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四月,我和我的爱人慕名来到江南水乡一一西塘。 西塘的建筑风格有区别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 乌镇具有马家滨文文化,而西塘却是古代吴越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说乌镇也在其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开始生息,繁衍,形成一个独具的文化时期。 西塘与其他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 这也就我初到西塘的时候,感觉与乌镇有着不少区别,尽管都是河道频繁,但其人文文化还是有所两样。 西塘地势平坦,同乌镇一样,都是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 置身此地,彷如脱离了凡尘喧嚣,在梦中,寻得一世外桃源。 西塘也是被河道的区分为八个板块,但河道上的众多古桥又把水乡连在一起,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 看着错综交杂的桥梁在河道之间搭起,想必从上而望,就是一个密布的蜘蛛网。 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走在这里,一边看船家戏河,一边犹听老人唱曲,别是一番风味, 若是手里再拿着小吃,更是觉得风韵十足。 街道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也就在河边做成。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都是以河代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边进行, 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 也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个,造福了后世,但不管事是谁之举,这也说明了西塘百姓的聪慧与质朴。'
而保存至今着廊棚已演变成现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但难能可贵的是,西塘依旧是平民化的小镇,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依旧保留着自身的风格, 一切都是如此朴素,不及周庄繁华,没有南浔的富甲之态,更是没有浓厚的商业氛围。 无论在西塘还是乌镇,凡是在江南水乡一带,都有在河里点灯的习惯。' 无非是寄思,是相思,或是美好的祝愿。 看着小镇在月色下,渐渐睡去,我不忍打扰,便把爱慕之心寄托在了这“灯船”上。 这西塘与乌镇历史相仿,都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只能说是乌镇更是胜一筹。 但各自历史也是有所差异。暂不笔墨二者历史的区别,但就西塘而言,能将历史间建筑保存的如此完美, 延传至今,也是相当不易的。 记得有这么一说“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仅仅四句短话,却是对西塘恰到好处的评价。
而西塘桥段的传说也是颇多,比如卧龙桥,送子来凤桥,其名后都是有一段佳话。 西塘驻留的时间不长,我也不能一一解读,所知道的也只是皮毛, 而对西塘,我却是犹如古桥少妇, 天天桥头遥望夫君,不知何年聚首,何年不再别? 别了西塘, 我将何去何从,还真没有认真寻思, 只能期盼下一次,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游走这里, 寻找江南水乡一一西塘美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