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下查埠中学

张艳国

<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下查埠中学</p><p class="ql-block">作者:张艳国</p><p class="ql-block"> 我上高中的母校,当时全称是沔阳县下查埠高中。那时的高中与初中是分办的,初中在高中正东面约500米,与下查埠小学相比邻。两所中学都处在仙西公路(仙桃—西流河)旁,这条公路是一条县级公路,由于是沙石路,它勉强可以承载每天早上 、中午各一次的交通车(大客车),晴天汽车过后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漓淋难行。初中比高中更有进城的便利,车站正好选在初中大门的对面。由于人多车少,每当车到站时,就会人潮涌动,挤破头似的往车上挤,挤不上车的老弱病幼只好扶老携幼步行进城。这充分暴露了那时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弱点。高中坐北朝南,与分洪堤下查埠段的堤脚相连相依。也就是说,高中背靠下查埠分洪大堤,面向仙西公路,左右两边分别是下查埠街道和新建(周滩)村的农田农舍。学校占地约120亩,内乘比较寥阔。从学校大门往纵深看,大体是四进式:进门左右第一列是高一班、高二平行班,第二列是操场、大礼堂和高二文理科重点班,第三列是学生宿舍和食堂,第四列是教师宿舍。在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之间,距离大约有三百米的空地,先是一条小河,河里养鱼,继而是大片空地种菜,为师生提供四季菜蔬。校园四方四正,清洁卫生,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下查埠中学有三件宝,都集中在进门口附近。进校的左边是门卫室,门卫的后面有一颗大杨树,树上挂着一口大铁钟。清晨起床、晚上熄灯休息、上课下课的钟声,全赖这口大钟的贡献,几十年如一日,人们习惯了钟声。钟声按时响彻方圆几十里,清脆悦耳。有钟声的地方,必有读书人。古人讲晨钟暮鼓,这里有真实的体验。进校的右边是医务室,这里因胡医生而忙碌,每天校内校外的病人有秩序地川流不断,当然更多的是校外病人,除了外科手术不能接诊之外,胡医生都耐心医治。胡医生医德好,求诊的病人无论经济状况如何,不论身份差异,他都同情病人,认真看病,使病人感到温暖;他医术高,经他诊疗,都能妙手回春,医到病除,而且往往不用很多药,不花很多钱,就能解除病人病痛。据我父亲说,他八六年秋季因脑溢血英年早逝时,为他送葬的人万人空巷,至今还有很多人怀念他。我的鼻炎顽疾就是经他三颗药丸医好的;我上大学时患上咽喉炎,跑了一年多的上海大医院,吃药打针无数也没医好,心理负担极重,还是暑假期间经他诊疗治好的,他说病因是水土不服,缺少地黄素。正对门是一方宣传橱窗,用水泥墙做成。橱窗内除了教学管理信息、公告、布告外,主要吸引人的是光荣榜。光荣榜有两项内容:一是固化一年的的高考录取名单,主要是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上年学生名单,用以激励在校学生;二是获得省级地级县级教学荣誉榜,师生拼搏的成绩都在这张榜单上,成为教师学生教学的标杆。大铁钟、胡医生、宣传栏,是学校的三件宝、传家宝,至今还印刻在学校校友周边村民的印记里,感染教育了无数人。</p><p class="ql-block"> 下查埠高中建立于1956年秋,是当时沔阳县政府确立的四所重点高中之一。从处于县城的沔阳中学,到别处乡镇的沔城中学、彭场中学、下查埠中学,约定俗成,分别称为一中、二中、三中和四中。我读高中那会儿,人们都称母校为“四中”,很少称其大名下查埠中学。据我父辈讲,建中学那时,由于政府经济力量有限,除了主体工程如大礼堂、教室和寝室是由政府统筹建设而外,场地,厕所和墙院等小型设施,则是由学生勤工俭学、附近社员自愿帮建的。学校建设体现了那时的时代内容和特色。2009年,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少子化,加上城市化发展迅速,家长习惯于将孩子送到县城读书,导致下查埠高中生源不足,于是,仙桃市政府决定撤销这所具有五十多年历史、教育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学。五十多年来,下查埠高中享有地方办学美誉,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在家长学生心目中具有崇高位置的教育家。毕业于下查埠高中的校友,总是把母校自觉地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中学撤销的消息感到“很震惊”。说实话,当初我听到撤校的消息时,既感到不可置信,又感到我的精神家园散了,此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显得十分失落。</p><p class="ql-block"> 我读下查埠高中时,要比我的哥哥姐姐幸运得多!我上高中的1980年,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新恢复的高考不仅成为基础教育的重点和“特宝儿”,而且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那时的下查埠高中,由于是县重点中学,师资雄厚,学风极好,升学率高,所以倍受追捧,全校内都有学生通过各种关系迁入读书。我考入下查埠高中,充满了荣誉感崇高感和人生自信。我对未来的憧憬就是从上高中开始的,这里是我的人生起点站。</p><p class="ql-block"> 我上高一的时候,不分科,但是分快班、次快班和平行班。毕方钧老师教我们语文,也当班主任。她是妈妈式老师,既对我们要求严,也对我们很慈爱。晚自习她是每天必来,对于住校生舒寒问暖,经常进行室访,学生们熟睡后,被子被掀落地上,深夜被毕老师无数次地捡起、给学生捂好。我因家在学校周边,没有住校。但这些故事由住校生同学及其家长讲,广为传布,十分感人。我在毕老师班上读,毕老师一双儿女何静何光初三在我父亲班上读。父辈们很熟识。虽然毕老师很喜欢我,但我对她还是很敬畏的。教我们数学的李积善老师、化学的刘源久老师、物理的彭桂香老师、外语的陈耿华老师都很负责,受到学生的敬爱。特别是陈耿华老师教我们英语,采取互动式教学,寓教于乐,令人难忘。他的儿子陈朝晖197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学习追赶的榜样,后来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与朝晖兄多有交谊,收获良多。我在上高一的时候,虽然时常听到老师在课余传导的的高考信息,但毕竟没有切身的紧迫感和学习压力。</p><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高二,紧张感压力感转瞬即至。我根据学科兴趣和特长,选择了文科。说是选择,其实是情不得已,我的数学短腿,只能弃理从文。高考的任务和目标就在眼前,人生的选择和发展就是如此现实,每位同学在老师的学习动员和考试要求下,显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从而严阵以待,认真投入其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班主任是教我们数学的刘新忠老师,他毕业于荆州师专,也是我的堂表兄。多亏了他,一年备考的时间,他为我付出真多!在设计教学、复习上,他从我的基础起点开始,下晚自习以后,每天坚持给我补习一小时,从初一的数学教材内容开始,他有针对性地给我设计练习题。他反复讲,我反复做,他批改后还提示经验性意见。尽管这一年他对我批评很多,有时甚至是严厉批评,从面情上让人受不了,但他那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进步有一个扎实的起点,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考上称心如意的重点大学。最后,我的高考数学成绩在满分120分中获得了66分,足以支撑我考上全国重点大学,这与他的辛劳是分不开的。记得当时预估分后,新忠哥就高兴兴奋地说,只要艳国的数学成绩考过60分,上全国重点大学的机会就跑也跑不掉!他的这份无私的师者情怀,一直镌刻在我的脑际,成为珍藏版滋养着我的师德。</p><p class="ql-block"> 教我们语文的先后换了几位老师,依次有沈兴邦老师、张占山老师、曾强日老师。沈老师自学成才,在语文界影响很大。他常在《湖北教育》上发表文章,每有作品发表,他都会在班上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地念给我们听。他的成功喜悦给我播下了努力奋斗、奋发成功的种子。沈老师只给我们第一学期上了不长的时间,不久后就调到了荆州东方红中学,我们都依依不舍。沈老师虽然给我们教学时间不长,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父亲一得知他给他我们上语文课时,就高兴的不得了,对我母亲说,这太好了,我儿语文可以有一个大进步了;当他得知沈老师调离的消息时,他向我掩饰了他内心深处的失落,给我做思想工作,怕我有情绪波动,反复说,人员变动,调整老师是正常的事情,只要你认真学习,方法得当,一样可以考出高分来。沈老师对于古文课十分重视,强调在背诵基础上的理解,要求我们每篇都要熟读能背。刚开学后不久,我因为与同学说小话走神了,没听到沈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背诵《岳阳楼记》,导致次日早读时出了洋相。沈老师检查我背书情况,天哪!我哪里背得出?头天不知道语文作业内容,回家后做了别的作业,头脑里对于《岳阳楼记》是一头雾水啊。沈老师拿起教鞭,在我左手心看是轻轻却是很疼地打了三下,说道,这下可长记性了,不会忘记作业了!不认真背书,怎能考上大学?!当天晚上,我母亲捏着我红肿的小手,她疼在心里,却没有一丝护短的表情,她二话没说,带上十个鸡蛋与我一道到沈老师家里,感谢沈老师严格教育。从此以后,我按照沈老师的教导,读书背书,达到了过目成诵的水平和效率。从此我体会到,记忆是练出来的,没有生而优异者。张占山老师重视作文,除了讲各种体裁的作文及其写法外,强调匠心独运,即构思的功夫。他喜欢将同学中的好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念,激发同学们你追我赶开动脑筋的上进心。曾强日老师上语文课重视字词句,他上课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每不忘带上一本厚厚的《新华字典》,他说语文的基础是字词句,认字用词造句是文科生的基本功。曾老师讲课嗓音洪亮,精力充沛。他的女儿曾华芳,与我是本班同学,坐在前后排。直到现在,我重视遣词造句,喜欢写作,与我高中时几位语文老师的教诲培养是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 教我们历史的是杨启明老师,他出身不好,受此影响,曲阜师院历史系毕业后就回乡任教。他满腹经纶,而又显得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他的教法当时在我看来,简单易行,甚至是最偷懒的办法。就是在课本上画重点,让我们熟读熟记重点。一学期后,让我们反复做题,包括各种题型。现在看来,杨老师深得应试教育精髓,熟悉考试内容,掌握答题方法,就可以获得高分。当年,我的历史高考分名列全省第二,是名副其实的高分。事有凑巧,当年历史高考全省成绩第一二名者,在大学四年后,工作又都到了同一个单位。熊剑波,他是当年湖北省历史课高考成绩第一名,高中毕业于武汉六中(武汉市重点中学),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夏季毕业分配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我们同在一个院子上班,经常交流切磋。我当年报考历史专业,与杨老师的建议是密不可分的。杨老师教我们掌握历史知识,考出好成绩,使我喜欢上了历史。</p><p class="ql-block"> 教我们地理的是肖道明老师,他毕业于襄阳师专史地系,与杨老师一样,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他在这个教学团队也是最年长的老师。他的女儿肖庆衡随我父亲读初三语文。当时他已年近花甲,满头华发。肖老师在五七年倒霉,在文革中受尽凌辱,但他没有沉沦,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以极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工作中,他在讲课中总是乐呵呵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肖老师面善,但对我们要求极严。他有一句著名的话,我们一直都记得:“考大学的跟我来,不考大学的回家修补地球去!”由此可见,肖老师甘当人梯,服务学生高考的决心和信心究竟有多大!肖老师每晚喜欢小酌两杯,但他不胜酒力,晚自习来教室中督察学生后座下,会低头小憩一会儿,这时,他的银发映照脸堂的红晕,十分慈祥。</p><p class="ql-block"> 教我们政治课的是傅超华老师,他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教系,是学校老师中学历最高文凭最硬的老师。他的一双儿女傅国涛、傅明秀与我同一个班,我们是同学。傅明秀坐在我前一排,我课中疲劳了打瞌睡时,我就会撩拨她的马尾辫,以引起她的反应,达到驱赶瞌睡虫的目的。傅老师对于教材烂熟于心,滚瓜烂熟,达到了背诵的程度。他从“世界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内容讲到时事政治,从来不看教材和备课本。而对于运用原理解剖案例,傅老师又为我们制订了谈原理、讲道理、说体会的三部曲格式,使我们在高考中取得政治课考试成功。</p><p class="ql-block"> 在高中二年级阶段,我的学习是紧张的,考试是频繁的,身体是疲劳的,尽管如此,精神还是饱满亢奋的,战胜困难的决心、取得高考成功的信心却是满满的。离开母校四十年一路走来,现在回头看,我能够取得高考成功,除了父母的支持付出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是母校,母校的好老师耐心教认真教,母校的好环境润物无声的孵化培育,促使人人上进,个个追赶。</p><p class="ql-block"> 高考使我有一个脱胎换骨地改变,会自主学习,会开动脑筋,会举一反三,会同情共感,会观察体会;母校使我懂得人生的起点和奋斗的方向,使我懂得我从哪里来将要走向何方,使我懂得爱和感恩,使我懂得共同体的温暖和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我永远感激我的母校下查埠中学,永远感激培养教育我的一大批好老师,永远感激与我一路同行的好同学!</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过去了,母校下查埠中学,一直令我魂牵梦绕,令我充满无限的感激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