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光】缅怀革命前辈 继承红色家风

晓晓

文字 / 赵晓光<div> 制作 / 赵晓光</div><div><br></div><div> 2022.2.15</div> 近日,辽宁省鞍钢集团《头条》再次转发"鞍钢五百罗汉"故事,革命前辈中我的父亲赵培山的英雄事迹再现。现与大家分享,以缅怀革命前辈的伟大功绩! <div><div> </div></div> <b>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 | 赵培山:红色家风诚可贵 言传身教</b><br> 2022-01-14 08:03·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b>赵培山历史档案</b><div><b><br>∙</b> 1937年,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次年加入共产党并前往晋东 北二地委阵地报社负责发行及总务工作。</div><div><br><b>∙ </b>1945年,前往晋察冀边区中共浑源县担任宣传部部长一职。次年,先后调往晋察冀日报社、北岳日报社和察哈尔日报社担任编辑组组长、编辑委员等职。</div><div><br><b>∙ </b>1954年,前往鞍钢工作,历任鞍钢电装公司副经理、鞍建特殊公司党委副书记、鞍建水道公司党委书记等职。</div><div><br><b>∙ </b>1960年,调任鞍山医学院党委书记。</div><div><br><b>∙ </b>1962年,时任鞍山医学院党委书记的赵培山在北京进行了脾切除手术。术后,医嘱切勿操劳,静心休养。赵培山满口应承,可内心隐隐感到自己或许将不久于人世,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工作,尽到一个党员干部的职责。出院后的赵培山主动请缨,继续回到原岗位工作。随后,这头“老黄牛”勤奋忘我,日夜操劳。然而病情持续加重。老伴儿郭佩荣和孩子们既担心又心疼,都极力反对他如此拼命,可后来也渐渐理解了这头“老黄牛”不忘初心,奋斗不息的赤子情怀。</div><div><br> 1968年初,赵培山又一次病倒,这一倒便没能再站起来。临终前,他把老伴儿和五个女儿都叫到病榻前,叮嘱自己过世后定不要跟组织上提任何要求,并嘱托孩子们要努力前行,接好革命的班。</div><div><br> 郭佩荣眼含着泪水答应了老伴儿的要求,孩子们更是泣不成声地说道:“我们定要把您手中的‘枪’接过来,传下去!”</div><div><br> 同年10月,还未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完全走出来的郭佩荣响应国家号召,让自己符合年龄要求的三个女儿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个家中同时有三个孩子到农村插队落户,当时在鞍山是少之又少的。有的同志出于同情,劝郭佩荣说老赵刚刚去世不久,她身体又不好,能担事儿的孩子全去了农村,剩下两个年纪又小,可怎么生活?应该留一个在身边。可郭佩荣说她这么做也是在完成老伴儿赵培山的遗愿,生活再难咬咬牙就挺过去了,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老伴儿的嘱托,更不能拖国家的后腿,就让她们去风浪里闯闯吧!<br><br></div> ↑ 1954年,赵培山在鞍钢工作期间留影。 那一年,赵家“五朵金花”中的三朵同时离开了家,当时大女儿20岁,二女儿18岁,三女儿只有15岁。三人与母亲挥泪道别,而坚强的郭佩荣强忍着没流下一滴泪水。<div><br> 在日后的多年时间里,孩子们逐渐成长起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此期间,她们从未以干部子女的身份自居,郭佩荣也从未走动过关系求方便。在她们看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是父亲教给她们的做人的本分。</div><div><br> 当看到女儿们都已长大成人,有所作为,十几年间一直没掉过眼泪的郭佩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在老伴的遗像前流下欣慰的泪水,思绪不禁回到了几十年前,回想起赵培山奋进而朴实的一生。</div><div><br> 1915年,在山西定襄县的张村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取名赵培山。赵培山从小聪明伶俐,勤敏好学,可家中世代为农,父亲思想保守,16岁那年便为他娶了亲。赵培山心有不甘,想继续读书以改变命运。妻子郭佩荣通情达理,默默支持。可父亲却不干了,说庄稼人读书没用,叫他安心在家务农。父子一度因此闹红了脸,最后还是在赵母的说情下其父才勉强同意让他读书,但前提是农活儿一点也不能落下。这样一来,家中全部的活儿几乎都落在了妻子郭佩荣的身上。</div> ↑ 1955年,赵培山,郭佩荣夫妇与孩子们在鞍山全家合影。 郭佩荣出生于定襄县智村,家中也是世代为农。然而,当时只有15岁的她却下定决心要帮丈夫撑起这个家。从那以后,她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生怕自己干活比别人慢,生怕给丈夫丢人,有苦有泪往肚子里咽。赵培山自然知道妻子的不易,常常在放学后提着油灯到田间干活,第二天又要早早起来步行至十几里外的学校。<div><br> 那段时间里,夫妻二人的生活固然是艰难的,但也有奔头,他们都期盼着等将来毕业了能找到份不错的工作,让生活富裕起来。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岂能如愿。</div><div><br> 一转眼赵培山中学毕业了,却因没有靠山,就业无门,只好暂时应聘到山西大同的一家酒精公司当伙计,生活对他来说仍是举步维艰。然而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暗中接触活动在酒精厂内部的共产党员,逐步开阔了视野,寻找到了精神寄托,产生了反抗旧社会的念头。</div><div><br> 当时在山西境内,日本人为挑起事端,派来很多浪人惹是生非,胡作非为,政府却坐视不管。浪人得寸进尺,竟开始公然殴打国民党士兵,可上面却下了死命令,对于引起国际纠纷者严惩不贷。挨打的士兵不敢还手,跪地求饶。当局的软弱无能引起了群众极大不满。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犯大同,地方国民党党政机关纷纷南迁,酒精厂也被炸为平地,赵培山最后的生活指望荡然无存。同年10月,满腔悲愤的他在家乡走上了抗日救国道路,并于次年加入共产党。</div> ↑ 1959年,赵培山,郭佩荣夫妇在鞍山全家合影。 走上抗日道路后,赵培山被派往山西定襄县一区区公所工作。次年,前往晋东北二地委阵地报社负责发行及总务工作。与此同时,在赵培山的影响下,妻子郭佩荣也加入抗日的行列,并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div><br> 当时,赵培山和郭佩荣夫妻二人因在不同部门工作,平日里多是分隔两地,久久不能相见。每次短暂的相聚,二人都要谈谈近期的工作和遇到的困难。当时郭佩荣还不识字,部队在安排学习时别人用笔记,她只能死记硬背,虽也记了下来,可终究不是个办法。因此,赵培山时常叮嘱妻子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在丈夫的鼓励下,郭佩荣通过几年的学习取得了很大进步。</div><div><br> 1942年前后,晋察冀边区的斗争形势已经变得十分严峻。特别是“五一”大扫荡,使得我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遭受到重大损失,我抗日军民的士气也一度受到影响,少数人在思想上甚至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因此,坚定信念,统一思想,提振士气是边区的工作重点之一。</div> ↑ 1959年,赵培山,郭佩荣在鞍山二一九公园合影。 当时,在上级指示下,时任中共山阴县委宣传部长的赵培山抓起了县委党训班的工作,旨在提高一线党组织的文化程度和思想认识。他在党训班亲自授课,并要求县武装和民运等部门联系实际工作作总结,这一举措使得工作中的不少实际问题得以解决。党训班的开展坚定了党员干部的信念,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即使在日寇疯狂实施“三光政策”期间,山阴县仍有十几个打不烂、摧不垮的党支部坚持斗争。与此同时,赵培山也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政治攻势——从国际反法西斯转折点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从百团大战到反蚕食政策,每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他都要在一线指挥开展政治宣传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赵培山把山阴县委的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这在鼓舞党员和群众斗志,争取和策反伪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div><br>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培山被上级调往晋察冀边区中共浑源县担任宣传部长一职。在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为争夺胜利果实,国民党政府极力宣传自己的正统地位,老百姓因此在思想上摇摆不定。在宣传工作上经验丰富的赵培山坚守浑源县的这块思想阵地,展开宣传攻势,坚持主导舆论方向。</div> ↑ 1959年,赵培山在鞍山二一九公园留影。 这一时期,郭佩荣也调往浑源县工作,夫妻俩终于得以团聚。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窑洞里,两块砖头垫起来就是枕头,衣服铺一半盖一半。炕上太潮湿,刚一岁大的女儿哭闹着睡不着,赵培山就把女儿放在自己肚子上,睡觉时也不敢动弹,生怕女儿滚下来。当时的生活着实艰苦异常,然而夫妻二人的革命热情却是无比高涨。<div><br> 1946年,赵培山被先后调往晋察冀日报社、北岳日报社和察哈尔日报社担任编辑组组长、编辑委员等职,继续在没有硝烟的宣传阵地上战斗。</div><div><br> 在察哈尔日报社担任编辑委员的同时,赵培山也兼任农业编辑组组长。当时,严谨认真的他为了保证一篇文章报道的准确性,三番五次打电话到省农业厅和县委宣传部,一件事一件事地问,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为了把一个劳模写得深入人心,他和劳模同吃同住好几天,事无巨细地询问,然后又不厌其烦地修改,让文章不但具有高度思想性,又通俗易懂。当时,无论党员干部还是文化不高的农民都说赵培山写的文章能看懂,鼓舞人,又让人明白很多道理。赵培山工作如此严谨而勤恳,编辑部里的同志们都把他称为“老黄牛”。赵培山很喜欢这个称呼,他说黄牛好,踏踏实实,任劳任怨。</div> ↑ 1965年,赵培山,郭佩荣夫妇在鞍山合影。 1950年,根据当时工作需要,赵培山先后调往察哈尔省委组织部和华北局组织部担任干事一职。1954年,前往鞍钢工作,历任鞍钢电装公司副经理、鞍建特殊公司党委副书记、鞍建水道公司党委书记等职。1960年,调任鞍山医学院党委书记。<div><br> 赵培山生育有五个女儿,把她们称为“五朵金花”。他言传身教,以身为范,严格要求,让孩子们在红色家教下茁壮成长。</div><div><br> 1962年,完成脾切除手术后的赵培山坚持工作,病情日益加重。1968年,病重离世,享年53岁。</div><div><br> 赵培山去世后,老伴儿郭佩荣依然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几十年间,孩子们长大成人,依靠着自己的努力都成为了对国家有用之才。郭佩荣有时会自责,说老伴儿赵培山一生耿直清廉,也没攒下什么,自己也没托过关系走过后门,因此让孩子们受了不少苦。可孩子们深知,父母已经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财产——家风。并且,孩子们会将这笔无形的财富继续传承下去。</div><div><br> <b>王帅 撰文 智春山 杨伟平 史料提供</b></div><div><b><br></b></div><div> 转发自《鞍钢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1月14日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头条号》 <b><br></b></div><div> 2022.2.15 </div> ※ ※ ※ 以上是昨天,辽宁省鞍钢集团《头条》再次转发"鞍钢五百罗汉"故事,革命前辈中我的父亲赵培山的英雄事迹再现。<div><br><div> “鞍钢五百罗汉”是鞍山人民对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支援祖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鞍钢的建设,从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中选派到鞍钢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500多名干部的统称,表达了鞍山人民对这些领导干部做出重要贡献的崇敬和爱戴!现与大家分享,以缅怀革命前辈的伟大功绩!</div></div>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父亲的女儿——我们“五朵金花”的情况。 ↑ 这是我们五个女儿在1964年10月1日国庆十五年大庆时,在鞍山市国华照相馆的合影。(左——右)<div> 前排:三妹赵建华、五妹赵宪光、四妹赵春光</div><div> 后排:作者赵晓光、大姐赵新华。</div> ↑ 1990年3月,时任山西省定襄县人民银行副行长的母亲郭佩荣同志在女儿们回家团聚的时候,给女儿们讲述父辈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激励孩子们继承革命传统,做党的好女儿!<br>(左—右):二女儿赵晓光、五女儿赵宪光、三女儿赵建华、大女儿赵新华、四女儿赵春光。 ↑ 2013年10月4日五姐妹团聚在北京体育公园。(左——右):赵晓光、赵建华、赵春光、赵新华、赵宪光。 ↑ 2014年9月7日,五姐妹欢聚于山西太原市五妹家中。(左——右)赵宪光、赵晓光、赵春光、赵新华、赵建华。 我们的罗汉父亲赵培山于1968年1月53岁时英年早逝,我们的敬爱的母亲郭佩荣于1997年7月80岁高龄时也离开了我们,我们悲痛至极!虽然父辈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但父母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的家风!<div><br></div><div> 我们五姐妹接过父辈手中的枪,化悲痛为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革命传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都加入了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div><div><br></div><div> 现今,我们都已退休,分别居住在北京、太原和山西忻州。衣食无忧,各家美满幸福,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啊!</div><div><br></div><div> 作为罗汉后代的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奉献!</div><div><br></div><div> 感谢各位的关注!</div><div> 2022.2.1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