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有幸上大学

半介书生

<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苏师院政史系七七级同学 李如鹏</p> <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者按:</b></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恰值七七级大学生毕业四十周年之际,老同学老朋友李如鹏先生发布大作,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不敢奢望上大学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黄淮平原的一个偏僻乡村。小学五年级时“文革”爆发,喧嚣进入校园。六年小学毕业后,就地进入“戴帽子”初中。初中毕业后,虽然也要考试,但决定性的是,要“三老”(老贫农、老党员、老干部)推荐才能上高中。可是,在报送推荐材料到公社环节,关于我的推荐栏目里的“推荐”二字前,被某人硬生生地加了个“不”字!我读高中搁浅,爸妈愤懑,我也懵了!一向成绩拔尖的我居然没上得了高中,消息不胫而走,一波波扩散,嗟叹不已!公社的刘副主任与我同大队,熟悉我家了解我,深切同情我的遭遇,第二年便要我爸让我再次报考,他全程跟踪,于是我失而复得上了“戴帽子”高中。记得正是“复课闹革命”,校园比较平静,大多是苏南的那一批老师又很优秀,老师认真教,我也认真学。论成绩,我化学课差些,其他各门优良。高中期间,通过一本字典,我还自学并初步掌握汉语拼音。尽管如此,我也从来没有上大学的奢想。印象初小时,我见过社教工作队里的一位大学生,他姓蒋,温文尔雅,钢笔字也漂亮。然而高中毕业后,大学正规招生已废弃多年。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文化考试只是陪衬,层层凭推荐上大学,上大学的叫“工农兵大学生”。这种大学生不是干部子弟,就是干部的关系户,一般农户子弟绝无可能。广大寒门子弟眼睁睁地看着,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说自己能上大学,那纯属天方夜谭!</p> <p class="ql-block">“WG”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场噩梦,内乱十年,冤狱遍地,民生凋敝,文化荒芜,压抑和失望笼罩着人们。然而,我们常人与伟人的区别就在于,常人在深重的社会危机中看不到走出危机的前途,而伟人则相反。1984 年 3 月 25 日,Dxp在回答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提问时坦言道:“在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的三年”,“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WG’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p><p class="ql-block">历史的转折之所以出现,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以Dxp为代表的一代杰出人物的卓越领导。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决呼吁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施压下,终于在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关于恢复Dxp同志职务的决议》。Dxp再次复出,一个新的时代就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邓公打开一扇门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拨乱反正,搞现代化建设,从何处着手?经反复而深刻的思索,Dxp坚定地说:“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早在 1975 年Dxp主持的全面整顿中,在谈到教育工作时他指出: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也不用心学,教学质量低,这样下去怎么能实现“四个现代化”?1977 年 7 月他刚刚第三次复出,便破例请求并经中央同意,他分管科技和教育,旗帜鲜明地继续于 1975 年 10 月被中断的事业。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成为Dxp推动整个拨乱反正工作的突破口,而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则是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开始的。</p><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4-8日,在秋高气爽的北京城,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再次复职尚不到半个月的Dxp,同来自全国的 30 多位著名科学家、教授和教育部负责同志畅谈教育界的拨乱反正问题。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武汉大学教授査全性等人建议高等学校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把好人才培养第一关。8 月 8 日,Dxp发表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即著名的“八八讲话”。他明确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8 月 13 日,教育部根据Dxp的指示,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6 月 29 日至 7 月 15 日,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招生工作座谈会,沿“WG”旧制的高校招生文件已经发出),历时 44 天。会议在沉重的气氛中进行。改革高考招生体制,必须首先搬开那个拦路虎即“两个估计”(“WG”前17 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产生“两个估计”的 197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是MZD画圈同意的,而时下党的首脑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因而要抛弃那《纪要》,时任教育部长刘西尧等心有余悸,害怕触犯禁区。</p><p class="ql-block">9 月 19 日上午,Dxp专门召见刘西尧等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就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进行了一次极其严肃的谈话。面对刘西尧迟疑不决的心事,Dxp单刀直入:“建国后的 17 年,各条战线,包括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战线,都是以MZD同志为代表的路线占主导地位,唯独你们教育战线不是这样,能说得通吗?《纪要》是MZD同志画了圈的。MZD同志画了圈,不等于说里面就没有是非问题了。”“《纪要》里还塞进了不少‘SirenBang’的东西。对这个《纪要》要进行批判,划清是非界限。”</p><p class="ql-block">紧接着,Dxp加重语气批评他们:“你们的思想没有解放出来。你们管教育的不为广大知识分子说话,还背着‘两个估计’的包袱,将来要摔筋斗的。”</p><p class="ql-block">Dxp的语气愈益增强:“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 ‘错误’。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你们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现在群众劲头起来了,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教育部首要的问题是要思想一致。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拨乱反正,语言要明确,含糊其辞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办事要快,不要拖。”</p><p class="ql-block">Dxp的严厉言辞,极大地震动了刘西尧等负责同志。这“九一九”谈话势如破竹,教育部很快放弃过去立场,大张旗鼓清算“两个估计”的恶劣影响。</p><p class="ql-block">10 月 3 日,Dxp在教育部《关于 1977 年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请示报告等文件上批示:“此事较急”,“建议近几日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连同《红旗》杂志关于教育的评论员文章一并讨论。”</p><p class="ql-block">10 月 21 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当年的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确定并经国务院批准,从 1977 年起,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市地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p><p class="ql-block">这种招生制度,同“WG”期间“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比较,招生对象广泛,重视文化考试,提高大学生质量。</p><p class="ql-block">10 月 21 日,《人民日报》社论《搞好大学生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赫然发布。秋日响起了春雷,灰蒙蒙的祖国城乡被邓公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七”幸运自天降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当时的一项社会调查,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正规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 80%的大学生的招考,不能限于应届高中毕业生,必须面向全社会招考,才能保证大学生质量。(同上 105 页)根据Dxp的指示,教育部对恢复高考问题认真研究,最终决定,具备高中学力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p><p class="ql-block">高考被尘封了 11 年,上千万在农村劳作的知识青年,长期经受生活的磨砺和艰辛,早已远离昔日梦想。面向社会恢复高考的政策春风一经吹来,让他们倍感温暖,通向未来的世界仿佛向他们拓展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曾经的苦闷与彷徨烟消云散,久违的学习热情和上大学冲动被瞬间点燃!</p><p class="ql-block">作为时代的幸运儿,我也是其中之一。当年 10 月下旬,我正在公社粮站建筑工地上跟着表哥做小工,帮着搬砖、拌混凝土等,一个亲戚路过对我说,广播里有恢复高考的消息,往届高中生都可以报考,主要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他劝我去花 5 角钱报个名试试。我一开始还不相信,后来一打听是真的,也就正式报了名。可距离初试也就一个月,手里空空的,什么书本、资料也没有。听说几个中学老师钢板刻印了一些复习资料,赶紧去找了一套油印资料来学习备考。记得我参加 11 月下旬初试、12 月下旬复试都挺狼狈的,在进考场前的分分秒秒都在翻阅辞典、资料。1977 年冬天江苏参加初试考生共有 301202人,参加复试的 5 万人,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共 15418 人,达线率为5.1%。当年全国共有 570 万青年参加高考,27 万多名经考试录取的青年跨入大学校门。</p> <p class="ql-block">依稀记得是 1978 年 2 月的某一天,我看到在县委大院的一堵墙上,张贴着大红纸,上面写着本科院校的录取名单,名单上有我的名字,我很激动,似有梦幻之感。当年我所在的界牌中学 74 届高中 3个班,上了本科院校的就我一个。在老家我接到江苏师范学院(现为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爸妈双双流泪了,许多乡亲也振奋,许多亲友还给我父母送来几元钱一份的贺礼,资助我上大学。我成为本大队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学生。当年,那是一种稀有的珍贵,是一份无上的荣光!</p><p class="ql-block">人生匆匆,韶华易逝,转眼就是暮年!不经意间,77 年高考 45年过去了,77 级大学生毕业 40 年了。遥想青涩之年,我们何等有幸!</p><p class="ql-block">我们生逢由乱到治的伟大转折时代 ,我们生逢伟人邓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改革开放时代,幸运从天而降,上了大学,读了大学。读大学让我们赢得人生升华,以致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2022 年 2 月 12 日于盐城)</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如鹏,男,江苏滨海县人,1954年9月出生。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取江苏师院政史系,1982年1月毕业。先后在滨海县东坎中学、中共盐城市委党校、盐城师范学院任教,现已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