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狼千古情(14)烂 柯 山 下 温海明

一生平安

<p class="ql-block">读《武乡县志》,第一次看到“好山皆向北”时,我首先认为就是这也太牵强了吧!山之好坏,在雄奇险峻,壮美与否,与方向有啥关系。但随即就乐了,看来古代文人的政治意识一点不比现在差,山水诗词中都忘不了体现忠君思想,虽然没看到下句,我想下句也是“贤士全忠君”之类的话。</p><p class="ql-block">忽一日,又读了沁州刺史汪宗鲁《武乡署中偶题》一诗</p><p class="ql-block">揽辔盘纡紫石屯,</p><p class="ql-block">山城鞞铎近黄昏。</p><p class="ql-block">千峰绕郭人烟密,</p><p class="ql-block">二水争流古渡喧。</p><p class="ql-block">俗静为着庭鹤瘦,</p><p class="ql-block">官清更见荻帘翻。</p><p class="ql-block">偶遗尘累闲寻赏,</p><p class="ql-block">漫意坡公雪浪盆。</p><p class="ql-block">就觉得汪刺史的第二联写得太好了,自己也经常路过故县,怎就没发现如此美景,更别说写出如此对仗工整,大气优美而富于意境的诗句来。想来想去,还是自己没有找对观察点的缘故。于是便在一个周日下午,专门去了武乡古县城对面的南神山,和以往在山腰的普济禅寺附近转一转不一样,这次我从寺庙东侧一直爬上了南神山的最高顶。彼时正值初春,就见县城的几个男女,我以为他们也是上来观景来,一看才知他们是在山顶的核桃树地里刨小蒜来!</p><p class="ql-block">站在南神山的最高顶,向北望去,就看到了故县村全景,好一幅壮美的景观,真的是“千峰绕郭人烟密,二水争流古渡喧。”这首诗肯定是汪宗鲁刺史登上南神山顶后回到武乡县衙写的。古武乡城已在1938年春被日军焚毁,郭已去,渡口也早已变为桥梁,千峰二水犹在。放眼望去,故县村背后,山峦起伏,真个是千峰环绕,涅河水和关河水交汇为浊漳河水,向东而去,人烟更加稠密,关河桥处车如河鱼,喇叭声鸣,更是喧闹,一派车水马龙的胜景。转过身,向南望去,就是沟壑山梁,索然无味了。我忽然觉得自己有点误解古人了,“好山皆向北”对于南神山和武乡古县城来说,真的没有半点政治意味,是实打实的景观。</p><p class="ql-block">今年清明,为吸取沁源、榆社火灾的教训,县里采取了千名机关干部驻村防火的有力措施,我们单位负责的是庄头村,戴着红袖标走在庄头村的山梁上时,首先映入人眼的就是涅河南岸的烂柯山。“好山皆向北”又一次涌上心头。烂柯山位于涅河南岸,沁县武乡交界处。历史上,武乡沁县或以山为界,或以河为界。抗战时期,就是以山为界,白晋线以东,烂柯山以北,段村以西,就是武西县(抗战时期,因日军占据段村,武乡县分为武东县和武西县)的境域,那时的烂柯山,大部都在武西县境内。因为如此,发生在今沁县松村乡青修村的青修惨案,才总是在中共武乡党史中记载,而不在沁县党史中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武乡沁县又以河划界,涅河以南为沁县,涅河以北为武乡。最典型的就是南涅水村和北涅水村。一河之隔,南涅水村在涅河南岸就是沁县,北涅水村在涅河北岸就是武乡县。这样烂柯山就全划到沁县境内了。庆幸的是涅河南岸,烂柯山下的狮则沟村民死活不到沁县,最终,狮则沟村又划归武乡。这样烂柯山又成为武乡沁县共同的山。</p><p class="ql-block">要是说烂柯山的归属稍有点争议的话,烂柯山山名的由来是武乡沁县是没有争议的,《沁州夜话》记载,东晋时期,山交里康家沿村王质上山砍柴,偶遇神仙在山上下棋,一边看神仙下棋,一边捡起神仙吃剩的桃子化解饥渴。几局棋罢,神仙提示王质,时间不早了,你快回家吧。王质一看,腰间的斧把已经烂掉,回到村里,已经一个人也不认识,问起王质其人,村里才说是自己几百年前的先人了。王质只好再到山上追问神仙,神仙笑而不语,转身而去,王质紧随其后,至一悬崖处,神仙驾云腾空而去,王质跌下悬崖,丢下凡胎肉身,也成仙而去。正因为这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此山才以烂柯为名。烂柯山上也有了石棋盘、闪神崖、锣鼓洞、石扇车等文物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因为能产生旅游开发广告效应,武乡、榆社、和顺展开了石勒出生地之争,于是又有学者研究出,其实在烂柯山成仙而去的王质原名叫石质,是石勒的长子,是为躲避石虎的追杀,才隐姓埋名藏到康家沿的小村子的,王质烂柯成仙更加戏剧化……</p><p class="ql-block">康熙版《武乡县志》记载则恰好相反:烂柯山,在县正西五十里,据书传应在浙江衢州府,而《一统志》则云隶沁州,山上有烂柯神庙,二石人对弈,其一旁观,谓为王质。此或后来好事者斫石成形,点染胜迹,未必当日果有其事也。读至此,不能不让人佩服武乡县志编修者的秉笔直书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澄清了这样一个事实,烂柯山的传说最先在浙江衢州,沁武交界之处的山上因有大石似棋盘,旁边的三块立石又似下棋的神仙和观棋的王质,所以有文人墨客将此山也叫作烂柯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烂柯山周边的老百姓可不看武乡县志,他们心中早就把烂柯山当作保佑自己的神山,这最出名的就是窑上坡村和山曲村两家之争了。窑上坡村在烂柯山的东北三里处,山曲村则就在烂柯山东北的山脚下。起因就是因为烂柯山山顶有个石扇车,新中国成立后,现归武乡县涌泉乡的窑上坡村曾划归沁县,和山曲村同属沁县南涅水乡。当时是大集体生产,在乡里的各项排名中,窑上坡村总是排在山曲村后边,窑上坡村干部群众使尽各种办法都比不过山曲村。于是有阴阳先生给窑上坡村干部指点迷津,说坏就坏在烂柯山顶的石扇车,把米吹落在山曲,把糠吹到了咱窑上坡。于是,窑上坡村派人乘夜上山,把石扇车的摇把给砸了。山曲村闻之,就上山专门再把摇把给安上,如是几次,两村几乎要兵戎相见。</p><p class="ql-block">窑上坡村贫穷是不是因为烂柯山顶的石扇车把糠吹过来,把米留在山曲就不得而知了。后来的结果是,烂柯山顶的石扇车也不见了,窑上坡村也重新划归武乡,而且日子过的比山曲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从窑上坡村沿马权线往西走两公里,就到了烂柯山正北一公里处的山交村。从山交村,可以看到烂柯山最巍峨大气的形象。在这里,“好山皆向北”再一次得到神奇的验证。清顺治三年,山交的杜来凤成为武乡县清代第一位进士,曾任山东蒲台、江南江宁等县知县。清朝一代,山交杜氏成为武乡望族,至今还保留有进士祠、看花楼、书房院等遗址。从山交村沿马权线往西走两公里,就到了烂柯山西北的邵渠村。在此处,烂柯山依然神奇,清朝一代,烂柯山下的邵渠村出了一文一武两个进士,文进士李端,曾任翰林院编修,乾隆在其考卷上亲批“诗文清妥”,他历受乾隆、嘉庆二帝特达之知,极不寻常,名动京师。武进士李皇弼,曾任交城静安营都司。到了近现代,烂柯山下的狮则沟村走出了全国劳模、汾酒集团董事长常贵明。</p><p class="ql-block">从山交村再往北走一公里就到了我们的温家沟村,站在温家沟村背后的疙梁正岭上,两公里开外的烂柯山显得更加巍峨大气。我豁然开朗“好山皆向北”的下句根本不是什么“贤士全忠君”,倒应是“地灵人才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山皆向北,地灵人才杰”。温家沟村自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一个二百余口人的小山村,就产生厅师级干部3名,县团级干部12名。改革开放后,温家沟村又走出人民教师20余名。进入新世纪后,温家沟村的学生们相继考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站在这片先辈们长眠的热土上,我似乎懂了为什么温氏祖先们都要把自己的坟茔对着正南的烂柯山,他们一生的愿望大概就是,活着眺望烂柯,感悟人生,积德行善,尽孝尽忠,死了就安稳的躺在烂柯山下的怀抱里,让灵魂跟王质一样,随仙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