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书海,享快乐人生

简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高尚的人谈话,品一本好书,恰似幸福重温。节日的繁忙过后,卸去一天的疲惫,闲暇片刻,相约茶语琴韵,品茶、读书、讨论生活、分享人生。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让我们把握今天,亲近书本、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汲取知识的灵气;让我们遨游书海,在鲜活跳跃的文字中,感受读书的魅力、享受读书的快乐、分享生活的乐趣;让我们的茶语琴韵溢满浓浓书香。感谢舒心读书会让我们共聚于此,在感动、温馨、激励中分享喜悦,品味生活。</p><p class="ql-block"> 欢迎大家来到舒心读书会第115期。 </p> ——《文化苦旅》宁古塔阅读<div>  </div> 宁古塔是清朝的流放史,也是很多文人的苦难史。 宁古塔中最感人的莫过于顾贞观为老友吴兆骞所作词《金缕曲》:<div>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择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兄怀袖。<div>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事、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br></div></div> 当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生命与生命赤诚相见,这也就是令人敬佩的文人之间的情感,除生命以外建立的真挚的友谊。<div>  </div> 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是感动与被感动,温暖与被温暖。<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个人分享:</div><div> 《艰苦留给自己,成就贫困学子的大学梦》</div>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一位身材瘦弱、白发苍苍的98岁高龄老人坐着轮椅上台领奖。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郑重地为她佩戴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章,并同她亲切交谈。老人颤巍巍地尝试起身,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轻抚老人肩头,示意她安心坐好,并将鲜红的荣誉证书送到老人手中。这温暖的一幕引发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并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被不断转发、“刷屏”,感动了无数中国人。<div> <br></div>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夏森。他出生于 1923年,14岁投身革命,1938年奔赴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终身从事党的工作,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多年来,她过着简朴的生活,离休后仍然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累计捐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2.3万元,用于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两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丹凤县、江西省上犹县贫困家庭学生上学、改善贫困乡村学校教学条件。她设立的“夏森助学金”,已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br> 2006年,83岁的夏森专程到陕西省丹凤县实地考察。丹凤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这里拥有奇特的山形地貌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县、深度贫困县。<br>  夏森亲眼看到了龙驹寨镇西街小学艰苦的教学环境:教室低矮、昏暗,桌椅残缺不全,贫困家庭孩子辍学情况突出。这让她揪心不已。她说:“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所以看到还有孩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就很心疼。”她当即拿出2万元,为西街小学购买了桌椅、字典等学习用具,两年后又为该校捐资2万元,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各165名。由此,她和丈夫汝信同志一起走上了漫长的捐资助学之路。<br><br> <p class="ql-block">  赵沟小学位于县城郊区,原来的校舍是年代已久的土木结构,木门木窗,室内光线昏暗、冬冷夏热。了解到该校情况后,夏森心疼在此读书的100多名孩子,便于2008年9月捐资20万元,建起了新的教学楼,让孩子们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2013年下半年,夏森拿出她和丈夫汝信同志的多年积蓄,捐献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随后不断追加,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上学。她特别强调:“资助的学生不光要看他考入的是几类、几本大学,还要重点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现。资助的学生必须热爱祖国!”</p><p class="ql-block"> 从2015年起,夏森每年从“夏森助学金”中支出11.8万元,资助20名当年录取的家庭贫困学生上大学,直至这些受助学生大学毕业。2016年9月,夏森又拿出6.4万元,资助32名环卫工人家庭贫困大学生上学,同年还拿出6.3万元为上犹县社溪中学安装、配置了教学广播设备。2017年,在助学金之外,夏森又捐出了2万元,资助丹凤县和上犹县的4名贫困大学生上学。</p><p class="ql-block"> 在长期捐资助学的同时,夏森还多次响应党组织号召,通过交纳特殊党费等形式奉献爱心。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2万元捐助灾区;2020年,又捐款10万元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她说:“人离休了,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不能休。”</p><p class="ql-block"> 夏森老人对待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能慷慨解囊,无私奉献,但自己个人生活极尽简朴。在95岁之前坚持不肯请保姆买菜做饭,日常家务都是亲力亲为,剩饭剩菜总是舍不得倒掉,一件外套毛衣一穿就是15年。</p><p class="ql-block"><br></p> 15年来她默默资助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和贫困家庭孩子,滋润着革命老区贫困家庭孩子的心田。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助学金,最为重要的是收获了党对祖国未来的关怀,收获了自强不息、立志报国的志向,坚定了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信念。<br>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夏森同志没有豪言壮语、始终默默奉献,在生死、名利、荣誉等考验面前,她的行动在我们的心里树立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她为初心奋斗的历程,让我们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