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其精华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俗称知了、爬叉。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所以,“蝉”字带有“极大声响”的意涵。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然而幼虫羽化为成虫,最长寿命仅有60~70天。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栖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常被人们吟咏和赞叹。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硕人》、《豳风·七月》、《大雅·荡》等篇,以及庄周的名篇《逍遥游》,都曾有过它的芳名。 颂扬蝉之清洁与高洁,是咏蝉是的主要基调。晋人郭璞《蝉赞》说:“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赞扬蝉蜕壳尸解,出于污秽而不染,吸饮晨露,食性洁净。 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表面在写蝉,骨子里却在写自己,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本文开头那首《蝉》诗,是唐代诗人虞世南所作。作者托物寓意,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播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表达出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蝉与禅,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因“蝉”与“禅”同音,被人为拉在了一起。佛家认为此物已经参禅悟道,所以“知了知了”。有人在表述蝉与禅之间的关系时,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挺有意思,摘录于此: 要悟禅机先悟蝉,知了二字莫轻言。 禅本无形依万物,蝉虽草虫历千险。 意乱清音增烦恼,心静蝉声伴安眠。 若有若无随心性,蝉声便是无字禅。 人生如蝉,无论生命的长短,时间的流逝,最后终将化做泥尘,滋润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