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眼皮跳了二天,也不知预兆着什么事,今天中午(2月17号)看到一个未接的陌生人电话,赶紧打去,接电话的对方告诉我说,她是王遇龙老师的爱人,在电话里她悲伤哽咽告诉我说王老师已于年前逝世,并询问传承人经费一事…闻听,我呆若木鸡,除了说节哀顺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为痛失良师益友而深感惋惜,更遗憾没有能送老师最后一程,王遇龙老师一路走好!来生再续渔鼓缘。</p> <p class="ql-block"> 王遇龙老师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鄱阳渔鼓》唯一省级传承人,鄱阳渔鼓唯一作曲家,几十年来创作了大量的渔鼓曲目。王遇龙老师退休前在鄱阳县文化馆工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拜周天润等鄱阳民间曲艺大师为师,孜孜不倦地学习鄱阳渔鼓的曲调、演唱方法和表现手法。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民间曲艺演唱、研究和创作。他创作的《莲子情》、《中秋月夜话当归》、《渔鼓声声唱鄱阳》、《鄱阳湖上党旗飘》、《古韵新颜美鄱阳》等鄱阳渔鼓,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受鄱阳县委对台办的委托,创作了《中秋月夜话当归》等鄱阳渔鼓作品,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对台广播,获得上饶地委对台宣传文艺创作一等奖和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广播二等奖。1982年,他创作的鄱阳渔鼓《莲子情》由《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对台广播,获广播二等奖。1999年,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20周年,鄱阳县文化馆委托王遇龙老师创作的鄱阳渔鼓《渔鼓声声唱鄱阳》,歌颂改革开放,歌颂家乡的变化,获上饶地区和江西省农民文艺汇演一等奖。可悲的是该作品被人鸠占鹊巢视为自已创编的广场舞发表在优酷视频、百度视频、手机乐视视频、搜狐视频等媒体上,而且没有注名词曲作者的名字,该侵权者不仅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利益还获得了各种头衔和名誉,这也是王遇龙老师一直耿耿于怀却又无可奈何的事,他说,只要是传播鄱阳文化,有名无名算什么?近几年来,王遇龙老师不顾年事已高,仍然满腔热忱积极投入到渔鼓创作之中,配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用渔鼓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讴歌新时代,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歌颂鄱阳人民抗击疫情、歌颂扶贫事迹,赞美家乡!作品有:鄱阳渔鼓《鄱阳湖上党旗飘》获上饶市艺术节二等奖、《古韵新颜美鄱阳》荣获江西省古曲新唱创作奖、《第一书记助耕忙》刊登在江西学习強国、《鄱阳人民抗疫情》及鄱阳大鼓《大美鄱阳》等二十多个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遇龙老师创作的渔鼓既保留了鄱阳渔鼓原有的融饶河戏、民歌、渔歌音乐为一体的音乐风格,又继承创新以具有浓郁鄱阳水乡韵味的优美唱腔,丰富和发展了鄱阳渔鼓。它不仅在文学、语言、音乐、说唱风格等方面,都独具鄱阳地方特色和鄱阳湖水乡风味,而且又溶舞蹈、表演、说唱、舞美等于一体观赏性、视觉美的舞台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遇龙老师退休前在鄱阳县文化馆工作,他为鄱阳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参与编写了《鄱阳民歌集成》,为《赣剧饶河戏》撰写提供了大量有价值和自己收集整理的饶河戏资料,王遇龙老师在世时说:“我在有生之年,要让鄱阳渔鼓在鄱阳湖越唱越响亮。”为了使鄱阳渔鼓这一古老的民间曲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他用毕生心血撰写的《鄱阳县曲艺资料汇编》被人借去至今末归还给他。多年来王遇龙老师以博大的胸怀和深爱家乡艺木的情怀对来采访鄱阳渔鼓的教授、学者、大专院校学生都毫无保留的提供资料。但愿王遇龙老师来生再续渔鼓缘!但愿鄱阳渔鼓做为历史见证的鄱阳文化印记不要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人亡曲散,人走艺亡”的境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逝者·永恒的艺术”,敬以此文纪念王遇龙老师和为鄱阳文化作出贡献的赵南元老师、鄱阳渔歌传承人季梦华老师等老师们,为他们的艺术和人生献上我们的尊重和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