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爸爸,我下午做功課時發很大脾氣。」晚餐<br>後兒子在吃甜品時說。<br><br> 不知各位家長有沒有類似經歷,孩子有時會透露自己做錯事。不只是錯事,還有瘀事、頑皮事、傻瓜事,全都能夠刺激家長的情緒反應。可以捧腹大笑,出言奚落,也可以是破口大罵<br>。<br><br> 遇到孩子坦誠分享自己的不快事,養育者可考慮多聆聽事情的來龍去脈,真誠表示關心。如果是犯錯,家長在說教前,可以嘗試先諒解孩子事發時的處境,就算事件需要訓示,養育者也可以另擇時間,盡量避免當刻即時說教。<br><br> 從心理學角度看,讓孩子複述事件,有助孩子把事情重新組織。大腦會把無關的資訊刪去,把重要的資訊保留及連繫,孩子能重溫事件的源起,整全了解事件,再從中獲得啟發;同時如果家長能展現同理心,多作換位思考,體會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孩子會感到爸媽的接納和諒解,減少孩子對跟父母溝通的顧慮,有助建立親子恆常溝通的習慣,這對日後青春期期間親子關係尤其重要。<br><br> 從腦科學角度看,基於大腦前額葉和杏仁核的發展進程,孩子行事基於對事情的喜惡,如果孩子跟爸媽講錯事後有不快經歷,會漸漸窒礙孩子分享的動機。假如聽到孩子分享後家長大發雷霆,孩子大腦更會分泌皮質醇,令孩子逃避退縮,久而久之大腦就會建立不願跟家長溝通的神經走路。習慣一旦建立,要戒除就得花額外時間。日後孩子為避免經歷責罵,遇事時無奈選擇編造藉口,甚至以謊言掩蓋謊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