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9日,张闻天故居参观完后,我们驱车15分钟,到达川沙古镇,游玩今天的第二个景点"古城公园"。 上图:<b>川沙古城墙。</b>位于川沙新镇新川路171号东侧古城墙公园内,始建于明代,建有魁星阁、岳碑阁等建筑。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川沙古城墙建于1557年,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辱的物证。<div>下图:川沙古镇游览地图。</div> 古城墙与河道。 古城墙与河道。 上图:川沙古城墙公园入口。<div>下图:四大美女留影。</div> 重修川沙古城墙垣记。/川沙古城墙公园记。 岳碑亭。 岳碑亭记事。 古城墙剪影。 古城墙。 古城墙上的景色。这里还有一门有点年代的大炮。 古树,丝棉木,已有100年,二级保护。 炮台。 魁星阁。 魁星阁。 <p class="ql-block">魁星阁</p> 城墙处景色。 <b>敬业堂。</b>1834年建造,木结构,建筑面积109平方米。 敬业堂门前对联。黄炎培办学堂培养四海人才,后生敬业学子连年出英才。 敬业堂门前对联。先哲建堂观澜累代培桃李,何士祁建书院造福一方子弟。 古城墙介绍。铁沙诗社成员作<div><b>寻梦川沙 丁开泉撰</b></div><div>江东雨霁漾丹霞,浦左生辉党丽华。紫气腾腾生妙境,祥云片片落川沙。蓝天银燕庆双翼,绿地迪圆绽玉花。府第英姿换新韶韻,古城寻梦乐天涯。</div><div><b>敬业堂 行南撰</b></div><div>观澜初建敬业堂,百年学府传书香。遥建城畔展校史,华夏杏坛声誉杨。</div><div><b>魁星阁 行南撰</b></div><div>奎宿宰文主衰兴,几度坎坷失丰韻。角翘飞檐重抖撴,铁沙形胜是魁星。</div><div><b>岳碑亭 闻畅撰</b></div><div>岳迹古碑呈新姿,武移文墨发人思。学士高僧不足仿,淡泊功名写青史。</div><div><b>古城墙 闻畅撰</b></div><div>郁郁葱翠古城墙,抗倭英雄数乔堂。为免生灵遭涂炭,鑿河壘城固金汤。</div><div><b>古城墙怀旧 邱竹英撰</b></div><div>抚摸城墙斑驳砖,凹陷沧桑诉当年。青苔滑溜小雨时,砖缝依旧有生机。城厢学子勤政研,岳碑亭旁见高低。如今城墙正修缮,白发老翁笑开颜。</div> 古城墙参观后,就来到今天的第三个景点"川沙古镇"。川沙古镇基本上没有古的味道,连图中的桥,看似古老,其实也是解放后所建。 上图:古镇的一条街。<div>下图:穿过古镇的一条河。</div> 古镇指示牌。 我们在古镇一条街上的江南面馆吃了中饭,点了面条和大汤团。这个建筑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不是很长。 中市街36号和38号。 <b>倪桂珍(宋庆龄之母)出生地(中市街36、38号)。</b>倪蕴山和徐氏(徐光启后裔)于1863年结婚后安家在此宅。1869年三女儿倪桂珍宅内出生。1887年倪桂珍与宋嘉树结婚。1890年后往"内史第",1893年二女儿宋庆龄在"内史第"出生。<div><b>宋庆龄童年读书处(中市街36、38号)。</b>此处是宋庆龄外祖家。幼年时期的宋庆龄就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div> <b>地下交通站(中市街45号)。</b>原是属理发店,是中共在川沙地区的地下交通站。它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默默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b>供销社(中市街50号)。</b>此处是50年代川沙地区的供销站,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川沙人民服务。室内的二楼保留着当时的标语(未开放)。上图是现在的一楼,为饭店。 上图:左琴寄书,说书的地方。<div>下图:王宝轩,中市路36号。</div> 上图:老街菜饭(中市街63号),网红打卡地。<div>下图:石语玉道是一家银铺。</div> 牌坊。 川沙天主堂(中市街42弄15号)。 川沙天主堂。 街景。 场署街。 老祖禅堂。 正在维修的地方是关帝庙。 <b>城隍庙殿堂。</b>今天到达的第四个浏览点,是免费入内的。 <b>川沙城隍庙。</b>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随川沙古堡创立而建,迄今已有465年历史,庙内供奉川沙本境地城隍神广扬卫指挥昭武将军威灵公。四百余年来,川沙城隍神保国靖海,安邦佑民,灵威显林,恩垂善信,护佑川沙百里物阜民康,庶得庙宇四百余年香火绵延。 川沙城隍庙门。 川沙城隍庙门。 上图:道教礼仪图解。<div>下图:川沙灵根。</div> 上图:天算总无差,心机休浪用。——天道昭彰<div>下图:祈福圣地。</div> 香炉。 银杏树,300多年,一级保护。 上图:观澜小学。<div>下图:三灶浜路的南面起点,沿着这条路向北走,可达到我的外婆家。</div> 优秀历史建筑-<b>丁家花园</b>(川沙镇东泥弄9号、北市街19号)。丁家花园,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代,砖木结构,中西合壁风格。建筑平面呈U字形,围绕青砖地坪内院形成两层回廊,一厅二厢布局,青瓦硬山顶,南北立面中轴对称,山墙及围墙使用砂浆抹面,山墙上部有高耸山花,有西式几何图案装饰。 丁家花园也是川沙营造馆所在地。因疫情影响,没有开放。 上图:黄炎培故居、宋氏家族居住地纪念地-<b>内史第</b>。今天游览的第五个景点。<div>下图:<b>福音堂。</b>定居内史第后,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于"内史第"开设福音堂,在川沙地区传教。</div> 宋氏家族照片。 <b>立本堂。</b>原为沈家大院祖厅,取名用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 上图:立本堂旁会客厅。<div>下图:<b>开群女学。</b>1903年由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开办,以黄炎培堂嫂陆开群的名字命名开群女校,这是浦东大地上第一所女校。</div> 胡适的题字。 上图:<b>胡适房间。</b>此处为胡适在沪求学时居住的卧室。<div>中图:介绍胡适的展厅。</div><div>下图:<b>胡万和茶庄。</b>约在康熙末年(1715年)前后,胡适的高祖胡德江在川沙厅内开办茶号。胡适在沪求学时,所需费用从茶庄的收入中开支。</div> 上图:<b>胡适与内史第。</b>1891年12月17日胡适在上海大东门胡家合伙经营的"瑞馨泰"杂货店里出生。1892年2月父亲胡铁花奉调往台湾,行前将少妻、稚子安置于内史第。随后胡适在此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div>中图:<b>几回川沙,情深意长。</b>胡适成年后专门去过川沙多次。特别是第二次,胡适自北平到上海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间隙乘小火车到川沙,去看了儿时居住过的"内史第",在"胡万和"茶庄休憩后才返回上海。在北京的最后几年里,对其外甥程某说:"暑假里你回上海了没有?有没有去过川沙?有没有看过'老万和'?我告诉你,这样的走法最便捷:你在上海可以乘小火车到川沙北门下车,穿过乔家弄,出去就是中市街一脚踏进我们的'老万和'啦!"</div><div>下图:<b>"内史第厢房"的短暂生涯。</b>1892年2月胡铁花奉命调往台湾,在"内史第"租下了临街的一间厢房安置妻儿。胡适和他的母亲在"内史第"住了一年略多几天,胡适曾说过"我幼时在川沙住过一年,没有印象,但以后听母亲说,川沙是个鱼米之乡的好地方"。</div> 上图:<b>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b>。胡适祖辈原为徽州茶商,康熙未年(1715年)前后,胡适的高祖胡德江首先在川沙厅内开创万和茶号,借以资生。万和号为当地较早的店铺,民间曾有"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的说法。咸丰七年至十一年左右,在胡适祖父胡奎熙经营时期,计有上海城外王家嘴茂春茶号、上海大东门内鱼行桥头茂春西号等多处分号,又与族人合开瑞馨泰杂货店。至同治年间又投资开办徽菜馆业以及南市公义油栈。至此,胡氏的商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div>中图:胡适笔迹。</div><div>下图:胡万和茶庄画。</div> 上图:黄炎培故居及雕像。<div>下图:家人合影。/1921年黄炎培一家。/黄炎培夫妇与其子女的合影。后排左一为黄万里、后排右二为黄竞武、右一为黄大能。</div> <b>第一部分 黄炎培</b><br>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1878.10.1-1965.12.21),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教育家、新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黄炎培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毕生精力奉献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b>黄炎培大事年表</b><br>1878年10月1日,生于江苏省川沙县城关镇。父黄叔才,母孟樾清。<br>1887年10岁,东野草堂私塾就读。14岁时母亲病逝。<br>1893年16岁,至上海应县考,松江府复试。17发时父病故。<br>1899年22岁,松江府试以第一名中秀才。与王纠思结婚。<br>1901年24岁,入南洋公学特班外文科,受知中文总教蔡元培。<br>1902年25岁,去南京应江南乡试,中举人。<br>1903年26岁,将观澜书院改为川沙小学堂,被聘为总理(校长)。创办开群女学,倡导创新教学法。6月23日在新场演讲,痛陈国家危亡,政府昏聩之状,被南汇县知县以乱党罪名逮捕,两江总督电令就地正法,后获救前往日本。<br>1905年28岁,经蔡元培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翌年,蔡离沪赴德国留学,黄继任上海同盟会干事。<br>1906年29岁,应杨斯盛之邀,创办浦东中学,任校长。<br>1909年32岁,被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及常驻议员。<br>1911年34岁,劝说江苏省巡抚程德全起义成功。任民政司总务科科长兼教育科科长。次年任江苏省署教育司司长。<br>1915年38岁,参加农商部组织游美实业团,赴美考察三个多月。后与沈恩孚、经亨颐等发起组织全国教育联合会。<br>1917年40岁,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发布宣言及章程。<br>1920年43岁,筹设上海商科大学,被推为筹备处主任。<br>1922年45岁,黎元洪特任黄炎培为教育总长,辞末就职。9月赴京参加学制会议,与李大钊长谈。<br>1927年50岁,国民革命军抵上海,被通缉离沪,暂避大连。<div>1931年54岁,赴南京见蒋介石及外交部长王正廷,力陈日本侵华计划。后代表抗日救国研究会,再次陈述对时局意见。<br>1934年57岁,回川沙,主编《川沙县志》。<br>1937年60岁,8月13日日本侵略上海,淞沪战争爆发。被国民政府聘为国防会参议,同时被推为上海市抗敌后援会主席团主席。<br>1938年61岁,国民参政会在汉口开幕,黄炎培与中共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被选为参政员。<br>1939年62岁,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任提案审查会主席。<br>1941年64岁,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被推选为常委会主席。<br>1945年68岁,7月1日与褚辅成、冷御秋、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搭机赴延安访问,在延安期间与毛泽东亲切长谈,并有著名的“周期率”对话。5日返重庆后,撰《延安归来》一书。12月16日民主建国会经过24次之筹备会议,在西南实业大厦举行成立大会,与胡厥文、黄墨涵被推为主席团成员,并被推报告筹备经过。<br>1946年69岁,政治协商会议于1月10日在重庆开幕,黄炎培以民主同盟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会议。潘公展、钱新之、杜月笙多次力劝黄炎培参加国大被拒。<br>1949年72岁,被列于国民党黑名单之首。于2月15日秘密离沪,搭船去香港。3月14日离港北上,3月25日抵北京。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10月15日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br></div><div>1951年74岁,民主建国为推动工商界积极投人捐献飞机大炮运动,成立捐献运动委员会,被推为主任委员。<br>1952年75岁,在民建会常委会第60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常委主任委员。<br>1954年77岁,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政协副主席。<br>1955年78岁,在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br>1956年79岁,列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赋诗《东方红遍环瀛》。<br>1957年80岁,对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提出不同意见,并向中共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部长建议;不要树敌过多,要把可以拉过来的人拉过来,而不要把这样的人推到反党这一派那里去。<br>1958年81岁,开始撰写《八十年来》。<br>1960年83岁,在钓鱼岛合国宾馆与到访的越南胡志明主席漫谈世界大势,并赠他精装《红桑》集。续写《八十年来》。<br>1963年86岁,《八十年来》全部完成,次年出版分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并各附一函。<br>1965年88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副委员长,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继续当选为副主席。12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于4时34分逝世,享年88岁。12月24日上午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公祭,朱德委员长主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等陪祭,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刘宁一致悼词,骨灰安放于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br></div> 上图:黄炎培手迹和画像。<div>下图:母亲孟樾清,知书达理,教子有方。/外祖父孟荫余指着泥版画,讲述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才奋勇杀敌的故事,使年幼的黄炎培受到了生平第一次爱国主义教育。</div> <b>成长摇篮-内史第</b>。黄炎培早年失去双亲,"内史第"的生活对他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汉石经室"的大量碑帖、典籍,为他青少年读书求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姑父沈毓庆的爱国之情,激励着黄炎培奋发上进。黄炎培在这里生活近20年、经历了当临时售货员、私熟先生、南洋公学求学、改办川沙小学堂、加入同盟会等众多事件和活动。 上图:祖父黄典谟于1870年初率全家迁居"内史第"。/1899年黄炎培考上秀才后与周浦镇王纠思女士结婚,共同生活了四十二年。<div>下图: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城厢镇(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内史第"第三进院落的东厢房内。</div> 上图:黄炎培九岁起在"东野草堂"私塾读书,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div>中图:1901年黄炎培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在这里接受了民主革命学说的启迪,思想得到了升华,由原先对黑暗现实的愤懑转而去认真思索救国的途径。</div><div>下图:1902年为反对南洋公学校方对学生的迫害,黄炎培、邵力子等学生毅然退学,跟随蔡元培自组爱国学社,使之很快成为上海地区革命宣传活动的中心。</div> <b>浦东同乡会。</b>上海开埠以来,为维系地域关系,维护同乡利益,改变浦东地区落后的发展状态,1905年李平书和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浦东同人会,后改名为浦东同乡会。作为上海近代最有实力的两大同乡会之一,浦东同乡会对浦东地区的早期开发,如兴办教育、造铁路、修水利、抓农业、易风俗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div><b>人文社。</b>1925年创办人黄炎培、沈信卿、袁观澜、蒋竹庄等先生。该社主要任务是从事征集辛亥革命以来的史料。1930年2月创刊《人文月刊》,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蒋问渔先生兼任编辑。</div><div><b>浦东学派。</b>浦东学派以黄炎培为代表,提倡实学、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把研究学问与改造社会相结合。他们认为欲救危亡的中国,出路只有一条,即讲求实用之学。因此,他们提倡教育以造就有真才实学之人为目标,而这既能造福一方且十分现实的思想自然很快就为浦东众多贤士乡绅实业家所欣然接受,并倾力推动、付诸实现。<br></div> 各种股票。 <b>上川铁路。</b>随着川沙经济的发展,陆路交通显得不能适应。1921年1月黄炎培、张志鹤等发起组织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筹划修铁路。1925年10月庆宁寺至龚家路口竣工通车。1934年5月上川铁路向东延伸至小营房。1936年3月又从小营房向南修筑至南汇祝桥镇,至此上川铁路全长达35.35公里。上川铁路大大促进了浦东地方经济的发展。 上图:民国川沙县全景图。<div>下图:上川铁路油电车。/上川铁路庆宁寺站。</div> 上图:黄炎培(右一)与川沙县志编辑人员。<div>下图:<b>参加世博拜访爱迪生。</b>1915年的7月初黄炎培前往巴拿马世博会参观,之后拜访了爱迪生,并试用了他发明的远写机(即将留生机和授语机合为一体的机器)。当时黄炎培对着这个播音器的喇叭说"中国是东方大国,美国是西方大国,两国人民如果同心同德,来采取和平手段,互相帮助,相信大家一定会走上幸福的路。我愿代表中国人民提出这点希望,和敬爱的大科学家爱迪生先生在这里握一次手,祝先生长寿。"过了几分钟后,黄炎培的上海方言从工厂里播放了出来。这段奇遇给黄炎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晚年回忆人生经历的时侯,还特意把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div> 上图:1907年杨斯盛先后捐银40万两创办了浦东中学,黄炎培为校长并兼授课教师。浦东中学以优质的师资,完备的教学设施而蜚声中国教育界。博得了"北南开,南浦东"的美誉。陈独秀、郭沫若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授课演讲。张闻天、范文澜、蒋经国、蒋纬国也曾就读于此。为纪念黄炎培先生,在浦东中学校园内建造了"炎培亭"和"炎培楼"。<div>下图:<b>浦东教育。</b>黄炎培九岁在外祖父的东野学堂学习,1903年回到浦东川沙兴办教育,从川沙小学堂,到开群女学,再到浦东中学,百折不挠地为浦东教育寻觅曙光。</div> 上图:黄炎培少年启蒙读物。<div>下图:<b>办图书馆、办媒体、修方志。</b>1932年6月25日黄炎培与蔡元培等123名著名人士联名发起筹建上海图书馆公启。次年上为实业家叶鸿英捐款100万元,设鸿英教育基金董事会,专办图书馆和乡村教育,之后人文图书馆遂改称鸿英图书馆。浦东同乡会为提高普及民众文化,1905年李平书、黄炎培等创建《浦东》报并由黄炎培先生亲自管理。黄炎培在任常务理事期间主持修纂了举世公认的名志《川沙县志》。</div><b>鸿英图书馆。</b>由黄炎培发起、实业家叶鸿英先生捐资建造。1938年试行开放,194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藏书15万册,其中3777册181.3万件是建国前日报剪报资料,极为珍贵,成为当时东南第一文史局。<br>1930年社会实业巨子叶鸿英参观"人文社"图书馆,见图书资料如此丰富,特捐赠一百万元,充作交代资金。遂改名"鸿英图书馆"。 上图:<b>《浦东》杂志。</b>由浦东同人会(后改称为浦东同乡会)所办的报纸。浦东同人会由著名社会活动家李平书、黄炎培等于1905年春创办。《浦东》报最早用"浦东"命名的报纸,并由同人会创始人之一的黄炎培先生亲自管理。1913年5月16日《浦东》报改名为《新浦东》报,由著名学者瞿诏伊兼笔政。后于1947年停刊。<div>下图:193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荣氏三兄弟合作,在申新三厂办理劳动工自治区,对工人进行文化教育时的合影。</div> 上图:上海图书馆旧貌。<div>下图:1937年上海图书馆被日军炮火所毁。/1980年11月2日的上海图书馆。</div> 上图:<b>黄炎培父母房间。</b>此处为黄炎培父亲黄叔才和母亲孟樾清的卧室。<div>下图:<b>黄炎培工作室。</b>此处依照黄炎培在北京住所(安儿胡同1号院)内的书房场景复制而成。解放后,黄炎培住北京安儿胡同1号院直至1965年逝世。</div> 上图:庆祝川沙光复。<div>中图:<b>川沙光复。</b>1909年川沙设筹备自治公所,黄炎培任所长、张志鹤任副所长。一年间城乡各自治公所先后成立,继而厅议事会参事会之选举告成。1911年11月5日江苏宣告独立,川沙民众欢呼响应。黄炎培、张志鹤二人在沪虑及自治风潮后有人趁机捣乱,联名具牍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平书,拟发安民文告。在上海警务长穆湘瑶的帮助下,雇定船只,由黄济北带领赴川沙,城守千总张复成主动表示愿听指挥效力。7日派人在四乡集镇张贴川沙民政长及沪军都督府各项公示,宣布川沙光复。/联名县牍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平书。</div><div>下图:<b>同盟会员。</b>1905年7月蔡元培请黄炎培到家里,诚恳而庄严地问他"你愿不愿意加入同盟会?"黄说:"刀下余生,只求于国有益,一切惟师命"。黄立桌右极庄严地举手宣哲,蔡和黄握手,从此黄正式成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会员。不久蔡去德国留学,将同盟会上海干事一职,嘱黄接任。给黄极秘密的会员电码名单,密件都是薄纸蝇头小字,每一党员名字,都注"商号"两字作代,共49人。/张志鹤</div><div><b>民主斗士、革命先行。</b>1903年黄炎培因在南汇新场演讲而被拘捕差点人头落地。其实这时的黄炎培还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仅在上海张家花园的一次大规模群众集会上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受到了初期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两年后加入同盟会真正成为革命党人。1917年他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旨在教育救国。此后黄炎培又陆续创办了国讯同志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他一直走在救国救民的前列,成为民主的斗士,革命的先行者。<br></div><div><b>新场蒙难。</b>"新场党狱案"是黄炎培政治生涯中的第一件大事。1903年8月10日黄炎培、张访梅、顾次英、张南忠应邀到南汇新场镇进行演说。因揭露社会黑暗,而被南汇知县戴运寅拘捕。8月18日中午十二点三刻,戴接到江苏督抚"就地正法"的命令,但此前半个时辰,黄等四人已由美国在沪的传教士步惠廉保释出狱,前往日本。<br></div> 1905年黄炎培经蔡元培介绍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并协助蔡元培安排处理了许多有关革命活动的具体事务。/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章程。/孙中山。/南汇新场蒙难记录。/美国基督教牧师步惠廉。/版画《新场蒙难》。 油画《在南汇新场发表演说》。/1903年8月10日黄炎培等四青年应邀到南汇新场发表演说,因揭露社会黑暗被清政府逮捕,险遭杀头。幸由美国在沪传教士步惠廉及时营救出狱。 上图:1946年11月14日国共谈判破裂,周恩来飞抵延安之前在梅园新村与黄炎培(右三)等旧政协的民盟代表合影。<div>下图:1947年7月黄炎培在第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发言反对内战。</div> 上图:1946年10月8日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共代表、第三方面代表,在上海吴铁成寓所讨论恢复和谈的具体步骤,会毕合影。 上图:中国民主同盟领导机构名单(1944年9月19日选举)。<div>下图:中国民主同盟所在地重庆国府路300号。</div> <b>黄炎培创建民盟。</b>1940年由于国民党政府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国共两党的关系更加紧张。黄炎培等有识之士清楚地认识到国共党派问题的严峻形势。他联系爱国同仁张君劢、梁漱溟、左舜生欲将国营企业之外的中间派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统一的政党。随后又联系第三党章伯钧和无党派人士张澜,准备成立统一同盟。在紧张的筹备过程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共矛盾进一步激化,黄炎培闻之十分痛切,加紧组织筹备工作。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举行成立会,参加成立会的有黄炎培、江问渔、冷遹等十三人。成立会选出黄炎培、左舜生、梁漱溟、张君劢、章伯钧五人为常委,黄炎培当选为第一任主席。1949年至1962年黄炎培任民盟中委常务委员、委员。<div><b>黄炎培创办民建。</b>1945年黄炎培创立民主建国会并任第一任主委。民建成立以后,提出"推进民主、反对独裁、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要求建设、反对破坏"的政治主张。在实践中与中国共产党和各界人士一道,积极投入到"反内战、保和平"的民主斗争中去,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6月黄炎培作为民建代表出席新政协筹备会,被推为负责草拟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小组副组长(组长董必武)。8月组织民建成员批判美国公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随着民建中央机构的演变,黄炎培先后任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召集人、总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br></div> <b>办学开启民智。</b>1903年黄炎培将私熟观澜书院改为川沙小学堂,这是他在川沙开办的第一所学校。他遵循老师蔡元培先生关于"中国国民遭到极度痛苦而不知痛苦的由来,必须以办学唤醒民众"的教导,本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广办学堂,以求挽救民族之危亡;接着提倡动手动脑,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教育,以解决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继而以解决国计民生为己任,倡导职业教育,以图国富民强。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几年后全国范围内举办职业教育蔚然成风。后来黄炎培意识到,职业教育解决不了旧中国的社会问题,"教育救国"之路走不通,而要加入政治活动,要给职业教育赋予救亡图存的新意义,并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不但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史谱写了重要的一页,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智能两全的有用人才,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办好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 <b>川沙小学堂。</b>前身"观澜书院",由浦东川沙的何士祁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创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黄炎培等人呈请两江总督张之洞,将其改为川沙小学堂。学校初创阶段,办学经费十分困难,黄炎培将观澜书院的田产作为办学基金,自己不领薪金,他每天兼任3课时的课务。每周邀请社会名流来学校讲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亲自编译历史教科书。学校办得很有特色,质量之高为江苏省之冠。 上图:黄炎培出生的房间。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出生于此房间。<div>下图:杨斯盛创建的浦东中学。/黄炎培先生发起创建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2年原址(现上海水产大学)。/浦东中学。1905年杨斯盛在浦东六里桥独资创建浦东中学,聘请黄炎培担任校长,各课教师均由黄炎培选拔。黄炎培办学坚持德、智、体并重,文理并重,并支持学生组织学术研究团体,经常邀请国内外名人来校演讲。学校以高质量、严要求著称于世,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美誉。此外,他每周和学生一起到附近村落,召集男女老幼,教授识字,宣传国家形势和国民责任。</div> 上图:开群女学。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在家中开办了浦东地区第一所女子学校-开群女学。/由观澜书院改建的川沙小学堂。/张之洞像。<div>下图:浦东中学礼堂。</div> 上图:沈敬之。/<b>私立荫余小学。</b>抗战胜利后,黄炎培以第三方面的身份奔走于延安、重庆,致力于国共之间的调解,但他仍然惦记着浦东的教育事业。1947年在沈敬之的协助下,利用东野草堂,创办了荫余小学。/<b>涛园。</b>1924年在观澜书院更名为川沙小学堂20周年校庆纪念会上,黄炎培向社会贤达、同仁集资五千四百多元,在川沙小学堂内造西式平房院舍一幢,作为幼儿教育场所,取名"涛园",自此浦东有了独立的幼儿园。<div>下图:<b>定海公学。</b>1921年刘鸿生捐资23.2万元,创办定海公学(即今舟山中学)。聘请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为办校顾问,负责规划设计以及延聘师资等事宜。</div><div>刘鸿生/陶行知/定海公学1924年校友。</div> 上图:<b>震修学堂。</b>光绪十五年(1889年),上海知县裴大中在浦东杨家渡斗姥堂创办杨家渡义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黄炎培等改办新学,易名震修学堂。1961年改为黄浦区第二中心小学(今为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div>下图:黄炎培(右一)等人考察菲律宾教育时,菲律宾华侨教育会赠银杯一只。</div> 上图:<b>办学开启民智。</b>教育部委任状。/黄炎培于1917年7月在南洋考察教育时,在印尼泗水及南洋荷属华侨教育会全体成员合影。<div>中图:<b>倡导职业教育。</b>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不断反思中国自办新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中逐步形成的。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自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并影响此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b>美国实业视察团。</b>1915年发起组织"美国实业视察团",到美国进行实业考察。/担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的黄炎培。/陈嘉庚。</div><div>下图:黄炎培(中)在美国农村调查时与农人的合影。</div> 上图:<b>中华职业教育</b>。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主张对教育进行改革,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div>下图:中华职业教育社会址。</div> 上图:中华职业社于1920年成立职业指导部,1927年建立上海职业指导所,指导开学、就业、介绍职业,并指导法律、健康,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社会的职业指导机构。图为职业指导所宣言。/中华职教社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建国前历年积有社员3万余人,这是部分社员名单。<div>下图:中华职业教育社第500次办事员会纪念摄影。/1931年中华职教社在沪西举办漕河泾农学团,培养学识与技能兼长,有刻苦耐劳习惯,舍己为群精神,同时了解农村民情,立志为农村服务的人才。前排右起第四人是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领导人黄炎培(后排右四)、蒋恒源(后排右三)、杨卫玉(后排右二)、冷遹(后排右五)与爱国老人马相伯(前排右四)合影。/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照片。</div> 上图:<b>中华职业学校。</b>1918年黄炎培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以"双手万能"为校徽;提倡手脑并用、注重实践。中华职业教育社从1917年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止的32年间,黄炎培先后主持创办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和重庆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并先后出版过一百二十多种书刊,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div>下图:职教社教师之间探讨。/职教社上课情景。/中华职教社社歌、社徽、章程。</div> <b>中华职业学校。</b><div>1925年黄炎培提出划区试办乡村职业教育,揭开了农村改进序幕。/1926年中华职教社联合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东南大学教育科,在江苏省昆山徐公桥改进区村民大会。/1929年黄炎培提出富政教合一主义,主张发展农村教育和帮助农村致富要同步进行,并以此为农村改进区的指导思想。/顺应农民心理是黄炎培乡村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他主张用职业教育振兴中国农村,发展农村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图为改进区普及民众教育。/蔡元培在职业学校十五年纪念题字"斐然成章"。<br></div> 上图:<b>投身抗日救国运动。</b>一生爱国的黄炎培曾多次说过,他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整个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教育服务上。此后他全力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为唤醒民众的救国热诚而奔走呼号。<br>下图:1939年3月中华职教社在昆明召开工作讨论会时的合影。 上图:<b>南下南洋募捐。</b>抗战中黄炎培被推举为国民参政会的抗日募捐委员会秘书长。六下南洋,向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国的华侨商贾们募来大笔资产,援助抗日斗争。/第三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举办抗日救护用品展览。<div>中图:<b>男儿报国轻生死,歌哭壶浆付大招。</b>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黄炎培组成抗日救国研究会,积极支援前线,输送军需并维持地方秩序和稳定金融市场。他创刊《救国通讯》,把《生活》周刊改为日报,扩大抗日宣传。创办了"一.二八"残废院,收容和安置受伤战士和无家难民。/抗敌后授会成立大会。</div><div>下图:1938年11月中华职业师生为绥远抗日战士募捐衣物。</div><div><b>澒洞烟尘白日昏,端阳风雨扣圜门。</b>1936年11月傅作义取得百灵庙大捷,黄炎培兴奋异常,他带着慰问物资和捐款亲往绥远前线劳军,使前线将士深受鼓舞。救国会沈钧儒、邹韬奋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关押在苏州高等法院监狱,黄炎培闻讯后急忙从绥远前线赶到苏州监狱探望,与他们合影,并作诗谴责国民党不抗日的罪行。<br></div> 上图:1937年5月黄炎培(右四)到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探望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七君子。<div>下图:<b>置生死于救国中为抗日建功勋。"</b>八.一三"抗战爆发后,黄炎培担任上海抗战后援会主席。他组织民众设置难民所,收容和安抚战区难民;组织医疗队和后方医院,救护伤员;成立青年战地服务团,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的军队服务。他不顾遭日机轰炸的危险,九次往返于南京与上海之间,协助政府募集救国公债。国民一致抗敌,坚守淞沪阵地,粉碎了日军"一个月灭亡中国"的谏言。/1946年6月23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10万人,举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和平的游行示威。/史良。</div> 上图:中华职校组织义勇军,进行军训并授旗。/农村改进区组织青年服务团,支援前方抗战。<div>下图:1937年黄炎培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并任上海市抗战救援会主席,年底淞沪不保,黄炎培准备西撤。这是西撤前在上海与家人合影。</div> 上图:<b>窑洞对。</b>1948年5月中共发出了召开新政协的"五一号召",黄炎培主持召开中国民主建国会的理事监事会,通过响应"五一号召"决议,并亲自前往延安与毛泽东商讨国事,作成《延安归来》引发轰动。这个至今被人们不时提起的毛泽东、黄炎培在窑洞里的对话被称为"窑洞对"。/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一行六人赴延安考察。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亲往机场迎接。/毛泽东在招待考察团的午餐上与考察团成员亲切交谈。延安归来,由黄炎培口述,其妻姚维钧女士记录并整理出版《延安归来》一书,才使"窑洞对"的历史佳话以文字形式流传于世,世人当铭记。<div>下图:<b>民主胜利献言</b>。1944年9月和1945年1月黄炎培等人发表的《民主胜利献言》和《为转捩当前局势献言》,表达了国统区文教、工商界人士要求民主的呼声。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12月中华职教大会主要负责人黄炎培、杨卫玉、冷遹、孙起孟与迁川工厂联合会负责人胡厥文等联合发起成立由爱国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者组成的民主建国会。图为1948年黄炎培与胡厥文在杭州相聚。/1949年9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建代表及候补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合影,前排左二为黄炎培。</div> 上图:<b>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b>1941年黄炎培与张澜等人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联名提出《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树立建国基础案》,表达了民主政治同盟纲领的主要精神,同时强调人民与政府合作、各省与中央合作、各党派彼此合作。/任民盟第一任主席的黄炎培。/1944年9月19日召开的全中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会易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改政团入盟为个人身份入盟,从而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基础,大批爱国的进步知识分子加入民盟。/1939年黄炎培请周恩来为职教社创办的《国讯》撰文。周恩来撰写了"今年抗战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一文。/张澜。<div>下图:1949年9月中共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全体委员合影。参加合影的有张澜、高崇民、张东荪、黄炎培(二排右六)、章伯钧、李章达和龙云。</div> 上图:<b>参与建国大业,竭力政府工作。</b>建国后,黄炎培以党派领导身份,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跟随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与时俱进,努力奋斗。/草拟组织法。1949年6月中旬新政协筹备组会议在北京举行。黄炎培被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的起草和修改成员。1949年9月新政协筹备常务委员会委员合影,左四为黄炎培。<div>下图: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等抵达北平,各界人士在南苑机场迎接并留影,右四为黄炎培。</div> <b>辅理国务。</b>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曾说:"以往坚拒作官是不愿入污泥,今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我做的是人民的官。" 上图:1952年黄炎培与邓小平、郭沫若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国庆大典。<div>下图:1949年9月2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第一次全体大会上,民建代表黄炎培发言。/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黄炎培(前排右一)被选为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期间,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与会议代表合影。</div> 上图<b>:举人袍。</b>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Micheal Huang(黄炎培曾孙,美国籍)。1902年黄炎培江南乡试中举后,依照清代制度订制的举人官服,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解放前夕由黄炎培长子黄方刚遗孀带至美国,后一直由该家族珍藏。此袍黑西绸缎面料、蓝色丝织袖口,袖口纹饰极其精美,上锈练雀栩栩如生,皮毛内衬,及毛光滑柔软。是研究黄炎培生平的重要实物资料。<div>中图:1954年9月11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黄炎培陪同接见。</div><div>下图:1960年9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国家主席刘少奇等接见缅甸联邦总理吴努及随行人员并合影,前排左一为黄炎培。</div> 黄炎培先生与国家主席刘少奇亲切交谈。/黄炎培、左舜生、冷遹在延安与陈毅将军等人合影。/1965年8月7日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茶话会,欢迎回归祖国的国民党政府前代总统李宗仁。黄炎培夫妇与李宗仁夫妇在亲切交谈。/1956年9月黄炎培与陈云交谈。/1956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黄炎培、宋庆龄、沈钧儒应邀在主席台上就坐。 1959年5月11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自由民主党代表沃尔夫(前排右三)访问民建,与民建领导人黄炎培、李烛尘、胡子昂、孙起孟、孙晓村、周士观等在机关庭院合影。/1957年3月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期间,黄炎培与香港著名工商业家王宽诚委员交谈。 上图:1965年12月21日凌晨4时34分,黄炎培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88岁,当天下午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陈毅、彭真等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有关方面负责人去北京医院向黄炎培遗体告别。<div>下图:1965年12月24日首都各界人民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公祭黄炎培副委员长,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董必武等送了花图,朱德委员长主祭,周恩来、邓小平等陪祭,刘宁一副委员长致悼词。/为纪念黄炎培诞生110周年和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70周年,1987年5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召开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民建中央副主席冯梯云、国家教委副主任汪明达在会上讲话。 </div> 胡耀邦题词。/1987年彭真题词。 <b>第二部分 黄氏子侄</b><br><b>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黄竞武 </b>(1903-1949年)。黄炎培次子,1903年生于川沙。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回国后投身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团结工商界爱国人士,投入民主革命运动。解放前夕黄竞武临危受命,积极参与领导地下活动,协助保护和撤退民主人士,成功阻挠国民党金库财产偸运计划,5月12日被捕。他在狱中备受酷刑,英勇不屈,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黄竞武为革命烈士,公葬于川沙烈士公墓。<div><b>出生革命家庭,秉承爱国信念。</b>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十日黄竞武出生于今川沙镇"内史第"。在其父亲的影响下生活简朴、为人正直、为国为民、追求真理、不屈不挠,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立志为国家效力。<br></div> <b>黄竞武。</b>黄炎培次子,民盟中央组织委员,民建上海临时干事会常务干事,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因坚持地下斗争于解放前夕遭国民党杀害,年仅47岁。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川沙县人民政府为其建墓。/与家人合影。 <div><b>留洋学成归国,立志振兴中华。</b>黄竞武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经济硕士学位。回国后,在盐务机关服务,对我国盐务会计制度的建立有诸多贡献。抗战期间,在重庆任中央银行稽核时,开始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任总部组织委员和国外关系委员会委员。<br></div><div><b>阻止黄金运台,组织策反工作</b>。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面临崩溃,策划将中央银行库存的金、银、美钞等财物偷运到台湾,黄竞武响应中共的号召,秘密发动中央银行部分职工采取抵制行动,并向新闻界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阴谋,团结金融界人士出面抗争,致使偷运计划未能全部实现。他又与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取得联系,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策反,取得显著成效。<br></div><div><b>临危坚守岗位,为国壮烈牺牲。</b>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对上海形成了包围之势,黄竞武利用同学朋友关系,不仅劝说国民党政府财政部所属的装备精良的税警团弃暗投明,而且与国民党某军谈判"虚江湾闸北一线,俾我军入沪"。正当商谈即将成功时,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壮烈牺牲。<br></div> 上图:烈士陵墓。<div>下图:必信、小同、万里、索回、竞武、全平、泽群、学潮在上海送竞武飞重庆。/1937年前大能、方钢、竞武、万里、必信在小同家合影。/1921年黄炎培一家。/黄炎培家庭合影。</div> <b>享誉中外的水利专家黄万里</b> (1911.08-2001.08)。1911年8月生于川沙,黄炎培第三子。193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先后在四川、甘肃、东北从事水利建设,在水文、地质、环境等学术研究上颇有造诣。/1912年的黄万里。/黄万里。/1932年黄万里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27年黄万里考入著名的唐山交大,攻读桥梁专业,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div><b>书生报国 矢志不渝。</b>1932年黄万里以优异成绩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专业是铁路桥梁工程,在江杭铁路工地上给工程师当助手。席卷南北中国的两场大洪水,对黄万里的人生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放弃铁路桥梁专业,决心出国改学水利。<b><br></b></div><b>治理江河,情有独钟。</b>1937年26岁的黄万里学成归来。他谢绝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和北洋大学的邀请,全力参与中国的水利事业,成为四川省水利局一名工程师,后继任涪江航道工程处处长,开始长江上游干支流之间的行走。1938年至1943年间,他和部下先后六次考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江河,在两岸走了3000公里,为国家训练了40多名工程师。黄万里多年来悉心研究中国水利问题,他不但有治黄方略,而且对治长江、治海、淮河和南水北调问题都有成熟和独到的意见。<div><b>三门峡建坝,提出《意见》。</b>1956年5月黄万里向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提出《对于黄河三门峽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指出:"四千年的治河经验使得中国先贤千年以前就在世界上最早地归纳出了四种防洪方法:沟洫或拦河蓄水,堤工堵水,束水浚深治河,缺口疏水。另外近四十年来,中外学者融合德国人治河的理论和经验,又积累了不少新的知识。忽视这些知识,认为有了坝就可以解决下游防洪问题,是不妥当的。"他说:"总之,'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的设计思想会造成历史上严重的后果。坝的功用只不过是调节流率,从而替治河创造优良的条件,决不能认为有了坝就可以治好河。"《意见》最后反复强调:三门峡筑坝后,下游的洪水危害将移到上游,出库清水将危害下游堤防。针对综合规划及三门峽筑坝已形成全国人大决议的难以挽回的现实,黄万里特别提出了三门峡大坝一定要能刷沙出库的建议,为日后泥沙大量淤积预作准备。<br></div> 上图:1942年四川三合,黄万里主持涪江柳林滩航道工程,在完工典礼上讲话。/抗战时期,黄万里在大西南为水利、航运实地勘测,兴利除害。三台告捷,各方祝贺,黄万里(中间左三)很高兴。<div>下图:<b>蜚声中外,临危献璞。</b>20世纪80年代黄万里爆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先后完成了《连续介体动力学最大能量耗散率定律》等一系列论文,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并于1987年受邀在美国12所大学演讲。</div><div>黄万里每到一处工作都注意培训队伍。图为1948年他在甘肃省水利局讲课。/1981年黄万里在右派改正后重返讲台,为教师和研究生讲课。/有"黄河第一坝"之称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因泥沙淤积,加重上游水患等矛盾,引起诸多争议。而当年黄万里是坚持反对上马这一重大工程的。</div> 上图:1987年黄万里到美国讲学,摄于旧金山。<div>下图:黄自的钢琴。</div> <b>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黄自</b>(1904.03-1938.05)。黄炎培侄子,1904年生于川沙。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黄自自幼聪慧,极具音乐天赋,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学习音乐。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事教学、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的著述。黄自学贯中西,在音乐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上,建树丰硕,教导出众多中国杰出音乐人才,如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被誉为"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1938年5月9日,因病谢世。 黄自。/黄自家庭合影。/1934年11月,齐尔品(中)及其夫人(左三)、征曲审查委员查哈罗夫(左二)、阿克萨可夫(右二)、黄自(左一)萧友梅(右三)与头奖获得者贺绿汀(右一)在国立音专校园合影。 <div><br></div><b>第三部分 宋氏家族在川沙</b><div><div>下图:<b>风云家族,源于川沙。</b>宋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力之深之大,鲜有望其项背者。这个家族与川沙有着难解之缘。1890年宋嘉树从"巡行传道"转为"本处传道",回川沙传教,借住"内史第"沿街三间房,其间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相继在此诞生,直至1904年宋家迁往虹口。宋家在川沙受到了倪家亲朋好友的关心与照顾,受到了川沙城内左邻右舍与信徒的关心和照顾。/前排:宋子安:二排左起:宋霭龄、宋子文、宋庆龄;后排:宋子良、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宋美龄。/青年时期的宋嘉树。</div></div> 中年时期的宋嘉树。/在美留学期间的宋庆龄(右)宋美龄(左)宋子文(中)。/倪桂珍。/宋美龄、宋庆龄在上海家中合影。 上图:<b>宋氏家族。</b>宋氏三姐妹在二十岁左右的合影。<div>中图:1913年宋美龄和威斯里安同学合影。同年宋美龄转学至麻州韦思礼女子学院。</div> <b>诸文伯学塾。</b>诸文伯,名字耀,字文伯,为人清贫正直,家住川沙城南市街,与宋家隔街相对。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都在他所办的私熟中求学。1936年诸文伯的夫人去世时,宋子文亲书挽轴"师母大人千古"六个字,挂在灵堂之中,在川沙引来许多人瞻仰。 上图:诸文伯。/倪桂珍和三个女儿。<div>下图:宋庆龄(幼时)与母亲倪桂珍合影。/在上海中西女塾读书时的宋庆龄。</div> 上图:宋庆龄与中央领导的合影。/1916年4月24日孙中山、宋庆龄与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夫人合影于东京。/黄炎培1959年2月14日的日记。/1956年10月宋庆龄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北京中南海。<div>下图:幼年宋子文与母亲倪桂珍。/40年代的宋美龄与美国总统罗斯福。</div> 1926年1月20日宋庆龄在广州学校和女团欢迎会上与欢迎代表合影。/1910年5月13岁的宋美龄。/宋美龄创造了长寿的奇迹,也创造了保持美颜的奇迹,100岁高龄依然气质不凡。 上图:1923年宋庆龄与孙中山在广州。<div>下图:<b>宋氏家族</b>。宋嘉树于1890年停止巡回传道后,成为上海郊区川沙地方的传教士。此时,宋嘉树和倪佳珍夫妇安家在"内史第"沿街房。宋庆龄出生于此,宋子文、宋美龄也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直至1904年宋家迁往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div> <div><b>第四部分 浓厚的历史积淀<br></b></div><b>汉石经室。</b>沈树镛书斋。沈树镛因获宋拓本《熹平石经》和《熹平石刻》残字,欣喜之余,便在内宅楼上辟一室,名曰"汉石经室",又延请清代何绍基、赵之谦等书法家为之作题记。 <div><b>名震东南的汉石经室主人沈树镛(</b>1832-1873年)。字韵初,号郑斋,川沙人。清代金石学家、收藏家。咸丰九年(1859年)中举,官至内阁中书。因获得宋拓《熹平石经》和《熹平石刻》残字,遂命其书斋曰"汉石经室"。<b><br></b></div><b>汉石经室富甲江南</b>。沈树镛精通鉴别,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尤对碑站,考订精辟。他所收藏的秘籍珍本极丰,书籍方面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唐代的北唐书抄,宋代的太平御览等;书画方面则有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书帖,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唐寅的山水画等。他所收藏《石经》残字乃更是世间稀见之珍宝,弥足珍贵。在甲骨文专家刘鹗的日记中,记述沈树镛所藏碑刻拓本,有汉碑50余种,六朝造纸70余种,唐碑100余种,宋碑300余种,是东南著名的碑本收藏家。 <b>挺身而出,创办工厂。</b>清末洋布在中国大量倾销,川沙土布滞销,沈毓庆、张艺新等人对土布木机进行了改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毓庆首创经记毛巾厂,置木机30余台,并附设漂染工场,招收妇女习织毛巾。后把织机全部分赠职工,使之各自在乡村联合经营,漂染工场则作为公营,从此川沙毛巾成为主要家庭工业。<div><b>英年早逝,事业定鼎。</b>沈毓庆因病早逝,但他开创的毛巾业在川沙地区一时风气大开,城乡妇女竞相传习织巾技术。短短三、四年间,就有10余家毛巾厂在川沙镇及四周村镇相继创办。<br></div> 上图:沈氏族谱图。图中可见,黄炎培的奶奶是沈家女儿。<div>下图:<b>书香门第,内史名宅。</b>咸丰九年沈树镛考中举人,后又任清廷内阁中书,为记载这段值得荣耀的历史,以示沈家后人继承祖业,他把居住的川沙宅第,取名为"内史第"。内史第是浦东川沙地区典型的一幢一排三进深的院落,有六、七十个房间,加之沈家在川沙城里又是大户人家,所以当地人通称其为沈家大院。</div> 上图:潘祖荫。<b>/名流唱和,书画风流。</b>沈树镛与当时诸多文人才子往从甚密,如会稽赵之谦、吴县潘祖荫、绩溪胡澍和、魏锡曾等。赵之谦是著名的金石书画大师,与沈树镛是同科举人。一生留下来的印谱有300余方。沈树镛收藏有赵之谦刻制的印章30余枚。清同治二年末(1863年),沈树镛获宋拓 《熹平石经》,珍藏在"内史第"内宅楼西斋,并题斋名为"汉石经室"。一时"内史第"热用非凡,书画界、金石界的名士、好友、纷纷前来观摩,赵之谦、何绍基等还应求题咏。<div>下图:赵之谦。/潜心考据,成绩斐然。沈树镛不仅重收藏,还重研究,对所藏金石书画碑帖秘籍进行认真考证,与同行反复研讨写下很多的题跋,并编辑成书。著达有《汉石经室丛刻目录》《书画心赏日录》《汉石经室跋尾》和《续寰宇访碑记》等。生前还校辑刊印其他金石、书法甚多,惜大半散佚。</div> 上图:私塾。<div>下图:<b>中国毛巾业的创始者之一沈毓庆(</b>1868-1902年),字肖韵,川沙城镇人。少承家学,博览群籍,凡诗、古文之属无不能。中日甲午战争中一度投笔从戎。回乡后经营商业,创办经记毛巾厂,从此川沙毛巾业机户林立,逐步奠定了民族毛巾的品牌基础。他也成为了近代中国毛巾工业的先驱,在发展民族工业的道路上居功至伟。惜英年早逝,年仅35岁。</div><div><b>承袭家学,少年儒雅。</b>沈毓庆出生于书香世家,官宦门第。自幼聪慧,11岁开始辨音韵,习篆文,凡诗、古文之属无所不能,家本富藏书,遂能博览群籍。在父亲的影响下,常与同道者研究金石、书画。其书法更是深得舅舅吴大澄的笔意,潇洒风流。17岁的时候,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南汇县学。<br></div><div><b>投笔从戎,军旅生涯。</b>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沈毓庆投入吴大澄麾下。《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沈毓庆回到上海经商。<br></div> 上图:"镇远"舰。/吴大澄。<div>下图:木制毛巾织机。</div> 上图:画<div>下图:织机实样。</div> <div><br></div> <b>沈树镛的故事。</b>他是位传统的清代士大夫,爱好收藏书画、秘籍、金石。在这里,他曾经获得了宋拓《熹平石经》、《熹平石刻》残字,因而欣喜若狂......<br><b>沈毓庆的故事。</b>他是沈树镛之子,自幼聪慧,博览群书。甲午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后回乡从商。在1900年他创办了经记毛巾厂,成为川沙毛巾业的开创者......<br><b>黄炎培的故事。</b>他曾是浦东中学首任校长,也曾创办中华职业社、中华职业学校等;他曾发起修筑上川铁路,晚年关心浦东毛巾工业发展,时刻不忘家乡建设;他一生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奔走。历史往前推,他还曾加入同盟会,他的一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br><b>黄自的故事。</b>黄自的学生中有贺绿汀和周小燕等。他创作《抗敌歌》《旗正飘飘》《热血歌》《怀旧》等歌曲,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杰作......<br><b>黄竞武的故事。</b>解放前夕,他因阻止国民党政府偷运黄金美钞去台湾而被捕并英勇就义。解放后,他被追认为烈士,长眠于苍松翠柏环绕的川沙烈士陵园。与他的故园仅一步之隔......<br><b>黄万里的故事。</b>黄万里,是中国培养的留美博士。他曾因为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与相关赞成的专家舌战群儒七天......他把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全部倾注在华夏大地上的大江大河之中......<br><b>宋庆龄的故事。</b>她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在"内史第"从小养成了俭朴、勤劳、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她曾在这里与小伙伴一起分过寸金糖,也曾在这里不慎从独轮车摔下而在眉宇间留下疤痕......<br><b>胡适的故事。</b>1892年起母亲抱着他在"内史第"寓居了一年多,而川沙胡万和茶庄是当年胡适与其家人的生活支柱,并支持他读书直至出洋留学。后茶庄濒临倒闭,胡适将其交予侄女婿经营,保住了"胡万和"这块百年招牌。多年后,他还深情地回忆起"内史第"......<br><b>川沙的敌事。</b>川沙,从古代戍卒屯星的海疆,到今天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名人辈出的滨海大镇,这座有着上千年地方文化积淀的老城,无愧于"浦东文化之根"的美誉...... 第六个游览景点是川沙公园。下图是游览示意图。<div><b>川沙公园简介。</b>川沙公园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由通城河分隔为东西两园,全园面积5.22万平方米,于1985年12月1日对外开放。西园运用江南传统的造园手法,利用廊,榭、墙和树木划分空间,组成景区,布置景点,东园以游艺设施为主。主要景区有:<br>1、清波湖景区,湖面积为4000平方米,主要景点有"景亭""白漾榭""芙蓉拾趣亭""流莺桥""环碧瀑布"。<br>2、鹤鸣楼景区,鹤鸣楼占地1600平方米,高54米,楼层为明五暗七仿古建筑,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br>3、 观澜园景区,以墙垣分隔由"观澜""包桑"两亭独自成园;<br>4、竹林山景区,主要景点有"引风"竹亭,"千个"石桥;<br>5、通城河景区,主要景点有三孔拱形石桥"双谊桥",河两岸各建"曲波长廊"组成景点。<br></div> 园内景色。 园内景色,腊梅开了。 园内景色。 园内景色。 园内景色。 园内景色。 园内景色。 鹤鸣楼。1991年7月开工建设,1993年5月竣工。是仿照武汉黄鹤楼建造的。 鹤鸣楼。 鹤鸣楼。 鹤鸣楼。 鹤鸣楼上横匾。江东妙境、声闻于天。 上图:鹤鸣楼的檐角很漂亮。<div>下图:园内的仿古石桥。</div><div>到下午4点半左右,我们游玩结束,何先生就开车回家,先送三姐到苗圃路,再送大姐和杜教授到地铁4号线蓝村路站,回到家里5点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