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车独旅二人行·跨越地球之极(20-1)阿根廷 🇦🇷,

老马识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根廷共和国</b><div style="text-align: left;">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临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与我国相距最远的国家。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5月25日,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五月革命,成立第一个政府委员会。1816年7月9日宣布独立,1853年建立联邦共和国,阿根廷是20国集团的成员国,与巴西和智利并称为ABC国家。 也是世界粮食和肉类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高文化修养的人民,并且拥有着一个相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更庞大的中产阶级,经济发展一度在拉美地区属领先地位。阿根廷在拉美地区是个非常独特的存在:由于主要移民来自欧洲,深受西班牙和其它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与周边其它拉美国家不同、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拉美的文化属性:既有欧洲文化的优雅高贵,又有拉美文化的奔放热情,是两者的结合体。2000年后由于经济严重衰退,财政曾经濒临破产。2003年5月,正义党人基什内尔就任总统后,经济快速复苏,政局稳定,民生改善,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回升,现任总统是他的夫人,也是阿根廷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总统。<br></div></h3> 经过坦克雷多内维斯大桥不远就是阿根廷海关,经过一系列必须的检查、验证,顺利地进入了阿根廷境内,甚至车险也是自行购买,通过海关时并不强制。总的时间只花了个把小时,这也是美洲之行其间较为顺利的一次过境。 阿根廷的一地望三国景点离边境不远,因此直接先到此处,这里要比巴西更为方便,而且完全免费,车子可以开到观景台旁,真是太方便了。 “<b>一眼望三国”</b>三角形纪念碑 伊瓜苏河右前方是巴西,左面河对岸是巴拉圭。 当晚入住户旅馆就在镇子上,我们赶在下班之前,在镇上找了一家车辆保险公司把车险给办妥,总的来说阿根廷车险费用不贵,这样在开车时,也会更心安理得一点。 早餐虽无大鱼大肉,但鸡蛋、牛奶、面包,尤其是水果一样都不少,特别适合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五个多月下来从来没有发生肠胃方面的问题,也得益于自律的饮食习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根廷看伊瓜苏</b></div>早餐后从旅馆出发,开车至十多公里带阿根廷方面的伊瓜苏观瀑客服中心,在这里必须转乘园区的小火车方能到达景点。 阿根廷这面虽因地理环境的限制,无法正面看到瀑布全景,但伊瓜苏瀑布最震撼的“魔鬼之喉”这段确在其境内。因此他们在瀑布上方搭建了约一公里直接通往那里的栈道以作为观景平台平视这段瀑景。 瀑布下游山谷水雾弥漫,气吞峡壑。 云水漫天 前方高塔是巴西伊瓜苏高空观景塔,昨天我们正是在那里朝我今天站立的方向拍摄瀑布的侧面。 “<b>魔鬼之喉”一</b> <div><b>“魔鬼之喉”二</b><br></div>Garganta del Diablo—“魔鬼之喉”是一个马蹄形的断崖口,上游来水在此处被压缩聚集在一起,水量因此剧增,跌落至深谷峡涧,水声如雷,溅起漫天水雾,气势磅礴,令人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雄奇瀚伟。 视频播放:阿根廷伊瓜苏—魔鬼之喉 结束了两国伊瓜苏之旅,我们又将踏上旅途。客观地讲两国的观景角度不同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如果说巴西方面以景观全面而略胜一筹,那阿根廷则以身临其境的无比震撼而感受至深。为了观看同一瀑布的不同角度的景观效果花上两天时间在两国对面小镇各住一晚,对我们也算是比较奢侈了。但能够亲临这举世闻名的大自然神奇创造,也是人生一次难能的体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伊格纳西奥米尼遗址</b><div style="text-align: left;">位于伊瓜苏港以南两百多公里的圣伊格纳西奥山谷附近的圣伊格纳西奥米尼遗址,始建于1610年,是由罗克·冈萨雷斯·德·圣克鲁斯神父在十七世纪初创立的耶稣会传教团建立的传教领地,旨在向土著瓜拉尼人传道福音。1767年耶稣会被罗马天主教会视为异端受到迫害被逐出西班牙领土。其会士被迫在第二年离开传教团,几十年后,幸存下来的圣伊格纳西奥最终于1817年也被葡萄牙军队摧毁。<br></div></h3> 圣伊格纳西奥的废墟是曾经在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边界形成的耶稣会领域中保存最完好的遗址之一。自1817年被葡萄牙军队摧毁后,被遗忘在热带茂林中,直到1897年被重新发现: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对其进行修复。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圣伊格纳西奥米尼列为世界遗产,世界古迹基金会(WMF)最近完成了对遗址主要门户的修复工作。<br> 圣伊格纳西奥遗址包括公共广场、教堂,及耶稣会神父的住所和墓地。其主体建筑教堂由意大利耶稣会建筑师乔瓦尼·布拉萨内利 (1658-1728)设计,长74米,宽24米。墙体由当地的红砂石建造而成,厚度为两米,这使得该建筑在两个世纪的废弃中幸存下来。 宏伟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的大教堂大门遗址。 墙上的耶稣会传教团的会徽 也许由于刚刚下过雨,洗涤后的红色砂岩墙体在绿草坪的映忖下显得格外清新艳丽。整个遗址当下只有我们两人,周围寂静无声,更显幽寞。徜徉在空荡无人的堂前廊后,面对历经沧桑的斑驳废圯,有种行走在年代久远的恍惚中的感觉。 教堂侧面回廊 遗址后院台阶下巨大的仙人掌树 SIHOSTEL是离遗址不足1公里的带早餐酒店,从院前草地上停放的几辆房车来看,来此住宿的大多是自驾旅行者。<br><br> 偌大的酒店,只有寥寥数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科隆</b><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几天一直沿着14号公路一路南行,它也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南北大动脉了。科隆是14号公路沿线、乌拉圭河畔的一座宁静的小城,与乌拉圭隔河相望。从这里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只有三百多公里,估计明天午后不久就可以赶到那里。</div></h3> 一进入阿根廷,就明显感受到与之前的巴西不同的地方,包括田野、村落、城镇和人民:街上人行道的酒吧,悠闲聊天散步的市民,黄昏时的阳光将充满欧洲风格的建筑镀上一层懒洋洋的金色;一切显得如此安宁祥和。所遇路人几乎全是白人面孔,使之总体看来也更像一个欧洲小镇。 <b>Hotel Paysandú酒店</b> <b>空无游人的游客中心</b>。 静静的乌拉圭河上停泊着那些游艇意味这里也是度假休闲的胜地。 卖水果的老头:3公斤1袋的橘子50比约3.5元人民币,即六毛钱一斤,还是很便宜的。 J·基罗斯博士公园 这是我们用午餐的地方 <b>市中心华盛顿广场上的</b>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纪念碑。乌尔基萨(1801-1870),阿根廷军人,政治家。他从1854年到1860年任阿根廷邦联总统。 1841年成为恩特雷里奥斯省省长。 <b>教区教堂</b>:从这座规模不小的教堂以及城市广场,酒店档次和市政建设来看,科隆还是具有一定的城镇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尽管目前看起来有点颓落。希望它与其国家一样,早日走出经济困境,恢复小城昔日的繁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何塞宫 </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全称为</b>"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国家博物馆",距科隆只有60多公里,是恩特雷里奥斯省省长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将军和他的妻子多洛雷斯·科斯塔的住所,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935年8月30日,国家通过的第12,261号法律宣布圣何塞宫为国家历史博物馆。</div></h3> 前庭花园 第一内庭是整座建筑的主体,它的正面由位于角落的两座对称塔楼构成,装饰着带有经典图案的楣板和栏杆,正中上方镶嵌着盾牌族徽。拱门坐落在托斯卡纳风格的柱子上,四周是画廊接待室,书桌,台球室,餐厅和卧室。 礼拜堂修建于1856年,是一座六边形的建筑。周边图案由乌拉圭人胡安·曼努埃尔·布拉内斯绘制,这个小教堂内有两个讲坛,只有乌尔基萨的家人才能进入。<br> <b>镜厅</b>由100面法国镜子和进口白松制成顶部天花板,房间主要用于乌尔基萨将军与他的客人举行会议之用。 1870年4月11日乌尔基萨将军在卧室被暗杀。<br> 一群小盆友正由老师带领下在此学习绘画。 第三庭院中盛开的三角梅 花园 花园林荫道尽头是一池碧波清湖,微风吹拂,静心神怡,与湖前大橡树组成了一幅欧洲中世纪的风景油画。<div>从伊瓜苏入境到此,已过去了三天,不知不觉已经快要进入这个国家的首都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这样除了意外,前方已无任何障碍可以阻挡我们到达美洲大陆的最南端—火地岛。<br></div><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