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抒怀

上官影萱

<p class="ql-block">  虎年元宵晚会,开场的国乐合鸣“齐天乐”,十种乐器从斗琴到合鸣,演奏气势恢宏,历史文化传承氛围浓厚,令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文人雅士齐聚。纵贯千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p><p class="ql-block">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p><p class="ql-block"> 睹物拟情,一句常言陡然冒了出来:“人过四十不值钱,一说一个那几年(想当年)。”是啊!人老怀旧,日久弥新。记忆里永远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看着电视里面超凡脱俗潇洒的合乐表演,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触乐器在我年少时。家里有一把老二胡,是我二哥的。每当悠扬的二胡乐曲声响起,我就会守在旁边静静地聆听。在我的缠绵不休中,二哥教我逐步了解“1、5弦,2、6弦,5、2弦,3、7弦”等基本调法、指法以及如何运弓的方法,我慢慢学着拉出了“一分钱”和“跨过鸭绿江”等歌曲,直到二哥参军成为一名坦克兵。那时我已经学会了倒二把,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大哥单位:航天五院下属(549)的宣传队,经常演出。大哥是乐队的杨琴手,时不时地带回来乐器进行练习。譬如杨琴、中阮、小提琴、手风琴等。这些乐器引领着我如饥似渴地走进了音乐的殿堂。(也有笛子,黑管之类的,可我吹不动,在发现我咬坏了不少笛膜以后,我哥就不让我接触这类乐器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刚上初中那会儿,大哥带回来一把中阮。我利用中午休息的一小会儿时间,关紧楼梯间的房门(怕影响家人休息),按弦乐的基本理论触类旁通地偷偷练习起了中阮。左手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肚都练起了硬血茧,不管它!上学路上边走边撩起衣角练习右手四指的拨弦技巧,半年下来,我就能熟练地弹奏上一曲了!</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我基本了解并掌握了二胡,杨琴,小提琴,手风琴的一般知识,也算是“自学成才”。不过,和我的哥哥们相比:大哥自不必说了,不光乐器样样精通,还是单位的高级工程师!二哥拉二胡最棒!三哥的小提琴独奏最叫好!我,只能说是业余的初级水平罢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反思一下自己:接触的面广,但深度不够。有“浅尝辄止”之嫌。</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参加工作了。音乐兴趣更酣。周末,约好友来家共奏一曲,拉琴、吹笛、海阔天空,俨然一个音乐🎶小沙龙,好不惬意!拉琴时,我一本正经的态度引来好友一阵嘻笑——呵,她还站丁字步呢!“就当这是舞台了。”我自嘲着。那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纯唯美,恍</span>若就在眼前。如今,青春似流水,逝去不再回。余音绕梁远,留存在心田……</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从小练习乐器的原因吧,我的音准很好。歌咏比赛时,我永远是唱🎤二声部定调的位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九十年代,有一次教育局举办文艺比赛。幼教系统临时组建乐队需要两个小提琴手,我便“滥竽充数”地成为了其中之一。想</span>想,我虽然没什么大本事,大成就,但就艺术细胞来讲,我还是对自己挺满意的。呵呵!😊</p> <p class="ql-block">  看完电视我心血来潮。一早起来,我重新背起了在柜子上隔放已久的八十贝斯手风琴,自我陶醉地、自拉自唱地、淋漓尽致地潇洒了一回!好不痛快!</p><p class="ql-block"> 放下琴,抚摸着有点酸痛的肩膀,不禁自叹:岁月不饶人呐,老喽!拉不动喽!早年的那些种种也都丢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