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伯—李鸣群老师

里严

<p class="ql-block">  自小家有四个伯父外,还知道另有一个鸣群伯,就是安海人皆熟悉的养正中学美术老师—-李鸣群先生。(1919年—2006年)</p><p class="ql-block"> 鸣群伯,祖家安海下洪,出身于华侨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方圆脸盘,五官清秀,身材稍微高大,年轻时代,气度雍容,英俊潇洒,中晚年时,爱留平头,身着整洁,洋气;一头银发,一副金丝眼镜,话语不多,常带微笑,面慈目善,举止谈吐,温文儒雅,显现出一种大美术家的风范。其夫人鸣群姆,我父母亲都亲切地叫她“荫阿”,是位十分能干,贤妻良母型的家庭主妇,只要去到她家,准是看她忙里忙外,难得歇息时间,边干活还边与你唠家常。育有三男五女,繁琐碎杂的家庭事务全靠她自己撑起,鸣群伯是大男子主义,完全放权撒手,虽然人口较多,还好有点侨助,生活算过得去,一大家子让鸣群姆打理的井井有序,温馨幸福,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鸣群伯早年就读上海美专,刘海粟,蔡元培曾分别担任过校长,校董主席,抗战期间搬迁至昆明与西南联大相邻。37年我父亲投笔从戎,在西南国民党军政部军医署当兵,与鸣群伯他乡相遇,又是同乡,同族,养正同学,意气相投,结为金蘭之交,故我要称他伯,这下可好,秀才遇到兵,没啥说不清的。解放后,两家交往不断,甚是友好,鸣群伯是我家常客,父亲与他可以相互沉默无语,静坐许久,也可以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因此鸣群伯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常常让我回想起过去那些难忘,美好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儿时,鸣群伯常来我家与父亲泡茶叙旧,闲暇之余,他说要教我放电影,其实就是放幻灯,于是找个旧纸箱,经他巧手一摆弄,变为简易的幻灯机,再找来几块玻璃,只见他毛笔蘸墨挥动几下,有山有水有动物的美片顷刻而就,把照明灯往纸箱一塞,光束将图影射在墙壁上,放演即成。那段时光,他跟小孩似的与我玩放幻灯,我俨然成了放映师,他是制片师,两个老,少顽童,怡然自得,其乐融融,尤其是幻灯片第一张大大的“静”字,那俊美的书法紧紧地吸引了我,从此深深地影响着我字体的形成及唤起我对美的向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鸣群伯出名在于字,他的字安海人很熟悉并喜欢,因独具风格,自成一体,故称为“鸣群体”。他写字时,往往先高悬毛笔,目视纸张片刻,运筹帷幄,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可惜至今只有在晋江革命纪念碑,水心亭等地方能寻找到他留世不多的笔迹,而当年,在养中操场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浮雕大字,以及逢年过节,喜庆活动张贴的口号标语,一些大街店面,商铺的牌匾,亲朋好友大厝门口的春联均出于他手,虽是高名大家,却从不小气吝惜。我很喜欢他的字体,有意模仿,他的经验之谈是:要练好字,随时随刻都行,用心,用脑,用手,只要得闲,找根树枝,在沙地上就可练习,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功到自成。安海人大都赞赏“鸣群体”,但也有认为他的字比较软,无力的说法,我却不以为然,如细细品味,“鸣群体”飘逸洒脱,隽秀奔放,且隐隐约约能感受到“柳筋魏骨”的风韵,不妨再去看看“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那几个苍勁有力的大字,落笔生辉,功力深厚,魏碑味十足,颇有大师之气魄,令人大为赞叹!其实对“鸣群体”的认知,不过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见而已。“鸣群体”方圆有度,刚柔并济,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鸣群伯曾师从丰子恺先生,后主修西洋画,但我懂事后很少见过他的画作,文革初始,反封资修,为避崇洋媚外,他忍痛割爱,洗笔不涉洋画,但还是对此情有独钟,每见洋画佳作,爱不释手,加以评论,直今仍令我不解的是文革初期,他曾画一张“毛泽东去安源”的巨幅油画,被挂在下巷头十字路口,父亲多次带我去欣赏,并开玩笑说脸画的不像,鸣群伯虽然不爽,仍微笑着解释,是你们不懂,油画不能细看,要远看,用心看,才能品出其画的意境,确实我父亲只会点蝇头小楷,并没有太多的美术细胞,我更是一窍不通,鸣群伯顺势指导我,国画是散点透视,油画是焦点透视,这是欣赏画作最好的观看方式,我因天赋不够,没有乘势拜师学画,错失良机,留下遗憾。鸣群伯很敬仰他的老师丰子恺先生,常给我讲大师当年讲课、绘画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戏说“丰子恺绘画不要脸”,当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现观看很多大师的印刷作品后,细细端详,果不其然,画脸廓只寥寥几笔,不见五官,而人物却活灵活现,不愧是大师所作。</p> <p class="ql-block">左下:李鸣群。右下: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  鸣群伯堪称书画大家,但他却偏爱篆刻,并练就炉火纯青之境界,可谓杰出的篆刻家,取号积石斋主。他的作品,秦风汉韵,古朴雅丽,创造出个性独特的完美艺术风格,深受金石界人士喜爱、追捧,并视为上品。篆刻是集绘画,书法,镌刻为一体的古老传统艺术,也称金石艺术,但凡是书,画家多少会掌握其技,因书画作品的下款必须用其加以点缀。鸣群伯的生活离不开篆刻,常常一个人在家埋头伏案,没完没了的捣弄小印章,尽情地陶醉在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艺术氛围之中,方寸石章,天地虽小,却凝集了他身上所有书,画的艺术细胞,富含哲理与诗意的印文喃喃地倾诉着复杂而细腻的心声。在他众多的印章里最常见的是字体,章法多变的各种“里明”印章,也是其作品下款常用的笔名,而后我悟出,鸣群伯性格内向,独来独往,不喜张扬,处处表明一生不想一鸣惊人,只愿心知肚明,与世无争的做人原则,以此明志。鸣群伯治印时,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但他对我很宽容,允许旁边观看,其实他是有意给我示范刀法的变化动作,比看书,言教更直观,效果不言而喻。他盖印章的方法有独到之处,即不用印泥,而是采用印刷厂的油墨,再加上盖章的小技巧,盖章的效果就是使用最好的八宝印泥也不及,此法小专利,易学受用,之后我又传给他人,很被认可。鸣群伯见我对篆刻感兴趣,就要求从临摹汉印开始,而写 篆字必须要学《说文解字》,掌握章法要领是“密不容针,疏能跑马”,并常到我家对我的习作进行点评,为唤起我更大的兴趣,加快入门,稍微“包装”,把我的初学作品推荐参加晋江少年儿童书法篆刻展览,以此鞭策。可见鸣群伯用心良苦,对我关爱有加,一晃几十年了,我却不争气,这门艺术豪无造诣,仍停留在爱好的水准,除自身缺乏刻苦钻研,千锤百炼的精神外,究其原因,是我在书、画艺术方面毫无根基,才难成大器,就像闽南人说的“没学走,先学飞”,何以谈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心亭的“鸣群体”</p> <p class="ql-block">  鸣群伯是养中的资深美术老师,课余时间常提个讲义袋,独自慢悠悠地信歩在办公室门口的小广场,喜欢随意蹲在不同的角落,目不转睛地注视操场的各种活动场面,其实他年轻时也是优秀的蓝球运动员,体育爱好者,文体全面得以发展。退休后经常与我父亲清晨一起到五里桥散歩,常常是天未亮就来到我家,怕影响大厝家人的睡眠,约定以往窗台扔两次小石头为暗号,(父亲卧室靠近小巷的窗户)错过就是失约,这就是老一辈当年特有简单的健身方式与少有的生活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是在三钢工作时,曾收到鸣群伯从华侨大学(晚年定居其儿子家)寄来的一封信,虽将耄耋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如橼巨笔,几乎全用文言文书写,所述甚多,但言简意賅,落笔有声,可见其博古通今,国学功底深厚,使我觉得鸣群伯不仅是大美术家,还是一位知识渊博,涵养很高的雅人韵士。那封信上令人眼明神爽,飘逸自如,字字有神的“鸣群体,”犹如一个个自由遨翔的飞天散花仙女,楚楚动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被我视为艺术作品收藏,可惜多次搬家,珍藏多年的这封信及送给我的篆刻作品集都搞丢了,懊悔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有意义的与鸣群伯一次出门“远足”,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他与父亲相约骑车去郊区草庵游玩,自然免不了捎带上我这个“称锤”,到了草庵,只见一座岌岌可危,破旧的小庙,杂草丛生,少有人迹,有些荒凉感觉,鸣群伯却兴致勃勃,一改常态,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草庵概况,摩尼教的由来及“世界唯一”,并且饶有兴趣地对庙里所有破残石刻,名人留下的诗文,一一非常仔细地辨认,考证,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特有的敏感,执着,超越的态度与精神。我惊奇地发现,一走进大自然,享受艺术美境时,鸣群伯格外精神,兴奋不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卸下世俗累,返璞归真。此行,让我对草庵,闽南佛教有了初歩的认识,在后来的工作期间,曾陪同冶金部领导慕名来泉州考察古丝绸之路,我特意带到家乡草庵一游,此时草庵已焕然一新,北京客人看完格外高兴,大为感叹与赞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鸣群伯有不凡的经历,烫金的文凭,却没有大师豪作,大噪声誉;他有超强的艺术天赋,非凡的才能,却很低调,作品从不出版,或投稿刊登;他德艺双馨,重望高名,却平平淡淡,没有太多光环。他的人品,才能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并在安海的文化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自从在养中,他给我们上第一节美术课后,我就意识到他不仅是我的世伯,还是我的恩师。过日如风,流年似水,世伯鸣群老师转眼已离世十几年了,却音容犹在,笑貌宛存,他将永远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李鸣群老师篆刻作品选(由蔡永富先生提供)</p> <p class="ql-block">大而无外小而无内</p> <p class="ql-block">道人行之而成 一沙一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