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曲人走西口

石凡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来,我国有三次规模比较大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p><p class="ql-block"> 俗语云‘闯十趟关东,抵不住一回走西口’,由此可见走西口之艰难,那苦处真是如今的青年人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一、河曲人为什么走西口?</p><p class="ql-block"> 答案很明确,大多数人是因为贫穷谋生而走西口。</p><p class="ql-block"> 在河曲人走西口的队伍中,有的人经历了千难万险而成功了,也有人从此失踪杳无音信。河曲县每年的‘河灯节’就是从清朝留下来的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三百六十五盏麻纸扎成的河灯,以此祭奠在走西口的历程中死难的亡灵。</p><p class="ql-block">二、河曲人走西口出发地究竟是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走西口出发地有两处,其一就在河曲县城西门外的黄河古渡口上船,进入十里长滩,而后北上;其另一处就在上游的河湾、梁家碛渡过黄河后,经内蒙古的马柵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有的沿途定居,有的继续北上,到达包头、河套等地。</p><p class="ql-block">三、河曲县走西口的人数大概有多少人?</p><p class="ql-block"> 仅从1875年至1945年间,就有10万河曲人走西口,如今有20多万河曲人定居在了口外,而现在的河曲县内,也不过12万多人口。</p><p class="ql-block">四、如今的人们对走西口有什么样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二人台小戏‘走西口’以及多数民歌没有颂扬河曲人走西口的成功与辉煌,而是宣泄倾吐当年穷人走西口的艰辛和悲凉,因此,走西口的先人们成为了后代人同情可怜的对象。</p><p class="ql-block">五、走西口的河曲人有没有成功者?</p><p class="ql-block"> 河曲人走西口有许多成功者,其中首推杨满仓和杨米仓。他们是河曲走西口人的骄傲和光荣。</p><p class="ql-block">六、说说杨家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杨氏兄弟满仓、米仓原为山西河曲人,早年随父走西口来到后套,定居于此。</p><p class="ql-block"> 从民国六年开始,杨满仓、杨米仓几代人带领穷苦百姓,筑渠引黄河水。历时十载,杨家河主干工程基本竣工。渠长70余公里,加上支渠共160多公里。杨家河开挖成功后,杨家又用时10年完善配套,投资开挖多道支渠和子渠,并在杨家河上修建车马大桥五座,桥下可通小木船。如今杭锦后旗的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皆以桥的序数命名。</p><p class="ql-block"> 杨家河的开挖,把滔滔黄河之水引入这片土地,灌溉面积达13万亩。使得沿河“民以相聚,千家烟火,万亩田歌,蓬勃向荣,遂有日新月异之势”。不仅让沿河区域由游牧区变为农业区,由荒芜土地变为良田千顷,解决了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吃饭问题。使河套西部建立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止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保护了河套灌区。</p><p class="ql-block"> 杨家河的名字是当地百姓对杨氏家族的纪念。民间开发如此庞大的河套灌区,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次壮举。杨氏一门,倾注全部心血,经历了10年筹备,10年挖河,10年配套的漫长曲折过程,终至功成。其间,杨家不得不变卖家产和首饰,向大户人家和教会高息举债,“为地方兴利,不惜毁家以纾难”。</p><p class="ql-block"> 杨满仓、杨米仓和杨茂林、杨春林两代4人积劳成疾,盛年离世。</p><p class="ql-block"> 1939年,根据当时国内抗战形势,绥远省政府对杨家河公管,杨氏家族同意将渠无偿捐献给国家。直到此时,杨家挖河所借债务仍未还清。</p><p class="ql-block"> 1942年,傅作义将军决定在杨家河灌区成立“米仓县”,以此纪念为挖渠献身的杨米仓。</p><p class="ql-block"> 杨氏一门是走西口农民的杰出代表。走西口实质上是一次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苦农民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运动,正如歌中唱的,“在家中,无生计,西口外行;到口外,数不尽,艰难种种”。茫茫草原、无垠沙海,背着干粮,迈着沉重的脚步,生死难料,背井离乡走西口。</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农民走西口与明清时期旅蒙晋商走西口等同看待。</p><p class="ql-block"> 河曲人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p><p class="ql-block"> 1950年开始,旗县并存的问题彻底解决,杭锦旗和米仓县完全分设。但由于黄河北岸的杭锦旗辖地距旗政府所在地遥远,管理困难,1953年并入米仓县,同时改米仓县为杭锦后旗。至此,米仓县不复存在,米仓县实质上是杭锦后旗的前身。</p><p class="ql-block">七、河曲杨氏家族走西口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杨氏家族走西口主观上是为了自身生存,客观上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期间,河套地区不仅担负了当地10余万军队、2万匹马骡及绥远省政府的粮草给养,而且还为伊克昭盟驻军及陕北榆林等地的抗日军民供应了大量军粮民食,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河曲人走西口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大批经商务工者的纷至沓来,刺激了蒙古地区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p><p class="ql-block">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促进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增进了蒙汉民之间的个人感情,对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八、我们青少年要记住什么?学习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们河曲的青少年要记住,内蒙古曾经有个米仓县,县名就是用一位叫杨米仓的“走西口”农民的名字命名的,这个杨米仓,就是河曲走西口人。我们不仅要记住这个县名,还要记得这个县名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米仓县,人们不应忘记;杨米仓,人们更应该记住他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今的青少年要学习走西口先辈的精神,那就是不畏艰险,敢闯敢拼、敢为人先、敢于胜利!</p><p class="ql-block">九、‘走西口’精神</p><p class="ql-block">吃苦耐劳,</p><p class="ql-block">敢闯敢拼,</p><p class="ql-block">急公好义!</p><p class="ql-block">十、走西口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回答。</p> <p class="ql-block">河曲电视台报导视频</p> <p class="ql-block">巡镇中学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贾德义以及县内部分资深文化人召开走西口文化座谈会。</p> <p class="ql-block">杨丞林制作视频</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于2月16日下午召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