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几年前的偶然机会,接触到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让我如获至宝。教语文这些年来,虽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困惑也时刻相伴。细读了于老先生的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更多的思路。今年寒假,整理书橱,再次看到这本书,为封面于老先生的慈祥且可爱的面容所动容,于老的一生孜孜不倦,笔耕不辍,都在为小语事业研究着,奉献着。</p><p class="ql-block">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很有共鸣。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文字真实,于平凡中见真知,正如于老先生自己在书的序中写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 本书分为四辑来写。</p><p class="ql-block"> 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p><p class="ql-block"> 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p><p class="ql-block"> 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p><p class="ql-block"> 每一辑都结合了于老先生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观、听青年教师课堂过程中的思考。读起来完全没有一点儿晦涩难懂之意,没有深奥枯燥的纯理论,有的是亲切感,实操性,还不乏幽默感。其中有几点给我有很深的启发:</p> <p class="ql-block">一、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p><p class="ql-block">“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语文课堂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留给学生兴趣与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p><p class="ql-block"> 于老先生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尤其是统编教材下的课外阅读课程化更为我们教孩子阅读指明了方向。不仅要读,还要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字。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三、语文教学中的“读’</p><p class="ql-block"> 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其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上。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四、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于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吗?</p> <p class="ql-block"> 读完于老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感受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少做题,多读书。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应该在这里。记得要静心修好自己的身,守好自己的道,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追求永恒的本真。我还要勤阅读,勤写随笔,只有浑身书香、满腹翰墨的我们,才能够将孩子们带领进那个充满知识、充满乐趣、充满诗书芬芳的语文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