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 / 燕山月 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有不少令人回味的事情,但最使我难忘的是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的日子。<br> 1973年我在尚义县后石庄井公社郝家村下乡期间,在村里,先后在冬天打过大口井,夏天看过地,当过民办教师。后来公社成立电影队,我就被调到公社,当上放映员,在县电影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了我近两年的放电影生涯。<br> 当时,坝上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能在村里看电影,祖祖辈辈也没想过。所以电影队一成立,就成了全公社的大喜事,社员盼看电影胜过盼过年,公社领导也重视,给电影队确定了较好的待遇。放影员每人每月36元工资,每放一场还有两角钱的补助。我也像铆足劲的发条,一年四季,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公社各个村。在饱尝了工作艰辛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农村朴素的生活乐趣。 <p class="ql-block"> 坝上的春天多风,如遇墒情不好,干旱严重,那风沙刮起来就更蝎虎。</p><p class="ql-block"> 一次,电影队奉县里指示,到大苏计公社跑片,因为路比较远,后石庄井大队给派了一辆三套胶皮大车拉电影胶片。那时农村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畜力车,而三套骡马胶皮轱辘大车就是最好、最快的了。我身穿大皮袄,头戴大皮帽子坐在车上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初春的坝上,旷野还没有苏醒,显得寂寞、荒凉。当车进入大苏计公社境内,突然遇上了沙尘暴,风由西北而来由远而近,由弱到强,风助土威,土助风势,霎时间就刮的天昏地暗。坐在大车上看不见前面拉套的马,风沙噎得人喘不过气来,沙子打在脸上就像鞭子抽。三套马也惊恐地搅作一团,拖着大车毫无目的地顺风狂奔。我也慌了神,既怕翻了车,又怕丟了马,摔下去再挣扎着爬上来,顾了保护机器,顾不了保护自己……待风稍小,马车停下来,我戴的皮帽子也不知何时刮丢了。</p> <p class="ql-block"> 夏天,电影队就忙了,大地返青,风和日丽,是放电影的最好季节。公社几十个村都要去上几次。到这时,农民看电影的劲头也高,知道电影队来了,村里社员早收工,家家户户也早吃饭,天不黑,大人孩子就早早到了操场上,凳子石头摆的满地都是,附近村里的年轻人也成群结队赶来看,如果是好片子,十里八里村里的人也来。</p><p class="ql-block"> 看到农民这么爱看电影,即使自己吃点苦,心里都是甜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到红旗大队放映,半路上遇上了雨,瞬间雷声大作,暴雨倾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也没个避雨的用具,人车都没有躲避处,真着急呀! 人淋湿了不当紧,要紧的是电影片子,拷贝着了水,可就全完了! 我急中生智,怀抱片盒就钻进了大车底下,外边大下,下边小下,天际迷蒙,就地起水。蹲在车下,水从裤裆流过,冻得浑身打颤。雨过天晴,片子完好无损,可我们都淋成了落汤鸡。</p> <p class="ql-block">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只有在农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季节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欢悦。</p><p class="ql-block"> 秋高气爽,五谷飘香。眼看着一年的辛苦快要变成收成了,村村队队都看几场电影。特别是收成分红较好的一些村队,除了接待正常放映,时常还要求电影队加映。</p><p class="ql-block"> 电影队下乡一般吃社员家派饭,有时也由队里给单做。坝上农民朴实厚道,无论吃派饭还是队里给做,村村户户都是打听着、比着,尽量做好的给我们吃。但限于当时的生活条件,肉在一般季节社员家是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秋天就不一样了,村村户户,天天顿顿做好吃的:烙饼、油炸饼、油炸糕、炒鸡蛋……吃的我们都想着法说,想要吃普通的莜面鱼鱼,喝红豆稀粥了。我那时年轻,饭量也大,烙饼能吃一大摞,莜面鱼鱼能吃一大茏屉,红豆稀饭能喝半面盆。</p><p class="ql-block"> 有一回,我回插队落户的郝家村放映,马车一进村,生产队长就对一个社员,喊上了:“小二,上山驮一只羊去”。我知道这是要款待我们了。不一会儿,一只肥羊就从山上的羊群里驮回来了。于是,社员宰羊的宰羊,打酒的打酒,中午给我们吃的羊肉馅饺子,晚上吃的羊头蹄和下水。</p><p class="ql-block"> 农村放电影都是露天,到夏秋时节,夜色如水,蛙声如歌,辛苦劳作一天后,看场电影,在农村社员来说,就是莫大的精神享受。</p> <p class="ql-block"> 冬天可就不同了,无论放电影还是看电影都很艰苦。数九寒天,北风刺骨,银幕挂起来像船帆一样,还时不时被刮飞。为了保证放映,我们就在地上多打几个楔子,多捆几道绳子,场地也尽量选背风的地方。放映机和片子怕冻,就架在屋里,从窗户住外放。最难的还是每次散场之后,在冰天雪地里放木杆、卸银幕,收拾发电机、盘线等,手冻的僵直,缓过来之后钻心地疼。为了给村里减少麻烦,也是为了方便,许多时候我们睡在村小学教室里,因为放电影一般选址在小学校。在教室里几张桌子或几条长凳一并就是床了。天气冷,我们冬天就戴着帽子睡,第二天醒来帽子上都结了冰茬。</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冬天,我们在猴同大队放映,当中下起了雪,天也变的格外冷,风雪交加,不一会就变成了白毛风雪天。天寒地冻,风雪迷漫,放映音像效果也不好,大多数看电影社员的耐不住寒冷,陆续跑回家去了。我们也准备停机收拾东西,当打开门一看,场地上已空无一人了。但还有四五个年轻人浑身是雪,像冰雕雪塑,依偎着挤在屋檐下坚持看。我忙把他们让到屋里,一直为他们放完。</p><p class="ql-block"> 星移斗转,乡村往事已过去50多年。但每当我回忆起那段在农村放电影的日子,脑海里就像放电影,那么清晰,那么情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少行</p> <p class="ql-block"> 过去经常放映的“老三战“</p> <p class="ql-block"> 《知青轶事》选自“张家口知青征文选”《知青岁月》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