袱,管理这些“红卫兵小将”的难度可想而知。可老先生德高望重,村里“社员”敬仰他、学生也都是那么地尊重他!</p><p class="ql-block"> 初到学校,我亲眼看见学校列队集合时,七年级大学生分男女两列纵队踏步走,老先生也站在队尾和学生一起踏步,一边踏步,嘴巴里还随着哨声数着“一,二,一;一,二,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和刘永昌老师接任七年级以后,张清松老先生接任了一年级;一年级就是在南排大门洞东隔壁那个教室,不到三十个学生,三间教室隔出一间做仓库,学生上课只用两间。 </p><p class="ql-block"> 两年以后,清松老先生退休啦。拿到第一个月退休工资,老先生激动地说了句:“谢谢共产党!”由于退得早,老先生好多优惠政策如家属农转非、子女接班顶替、教师评职称、工资套改……都没有赶上。后来按照政策“退休”改为“离休”,可享受了没有多久,老先生的身体就不行啦。命运弄人,想来我真的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张清松先生有四个儿子,依次是张树旗、张树开、张树群、张树庚。先生早已作古,不知他的后人可好?</p> <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28日,王屋还发生了一个“退伍兵水库救人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这“退伍兵”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七年级班班长张永凤同学的哥哥张清立!县里跟公社要材料,公社跟大队要材料,大队又把任务交给了学校。因为我是张永凤的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写作任务便最终落到我的肩上。</p><p class="ql-block"> 根据各方面反映上来的信息,我很快写成了《张清立战洪水舍己救人》征求意见稿交到学校,学校领导组织全校老师看稿子提修改意见,大伙七嘴八舌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我又作了修改形成了初稿,由学校交到了大队,大队研究通过后又送到公社……</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崇尚英雄的年代里,这个事迹不仅在地方引起轰动,在“退伍兵”所在部队也引起很大反响。第二年征兵,张永凤的弟弟便被特招入伍,直接被安置在“退伍兵”所在班组。</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写材料。后来我离开王屋七年制学校到了北谢联中,由于语文老师多而化学老师缺我改为化学老师,写作的笔杆子自然就扔下了。</p> <p class="ql-block"> (附) 张清立战洪水舍己救人 </p><p class="ql-block"> 1970年7月28日。 </p><p class="ql-block"> 连续几天的强降雨引起王屋水库上游的黄水河山洪爆发,汹涌的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国家级大型水库~王屋水库涌来,库水水平面急速上升,很快便漫过溢洪道,向下游倾泻而去。养鸭场在溢洪道附近作业的小木船被洪峰挟裹进了溢洪道,搁浅在溢洪道中部的启闭机室附近,小木船上的两个工人随时都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这时急需有人把救生绳送给小船上的两个工人。 </p><p class="ql-block"> 住在王屋下疃的张清立是位退伍军人,离水库近,得到消息第一时间来到事发现场,仗着身体好懂水性,也仗着在部队养成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人作风,接过救生绳便向搁浅在启闭机室附近的小木船游去!就差几步就接近小木船啦,突然一个恶浪打来,张清立的高大身影顿时消失在滚滚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 养鸭场和水库管理处的负责同志一方面组织人员营救,一方面向上面求援;“县革委”立马指示下游有关公社组织机干民兵沿黄水河搜寻,很快在河边的一处浅滩找到了英雄的遗体。</p><p class="ql-block"> 王屋水库溢洪道的洪水再未上涨。困在搁浅小木船上的两位工人最终得救。</p> <p class="ql-block"> 当时在《王屋七年制学校》任职的老师除以上提到的同事以外,还有张清行老师、张美容老师、张淑玉老师;驻校贫管(贫下中农代表管理学校)是张树幸同志。其中张清行老师家就是王屋村里的,退休后也一直定居在王屋;在王屋山上开荒种花生、栽地瓜;今年86岁高龄仍精神矍铄、仍坚持劳作!</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校读书的学生:七年级班副班长张爱芳,高中毕业后回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两年后推荐上了大学,后来从教,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六年级班班长张翠花普通话说的好,到了公社,从广播员做起,考上了公务员,退休后回杨家村担任了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七年级班张清珍、张凤芹任民办教师,经几年打拼转为正式教师。</p> <p class="ql-block"> 王屋七年制学校是曾经的那段历史的产物;在历史大潮中完成它的使命,满载着人们美好的记忆烟灭在大潮之中。</p><p class="ql-block"> 别了,曾经的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别了,我永远怀念的王屋学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