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心理迷局:几近疯狂的陪读</b></p><p class="ql-block">我们听过陪读,但是没听过这样的陪读: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12年陪读,3次举家随迁,最后,父亲一直陪女儿考进同一所大学,还在陪读。</p><p class="ql-block">父亲苏先生,当年高中毕业后,因10多分的差距没能考上大学。随后,他从老家湖北来到武汉,学习厨艺,开起了餐馆。之后,成了家,有了一个宝贝女儿。苏先生自己没有上大学,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不断幻想着女儿上了大学,有了好工作,过上了好生活,做着女儿的大学梦。但是,苏先生发现,女儿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很难静下来。放学后,女儿更喜欢在外面玩,对家庭作业提不起兴趣,也不喜欢呆在家里。女儿在学校的表现更令他不满:学习成绩一般,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喜欢疯闹,偶尔还会惹事。长此下去,女儿的大学梦不是将成为泡影吗?于是,苏先生开始了几近疯狂的陪读。</p><p class="ql-block">为了陪读,为了看紧女儿,从女儿小学到初中,苏先生三次搬家,搬到女儿学校的附近。苏先生简直是把自己身家性命,都压在了女儿的学习上。作为学生,生活本来就是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没完没了的压力。在父亲的严加看管下,女儿很早就走进了这样的世界。女儿由于加入了足球队,每天放学后先要参加近两小时的集训,再回家吃饭,然后才做作业,小学五年级时她就要做到后半夜。女儿说:我记得初一的上学期,他说我在学校睡觉,不听课。放学回家后,便拿着厚厚一沓试卷让我做,每天晚上做到深夜,甚至半夜2点多。然后凌晨5点多我就得起床练足球。我一个小孩,每天只有3个小时的睡觉时间,白天怎么能不睡觉呢?我最恨他让我去做一套套的当年的《黄冈密卷》,小学到中学,语数外都有,一个周末十几张,做完一套换一套,做死个鬼啊。气得我每次拿到《黄冈密卷》,先要把主编的名字划烂。那几个人的名字我都记得,别让我见到他们!单是作业,也许女儿还勉强可以忍受些。除了家庭作业之外,女儿的学校生活中的所有信息,苏先生都要了解,当然就会听到不好的消息。于是,每天放学后,苏先生发现女儿哪里有点问题,就开始唠叨数落,还会来一次新账旧账一起算。</p><p class="ql-block">初一时,女儿第一次选择了与父亲对骂。那天,面对父亲满是恨铁不成钢的脸,她不无恨意地说:我就要这样子,气死你,气死你。到这份上,父女间的信任也已不在。于是,苏先生会翻女儿书包,会查看女儿的抽屉。这让女儿很没安全感,都不敢写日记,有气话就在心里骂。</p><p class="ql-block">父女之间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冲突。一个同学的来家里成了导火索。那是初一的一次放学后,一位同学在苏家闲玩了很久,苏先生以女儿该做作业了为由,居然把对方撵出了家门。这让女儿觉得很没面子,和父亲大闹了一晚上,第二天悄悄离家出走了。两天后,女儿就被父亲找了回来,很快又回归了被关在家里作业的生活,回归了被盯紧的生活。为此,女儿又出走了两次。为了稳定女儿的心,苏先生和女儿签了一份协议:如果你能顺利考上大学,我再也不管你了。面对无法逃离的陪读,这总算让女儿看到了自由的一天,心里有了盼头。于是,后面的几个月,女儿每天都要在日历上画“倒计时”。她说:别人的倒计时,是为了算高考的日子;我的倒计时,是为了算摆脱爸爸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到这里,这个家庭是不是让你感到了一个人的缺位?是的,这个家庭的母亲呢?母亲看女儿从小富有好奇心,天真单纯爱幻想,会唱歌跳舞,在女儿5岁时,母亲送她去了民族舞蹈班,四年级时看女儿觉得足球好玩,就让女儿参加了校足球队。母亲的教育法则是“自然生长”,她给女儿买回各种玩具,鼓励她发展特长。但是,母亲的态度遭到了苏先生的强烈反对。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夫妻俩的态度如此完全相反,逐渐地升级到夫妻感情矛盾。在女儿初二时,母亲选择了离家分居。母亲走后,女儿的生活完全被作业、训练控制。为了镇住女儿,苏先生专门学习了双截棍。在苏先生看来,因为女儿从小身体素质好,力气很大。要她听话,首先要在武力上胜过她,至少让她知道不能和爸爸硬碰硬。除了武力,苏先生还要在文化上胜过女儿。从初中开始,苏先生就找来女儿的同步教材,白天自己钻研,晚上辅导女儿学习。高二下学期,苏先生回了一趟老家,女儿就开始逃课,学习成绩急速下滑。由此,苏先生真的不顾一切了,从朋友那里借来高中课本,把女儿带回家,陪女儿一起学习,陪女儿一起备考。最后,竟然一直把女儿陪进了大学,父女俩一起被录取为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的同学。</p><p class="ql-block">就这样,苏先生一路陪读,把女儿从小学陪进了中学,从中学陪进了大学,在大学里与女儿当同学还不够,居然还当起了女儿的辅导老师,还在继续陪读……苏先生如此疯狂陪读,真不知要陪到什么时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心理解析:补偿心理情结惹的祸</b></p><p class="ql-block">苏先生为什么如此疯狂陪读?</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看,如果把这个家教案例比作一出戏,绝算不上正剧,更算不上喜剧,算悲剧又有点惨,只能算一出闹剧。因为这位父亲之所以导演了这样一出戏,不是因为意识里的理性思维所为,而是因为潜意识里的心理情结作怪。生活中,一个人不是那样行事而是这样行事,从意识层面会说出很多道理,但是,真正的根源却往往在当事人自己都不清楚潜意识里。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的似乎匪夷所思的言行,要在潜意识里才能找到真实的心理动因。这种潜意识里的心理动因,大多表现为生活留给自己的心理情结。这位父亲如此导演这幕家教闹剧,其心理动因就是潜意识里的补偿心理情结。</p><p class="ql-block">首先是“未完成事件心理”导致的补偿情结。在心理学上,有个“未完成事件”的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完形心理学。所谓完形心理学,大概意思是,我们内心对许多事情,都会追求获得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如果哪件事情在心理上没有完成,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就是没有获得完整的心理图形,那么,这件事情就成了未完成事件:它可能是一种未完成的任务,可能是一种未满足的需要,可能是一种未实现的愿望,可能是一种未表达出来的情绪,可能是一种未完整经历的生活体验。诸如此类的未完成事件,会成为支配生命的一种驱动力,驱动人去完成它,去体验它,去获得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于是,就会演绎出许多令人莫名其妙的故事。这个案例中的父亲也是这样。他当年“因10多分的差距没能考上大学”,这一人生历史上最重大的未完成事件,也成了他生命里的强大驱动力。因此,潜意识里总要试图在心理上获得补偿,获得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完成个人历史上的那段未完成事件。这个未完成事件的驱动力是那样强大,强大到为了让女儿替自己圆梦,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强大到为了自己圆梦,不顾自己人到中年应担的社会责任、婚姻责任、家庭责任。正是如此驱动的结果,把父女俩一同逼进大学,导演了一幕闹剧。</p><p class="ql-block">其次是“亲子三角关系异常”导致的补偿情结。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父亲与孩子,母亲与孩子,构成了亲子三角关系。我们知道,最稳定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就因为它的三条边相等,角度都一样,距离也一样。理想的亲子三角关系,也是这样,应该是父母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都处于一个恰当的状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有利于各方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整个家庭心理关系的稳定。某一方出现心理问题了,也有助于缓解心理焦虑,化解心理问题。如果亲子三角关系异常,就会导致当事人各种各样的异常心理行为。这个案例中,亲子三角关系明显异常,最突出的是夫妻关系太远了。虽然夫妻关系异常与这幕家教闹剧,可能互为因果,但是,不能排除的是,他们这种异常的夫妻关系,是这幕家教闹剧愈演愈烈的一个诱因。假如他们夫妻关系正常,那么,正常的夫妻感情,可能会帮助这位父亲的心理得到调适。为什么有些单亲家长对孩子的学业逼迫更甚,就与单亲家长的心理难以得到调适有关。这对夫妻关系的过分疏远也产生了这样的效果,让父亲与女儿的关系摽得更紧了。这幕闹剧,看来是个家庭教育问题,实质上却是这种亲子三角关系异常的变相表现:在把自己和女儿逼进大学的同时,自己夫妻感情的缺失也得到了某种补偿。就是这样,未完成事件心理和亲子三角关系异常的共同作用,让这位父亲在心理补偿的路上越走越远。如此走下去,让人担心是否还能真正放飞女儿,更让人担心女儿到头来是否还能真正自由飞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心理对策:父女同时心理自救</b></p><p class="ql-block">这并非杞人之忧。这对父女真的到了该赶紧同时积极心理自救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女孩需要赶紧积极心理自救。对父亲疯狂陪读背后的种种心理情结,作为一个孩子,女孩如论如何也不可能理解,应有的本能反应必然是反抗。我们从案例中,已经看到了女孩的种种反抗:公开的反抗,背后的反抗,温和的反抗,激烈的反抗。女孩的反抗,是可喜的,是令人欣慰的。因为,反抗表明,女孩在竭尽全力争取着自己的独立,女孩心灵中的独立性还没有完全被扼杀,女孩的心灵还有独立自由飞翔的渴望。但是,令人忧虑的是,面对父亲长期的疯狂陪读,女孩因为自己过去到底还小,因为父亲的疯狂陪读中到底还有亲情,所以在反抗中也有了屈从,有了服从,有了顺从,而且说不定还有一种温情的享受。我们看到,即便到了大学,女孩还在接受着父亲给自己当辅导老师。就是说,女儿已经习惯了父亲的陪读,甚至习惯了父亲生活上的陪伴,也就是说,女儿的独立性虽然还在,却已经被消磨,已经被弱化了。如果不积极自救,将来即使还有自由飞翔的渴望,却没有了自由飞翔的能力。所以,就这位女孩说,应该认识到这种亲子关系潜在的危害,认识到已经长大的自己应该赶紧自救了:创造条件,不仅生活上摆脱父亲的陪伴,而且在学业上也要摆脱父亲的陪读,让自己的独立性成长起来,争取早日自由飞翔。</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位父亲更需要积极心理自救。就这位父亲说,自己心理上的未完成事件已然完成,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尽快让自己回归理性,赶紧积极调适亲子三角关系:一是赶紧放飞女儿,一是赶紧走近妻子。这,既是对女儿真正的爱,是对女儿的救助,也是积极的自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