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味永远在心中回荡 ——记小时候那年那月那些事</p><p class="ql-block">回味无穷心中荡,</p><p class="ql-block">儿时年味别样浓。</p><p class="ql-block">我盼年来心急切,</p><p class="ql-block">熬天煮月盼过年。</p><p class="ql-block">岁月不居,时光如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对一年比一年过得更快的感知越来越强烈;唯一不变的,是沉淀于心又不时泛起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新春到,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情渐浓。对于我们出生七十年代的人,过年是一个极其盼望的事,那时过年的记忆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乡下都过着清苦的日子,过年是我们的期盼,有娘做的新衣服、新鞋子、亲手磨的豆腐,还有从供销社买回来的糖果点心。作为一年到头靠玉米、红薯、土豆饱腹的我们来说,也只有在过年时可以吃到米饭、白面馒头、豆腐和猪肉,来满足味蕾,因为吃是大事,民以食为天,所以过年是我们小孩子那时候年年期盼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农村的孩子在父母的忙碌中夹杂成长,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自父母的日常生活的劳作中,思想简单,生活俭朴,容易满足。生在大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啥样,童年生活简单而快乐,玩石子,打沙包,跳皮筋,跳方格,爬树,捉谜藏,麦草舵栽桩翻跟头,掏鸟窝,打弹弓等,男孩会的几乎没有我不会的,还有春季和村里最要好的伙伴揪苜蓿,夏季在河里摸石子玩水,秋季偷吃别人家熟透的果子,冬季打雪仗溜冰,每每想起这些心里美美的。</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四季都吃不上白面馍馍,平时都是黑面馍或者是玉米面和麦面夹杂在一起做的馍,只要过年娘才会把瓦罐里积攒了很久平时不舍得吃的不多的白面盛出来蒸上几锅子,看着刚出锅的雪白雪白的馍,那种渴望已久味觉馋人的感觉油然而生,小手不由得伸出去抓娘刚从锅里端出来还没来的及挪放在案板上的馍,娘一声别烫着才惊醒了我,原来馍这会好烫不能吃,会烫到嘴和手的,那种急切的想要吃的感觉时常在记忆中回荡。</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由于家里姊妹多,还处于集体合作社挣工分的大家庭里,父母早出晚归的劳动,只能换来基本的温饱,何谈穿衣的好坏,一身棉衣就是一年四季的服装,冬季填充上棉絮,夏季套出棉絮当单衣穿,第一次有毛衣还是上初中时候,大姐给我买的。煤油灯下娘缝缝补补的情景历历在目,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娘就改给我穿,过年能盼得一件新衣服别提有多高兴,时不时的撩起来自我欣赏着,会心的自我陶醉着。</p><p class="ql-block">夏收完以后,村里的孩子和大人就投入在採槐米的副业劳动中,孩子等待换来的钱买学习用品,大人则帖补家用,当时爬树的技术可不简单,村里的孩子都会。秋季是野果成熟的季节,也是当时我们山村一年一季等待已久的挣钱的出路,满山遍野都是人,採野杏核,打山桃,摘山楂,等等,曾今收获的喜悦和快乐记忆犹新,何曾不是为了生活满山遍野四处奔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p><p class="ql-block">对农民来说,冬季是一年四季最清闲的时候,娘每天闲下来就坐在热乎乎的炕上给一家人做鞋子,每年过年新衣服不一定有,但新鞋子都会有的,男式的有八眼的,松紧的,深口浅口,女式的带带鞋娘会给鞋面上扎一朵小花点缀,娘做的针线活针脚细密,样式好看,我坐在娘旁边看着娘飞针走线麻利的动作,也想要过来试一试,可拿到手上歪歪扭扭怎么也做不好,娘说这是功夫活,一两下学不会的,尤其拉千层底,手软的拉不动,至今都没有学会。</p><p class="ql-block">漫长的一冬马上就要结束了,时间也进入了腊月,村里的人开始为过年而忙碌着,喜欢喝娘熬的腊八粥,清香甜甜的味觉享受在唇齿留香永远,想起来都好香很香的那种。过了腊八就是年,爹开始收拾庭院,上山打柴寻找树根准备好初一早上点篝火用,顺便在折一些松柏树的枝条,这个燃烧起来啪啪的响着,而且还有一股好闻的味儿,娘则在沟边寻找白灰把家里的墙面漫的白白的,然后向在县上工作的堂哥要一些报纸把墙糊一下,再把窗户以前的旧纸撕掉糊一张新的纸还贴上红红的窗花,一副崭新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年的气氛也渐渐的浓了起来,腊月十八杀猪,二十三祭灶,二十六跟年集,二十八蒸炸果子 ,三十煮肉做凉粉。娘几乎每天都为过年忙个不停,一切在年三十下午准备就绪,然后贴上对联,放上一串炮,爹还点上三炷香嘴里念念有词,说是在迎接老先人过年,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娘调的凉盘子,吃着爹跟年集买的糖果点心,包着饺子,说着笑话着,谈论上一年的收成,下一年的计划,这就是守夜,我则吃着糖果,时不时摸摸兜里揣着爹给的五角钱的压岁钱,那是我一年的期盼换来的,初一凌晨四点就燃起一堆篝火,烤着火放着鞭炮,看着高高的火焰是不是的扔上几支松柏枝,在娘一声吆喝声中天也亮了,“吃饺子了”早上吃饺子,中午吃八大碗,然后叫上村里的大人小孩打牌,初二走亲戚,一直到十五闹元宵,年才算过完了,过年的整个过程这会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快乐着!热闹着!幸福感十足。</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生在农村的我随然生活简单住处简陋,可时时能感觉到无忧无虑的快乐,尤其过年,领我回忆永远,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挨过饿的人,懂得东西珍贵,遇到好东西就贪婪。现在日子好了,这些看起来就像笑话,孩子们们听了就像听传奇,饮食丰富了,合理饮食,健康成长,显出有滋有味的生活品味来。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八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大家生活富足,春节那震耳不绝的鞭炮声和此起彼伏照亮天空的烟花,人们由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进入一个物资丰富的年代,心情可想而知,对于我们六七十年代饥饿记忆深刻,对吃的期盼那是刻骨铭心的,特别是童年、少年时对于过年的期盼那种心情早已随风而散。时代发展,物资丰富多样,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吃对于今天的人们已是平常事,大鱼大肉各种应时蔬菜,各种南方珍奇水果,已经随时可以买到。人们对于吃顿好的、穿套新衣服已视为日常。人们似乎天天在过年,至于我们童年的过年记忆,已经是历史了。</p><p class="ql-block">又到了一年除夕。想起儿时的年味,常常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怀念,那是遥远的萦绕在梦中挥之不去的乡愁。我恍然感觉到父母当年的苦衷,那俭朴持家的家风,那舔犊情深的情怀,那些让我不能忘怀的乡情,历历在目,件件年事都入心不去。岁月流逝,年味尚在。时光温暖,更有馨香,这就是我们的年味释放出来的乡俗文化的芳香。年对于万千中国人是一种最隆重的仪式,是一代代人心中的念想,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回家过年成为一种执着,所以才有繁忙的春运。年是中国的元素。年味更是中国人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味道!</p><p class="ql-block">站在人生的路口,轻轻抖落一季的风霜,与秋含笑道别,转个身,便遇见了冬天,秋去冬来的光阴,让生命从容;悲欢聚散的经历,教人心看淡,唯有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贯穿一生,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