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860年太平天国攻破清军江南大营,两江总督何桂清败逃上海,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毙命浒墅关,清廷在东南顿时陷入了被动飘摇的局面。</p><p class="ql-block">谁能扭转不利,挽回败局?</p><p class="ql-block">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说这不是个问题,只因湘军统帅曾国藩近在咫尺,只要咸丰下一道上谕,一直有实无名的曾国藩必定会摩拳擦掌地担起此等大任;之所以说这又是个问题,原因还在曾国藩那里,咸丰对曾国藩始终心存戒备,不到万不得已,皇帝老儿是不愿打破这种含蓄的制约,给曾国藩一个督抚实缺的。</p><p class="ql-block">但眼下的东南局面似乎已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加之又有朝中权臣肃顺的支持,虽不情愿,但咸丰最终还是将两江总督这一至关重要的实缺放给了曾国藩。</p><p class="ql-block">无论官场还是职场,高位向来是一个很检验人的东西,庸人坐上去露底裤,高人坐上去显格局。从这个角度讲,咸丰的气局的确小了些,一味地怕曾国藩在实缺之下会积攒出振臂一呼的实力,殊不知,先让他干出格局,再扼住他的格局才是真正的驭下王道。</p><p class="ql-block">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一段正是这样的官场博弈。一方面,曾国藩为了下出自己的大棋局,那是一点不客气,该雄才大略的时候雄才大略,该权谋厚黑的时候权谋厚黑;另一方面,朝廷(主要是后来的慈禧)还不能拦着,毕竟曾国藩这大棋局最终是为清廷下的,但频频让手的背后并不代表慈禧没有后手。</p><p class="ql-block">让咱们从曾国藩的一系列谋划说起。</p><p class="ql-block">自正式接到署理两江总督的上谕后,曾国藩谋划了两件大事,一件关系战略,一件关系人事。</p><p class="ql-block">客观地说,谋定攻灭太平天国的整体战略,而且还是在推翻朝廷此前战略的基础上,这不仅体现了曾国藩的胆识担当,更彰显了他无与伦比的大局观。曾国藩认为,朝廷此前执行的从浙江入手,进而通过苏、常包围江宁的东进战略是完全错误的,必须改由西面进攻的战略。具体讲,即是从长江上游,先攻占安徽的安庆以及池州,由此打开江宁的门户后,再合围攻灭太平天国的都城江宁。</p><p class="ql-block">以下否上的战略之争,一切花招都显得多余,直接向老板亮明观点以及态度就行了,认可我就得认可我的战略,否则你另请高明。在当时,曾国藩基本就是这么干的,借着向朝廷上谢恩折的契机,他用雄辩之辞言明了西进攻皖的制胜之策。</p><p class="ql-block">结果,曾国藩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获得战略布局的全权资格后,曾国藩随即开始谋划第二件大事,他想把江西、江苏、安徽以及浙江四省的巡抚都换成自己人,至少是对自己有利的人。和定战略比起来,这事就算是深入官场腹地了,于是真正的博弈也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系列官场博弈中,浙江巡抚谁上谁下,曾国藩怎么落子,朝廷又会怎么接招无疑是最精彩的,咱们不妨单挑出来说一说。</p><p class="ql-block">在上一篇讲曾国藩“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的人生大智时,咱们提到过当时杭州所面临的危急情况。太平军为破清军江南大营,玩围魏救赵,于是杭州遭到了李秀成部的猛攻。然而就在江南大营派兵驰援杭州的时候,时任两江总督何桂清和手下心腹王有龄却暗地搞起了打击异己的小阴谋,王有龄出面拖住了援军,最终导致杭州城破,时任浙江巡抚罗遵殿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天下是朝廷的,但封疆之位终归是地方大吏的。间接搞死浙江巡抚后,王有龄以积极进取取代此前的阴谋算计,李秀成挥师北上猛攻江南大营后,王有龄顺势就成了收复杭州的有功之臣。</p><p class="ql-block">由此一来,浙江巡抚就成了王有龄的囊中之物。</p><p class="ql-block">王有龄这个人本质上并不坏,也颇有些才干,但他的才干只适合天下天平时搞一城一地的治理,论乱世抗敌救局,他的功力火候则明显差了许多。从这个角度讲,王有龄费尽心机地将浙江巡抚一职搞到手,可转眼再一看,乱世中的封疆大位不过是一块要命的烫手山芋。</p><p class="ql-block">1861年,在东南尚未势弱的太平军果然卷土重来,并且将杭州城又一次围了个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王有龄能怎么办?</p><p class="ql-block">只能一边誓死抵抗,一边向并不待见自己的曾国藩求援。</p><p class="ql-block">客观地讲,此时的曾国藩是有救援能力的,左宗棠的五千楚军刚刚编练完成,正是可以一展身手的时候。换是自己人被围,曾国藩肯定就去救了,但王有龄是异己,这就另当别论了。</p><p class="ql-block">怎么一个另当别论呢?就在王有龄苦苦哀求的时候,曾国藩看到的却是一招按兵不动、倚敌自重的好棋,他要借此把左宗棠送上浙江巡抚的大位。</p><p class="ql-block">左宗棠虽算不上曾国藩的嫡系心腹,但号称今亮的左宗棠太雄才大略了,加之终归算是湘军圈子里的人,从东南整盘棋局上看,让左宗棠去经营浙江显然更有利于曾国藩的步步为赢。</p><p class="ql-block">博弈就这么上演了。</p><p class="ql-block">自得知杭州危急后,朝廷也是一再催曾国藩发兵救援。曾国藩呢,明面上绝无推脱拒绝之意,他告诉朝廷,眼下要救援杭州,只有依仗左宗棠,但让左宗棠去最好先把名正言顺的问题解决了,否则难以服众,影响救援成败。</p><p class="ql-block">怎样才算名正言顺呢?</p><p class="ql-block">最好由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p><p class="ql-block">倚敌自重在此时显得很含蓄,但你不就范,我就落井下石的意味也很重。不过话又说回来,手下实力派玩这一手,有段位的老板们一般不会生气犯难,眼下的承诺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最终能不能兑现,兑现多少,这中间的花活多了去了,况且清廷在任用督抚时还一直有先暂理,后实授的惯例,所以朝廷最终在这个节骨眼上没和曾国藩计较,简单说就是一切按你曾国藩的意思来。</p><p class="ql-block">但让曾国藩上手落子的背后,朝廷其实一直在审视琢磨着左宗棠这枚棋子。高明的老板看棋盘上的每枚棋子,不仅要看成色,更要看底色,成色关系具体的输赢,底色则关系棋局最终的走向。历史上这样的事很多,棋盘上看似是黑子一步步地吃掉了白子,可赢棋之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却猛地发现自己的关键黑子不知何时变了色,此前的厮杀赢局转眼就成了一盘旗鼓相当的博弈新局。</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慈禧就是玩变子博弈的高手,这是后话,咱们还是回到当时。</p><p class="ql-block">按理说,名义上已是浙江巡抚的左宗棠这下可以率军救援杭州了吧,这么想那就太不懂得什么是官场了。</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拉住左宗棠说,你现在还不能去。</p><p class="ql-block">左宗棠问,为何?莫非举荐我你后悔了?</p><p class="ql-block">曾国藩说,你看,这时候你要去了,结果无非两个,要么赢,要么输。你赢了,现在的浙江巡抚王有龄也就赢了,你有功,他亦有功,但他主你客,他实你虚,如此一来,你上位浙江巡抚的梯子就算让人家抽走了;你输了,那就更简单了,巡抚的台都塌了,你还有什么资格去上这个位,登这个台。</p><p class="ql-block">说的白点,好事绝不能跟还没下台的前任分享,坏事则必须让他一个人兜完。</p><p class="ql-block">官场是个什么地方?最讲实际,最不讲信誉,最讲平衡,最不讲道理的地方。不审时度势,成功很可能平衡死你,失败很可能彻底埋了你,所以说官场中的聪明人很多时候一定是态度积极的旁观者。</p><p class="ql-block">不观到非己莫属的现实,绝没有实际行动。</p><p class="ql-block">经曾国藩这么一点拨,左宗棠明白了。毕竟四十好几的人了,没办法,为了接下来能施展出自己的一身雄才,左宗棠很罕见地跟曾国藩玩了一把腹黑、虚伪。</p><p class="ql-block">任你王有龄如何哭爹喊娘地求救,曾国藩、左宗棠硬是按兵不动。</p><p class="ql-block">朝廷来追问,可借口托辞从来都是为聪明人准备的。</p><p class="ql-block">就这样,1861年12月29日,孤立无援的杭州城毫无悬念地被太平军攻破了,王有龄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见浙江巡抚非己莫属的局面已成,左宗棠再无半点延误,立即率楚军杀进了浙江。</p><p class="ql-block">见左宗棠开始卖力,朝廷也不作他想,跟着正式补授左宗棠为浙江巡抚,督办浙江军务。</p><p class="ql-block">然而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慈禧的变子博弈悄悄地登场了。</p><p class="ql-block">必须承认,慈禧在看人的格局、拿捏人的境界上绝对是庙堂顶尖人物。格局小的人用人往往关心此人从哪里来,格局大的人用人往往更关心此人能到哪里去,一个看的是过往,一个着眼的是未来。</p><p class="ql-block">看过去,往往只能用到一个人的本事;看未来,往往才能用到这个人的秉性。</p><p class="ql-block">在慈禧看来,经过两年的征战,楚军所向披靡,左宗棠的能力已不容置疑。但更关键的是,慈禧看清了左宗棠的秉性,这是个孤傲,不容人,不甘久居人下的大才。这种人从来是只认舞台的大小,绝不会受困于那些出身的,渊源的瓶瓶罐罐。</p><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左宗棠虽然算是曾国藩提携起来的,但在他的雄心壮志下,曾国藩根本不值一提。</p><p class="ql-block">而且此人身上还没有伪君子的儒锈。</p><p class="ql-block">这不就是变子博弈中最理想的关键棋子吗!</p><p class="ql-block">千万不要认为慈禧随后对左宗棠的提拔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大的魄力,没有精深的博弈境界,绝对做不出来。</p><p class="ql-block">1863年,也就是将左宗棠任命为浙江巡抚刚刚过了一年多一点时间,慈禧颁下上谕,左宗棠晋升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p><p class="ql-block">曾国藩从出山到攀上两江总督,艰苦奋斗八年,最终才勉强如愿。而左宗棠呢,从单干编练楚军到干上闽浙总督,仅仅三年多点。</p><p class="ql-block">这后起的速度实在是惊人!</p><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有博弈红利的因素在,但享受这博弈红利的往往也只能是左宗棠这样的人。从左宗棠身上,咱们能看到,棋局很大的时候,心正,志壮,有能力的次座之人往往有强势崛起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还是曾国藩的核心智囊,那个预言清廷五十年必亡的赵烈文看的透彻,他告诉曾国藩,大力提拔左宗棠就是前朝推恩之计的翻版——</p><p class="ql-block">对阵太平天国的棋局看似是要赢了,但牵制你曾国藩的棋局才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而且连棋盘、棋子都没换。</p> <p class="ql-block">好英雄左宗棠,究竟是怎样的人生际遇?</p><p class="ql-block">每次提到左宗棠这个人物,我都有些泪目。</p><p class="ql-block">他40多岁才开始投笔从戎,50多岁才建功立业,60出头又成了平定西北叛乱的重要人物,不到70岁,左宗棠抬棺入疆,保住了我国六分之一领土面积的新疆。</p><p class="ql-block">年过七旬的左宗棠,被外放两江,当他前往上海租界视察的时候,各国列强们,纷纷悬挂清朝的龙旗,以此表示他们对左宗棠的敬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将筹边尚未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湘子弟满天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栽杨柳三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得春风渡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时的景象,可以说没有他,我们现在出了河西走廊,可能就要办签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伟人,会出现在清朝末年那个乱七八糟的年代呢?是什么成就了左宗棠的一世英名?我认为有这么几点。</p> <p class="ql-block">一、时势造英雄,左宗棠绝对是典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时候的左宗棠,其实连进士都没有考上,这是他一生的遗憾。当时清朝虽然已经遭到了列强的压迫,但是还没有到危如累卵的时候,所以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就这么赋闲在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如果清王朝就这么扛下去,国内没有什么动乱的话,像左宗棠这样的人,可能一辈子就被埋没在深山之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左宗棠为了生计,选择到书院教书,后来成为了校长,而且教书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们家祖传教书,他爹也是很有名气的老师。</p><p class="ql-block">他自己有几十亩地,还有一个书院要管理,小日子过得还是非常滋润的。可以说是个山野闲散客。可就是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场运动彻底改变了左宗棠的人生,他从一个教书匠,成为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从此开始与太平军为敌。后来同样成为了下一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左宗棠也就这么加入了曾国藩的湘军,开始正式和太平军较量。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楚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可以说没有太平军就没有后来的左宗棠,左宗棠和曾国藩也是有区别的,他不像曾国藩他们滥杀,他的楚军是乡勇中纪律最好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二、左宗棠总是遇到贵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一个教书匠,成为封疆大吏,而且还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这种事情正常人想都不敢想,可左宗棠的确就做到了,一般认为这跟他遇到了一系列的贵人,是有很大关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贵人就是贺长龄。这个贺长龄曾经是个封疆大吏,做过云贵总督,可见并不简单。他就非常欣赏左宗棠,将他看作“国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贺长龄有一个弟弟叫贺熙龄,后来贺长龄将左宗棠介绍给了自己的弟弟贺熙龄做徒弟,左宗棠就在他手底下学本事。这两兄弟确立了左宗棠的起点,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个贵人则是两江总督陶澍。当年陶澍回乡的时候,遇到了左宗棠,两个人攀谈一番以后,陶澍认定了这个人将来是个大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到左宗棠第三次考试落榜后,他来到了两江总督陶澍这里,陶澍不仅没有瞧不起左宗棠,反而要让左宗棠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陶澍的儿子,以此结为亲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澍是两江总督,左宗棠是落榜的举人,这两者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陶澍能够如此看得起左宗棠,也让当时的人对左宗棠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个贵人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后的林则徐,从新疆回来的时候,与左宗棠相见。当时的左宗棠依旧是一介布衣,而林则徐早就已经名满天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个人在船上攀谈了很长时间,林则徐将新疆的人文风貌全都讲述给左宗棠听,这也为后来左宗棠下定决心收复新疆,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年纪已经大了,他已经没有机会稳定新疆了,这个事情只能交给后辈们来完成,而左宗棠就是林则徐最看好的后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个贵人张亮基。左宗棠40多岁了,依旧还是个布衣,没有任何功名在身。这个时候湖南巡抚张亮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为什么?因为太平军打来了长沙,而他没本事应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宗棠便以师爷的身份,前往长沙辅佐张亮基,结果打了好几个漂亮的胜仗。从此以后张亮基什么都不管了,整个湖南的军务都交给了左宗棠来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这段时间,让左宗棠学习到了很多本事,实践出真知,这是不假的。如果没有张亮基给的机会,左宗棠还没有真正打过仗,也就不知道真实的战场是什么样的了。</p> <p class="ql-block">三、清廷的鼎力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别看清廷到了后期一塌糊涂,不能说人家是亡了国的朝代,那就真的一无是处。其实在后期,清廷的很多决策还是可圈可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在知道自己落后的时候,开始搞洋务运动,在全国各地搞起了先进的工厂、学校和企业。左宗棠有幸赶上了这一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灭了太平军以后,清廷开始搞洋务运动,李鸿章负责北洋,而左宗棠负责南洋。当左宗棠把南洋的很多基础工作都做好以后,他又被调去西北平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定西北以后,左宗棠向朝廷提出建议,一定要收复新疆。因为当时新疆已经被阿古柏给占了,再不收回来,人家在那边可就根深蒂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此清朝内部展开了一场海防和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偏远而没什么用处,丢了也罢,反倒是海防不能废弃,因为敌人都是从海上过来的,所以应该把钱都放到海防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左宗棠却坚持收复新疆,他认为新疆是西北的门户,丢了新疆,那么就是丢了西北,西北没了,那中华大地就岌岌可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慈禧太后拍板,两个都要支持!尤其是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国之土地,寸土不让!可以说没有清廷的支持,还真没有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件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还要感谢一下胡雪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雪岩是清朝末年所谓的首富之一,他在左宗棠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因为左宗棠的经费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是胡雪岩帮忙给搞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清廷的钱并不及时,可军队每天都要花钱,为此胡雪岩给左宗棠牵线搭桥,让他以清廷的名义向列强贷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胡雪岩还建立了胡庆余堂,全程免费为左宗棠军中受伤之将士疗伤……可惜这样的人,最后被李鸿章和他昔日的秘书盛宣怀给祸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