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吕本中是位以花鸟画见长的画家,自幼喜好涂涂抹抹,入行比较早,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拜王炳龙、阎学曾正式学艺始,已在画界浸润了四十四载。那时正逢改革开放的初春,人们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本中也不例外,且年富力强,蓬勃的生命力便在他的画作里次第绽放开来。</p> <p class="ql-block"> 鸟禽在花鸟画中往往是“点睛之笔”,无论俏立枝头崖端还是上下翩飞,都能烘托气氛,营造意境,表达情怀。所以画好鸟禽也是花鸟画家不懈追求的看家之功。</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本中有间画室,题名“百鸟堂”,源自他研究鸟禽并创作“百鸟图”。</p><p class="ql-block"> 当年他确定要画“百鸟图”时,格外的兴奋,充满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大大小小的鸟画了好多,有一天他把那些图集中挂起来观察,一下子傻了眼,发现与他的初衷相距甚远。画三两只鸟,可以姿态活现、栩栩如生,可是画几十只上百只,似乎就陷入了雷同。单独拿出任何一幅作品都讲得过去,可是放在一起就不行了,整体变化不大。</p><p class="ql-block"> 这时他才意识到,只有一个好创意和创作冲动远远不够,必须潜心研究。于是,历时三年,数易其稿,最终艰难地完成了这套“百鸟图。</p> <p class="ql-block"> 这个过程想必是充满挑战的,甚至是痛苦的,相信许多艺术家都曾遭遇过类似困窘。突破自我,跨越瓶颈,必呕心沥血、悬梁刺股,方能迎来嬗变,破茧化蝶,走向那个神秘诱人的自由王国。</p><p class="ql-block"> 《百鸟图》的创作给了本中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对他的思想精神乃至手段技法都是严苛的磨砺。这让我想到屈原《九歌·山鬼》中的两句诗:“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此种历练对于时值中青年画家的本中来说,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本中又先后师从张彦青、张鹤云、段谷风、孙敬会等几位著名艺术家研习,有幸遍访名师,言传身教之际,令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有了更深刻理解。此阶段他的技法、技巧、意境都有了明显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意”,书法要“意在笔先”;诗词要“赋比兴”;绘画则要“澄怀味象”……似乎都在追寻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意”。</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如此笃定追求这个意,实在是高明。“澄怀”是说审美主体纯净无功利之心的状态;“味象”则是对审美对象的体悟品味,四个字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国画对主体精神的重视;而绘画由形似的“象”升华为神似的“意”,就极大地强化了审美主体作用。这也是中国画之所以从面貌、气质、神韵与西画表现形式截然不同的根本所在。中国古人很聪明,既师造化,从自然万物中学习领悟,又跳出自然物象束缚,发挥人的主观意志,将思想感情、人生哲理及审美情趣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就是中国画的“写意精神”。</p><p class="ql-block"> 花鸟画甚至说中国画,画什么并不重要,就重在这个“意”。在立意上更多是关注人和情感,不是在照抄自然或描花绘鸟,而是既表现真和实,更传达美和善,还将人生境界与哲理熔铸其中,起到“夺造化移精神”之功。所以,写意画特别是大写意画,最能体现作者性情修养,也最能见出其对笔墨的理解与驾驭能力。</p><p class="ql-block"> 从本中的花鸟画一路走来的履痕看,其笔墨确在朝着质朴简捷概括的方向行进,写意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而意境意趣意象却更为丰沛耐读,尤其是画作洋溢的那份清新、灵动、纯真、温暖,分明就是生命的礼赞,这难道不出自他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切关怀体悟嘛!由此亦可窥见他温暖如春的人文情怀和上下求索的开阔思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他趋向成熟的标志呢?我老岳母陈凤玉教授曾说:“当你能把花当做人一样来画时,它就有了喜怒哀乐的情感,有了鲜活的生命,能不打动人嘛!”</p> <p class="ql-block"> 本中现为中国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老年教育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环保局基金会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济南军区书画协会副秘书长,他还创办“中山艺术培训学校”,也常年担任山东省老年大学书画教授,在教学二十多年中常常提醒老同志们学画不要走弯路,因为时间对他们很宝贵,并细致入微地将技法和自己的探索体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老学员,在学员和画友中是有口皆碑的。</p><p class="ql-block"> 文人雅士都好给自己取个号,带有较浓的艺术色彩和寓意。本中也自取号为“舜耕山人”,引我一点关注思虑。老济南都知道“舜耕历山”的故事。今日济南城中之山千佛山,古时称“历山”,也叫“舜山”、“舜耕山”。元代于钦《齐乘》记载:“历山,府南五里,一名舜耕山。”现今的历下区、历下亭、历山路、舜井街、舜耕路等等都名出此山。传说舜耕作之地,皆兴起礼让勤劳之风,舜到哪里,人们便追随聚之,因而“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济南城邑是否这么形成的我不敢说,但舜文化的影响断不可忽视。已故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曾对舜文化及济南来龙去脉研究卓有建树,他曾考证舜的遗迹传说,有力证明了济南历山及舜耕历山最早且传承有序。那么,做为生于斯长于斯,与这爿故土血脉相连的本中,为自己取“舜耕山人”为号,大可想见其自勉自励用意。</p><p class="ql-block"> 准备写本中前,通过微信向他索要资料,他发来少许,并附一句话“别把我抬高了,高处不胜寒啊!”一瞬间我似乎触摸到此兄内核。如今社会上“牛人”何其多,巴不得一夜走红暴富,扯多大谎脸色依然蜡黄蜡黄的,本中却时时收敛着自己。了解舜耕历山传说的人或许还会知道“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责牛”的故事吧?“鞭己不责牛”是怎样的境界啊!反刍琢磨本中其人,的确就像舜耕山下田畴里驾牛锄禾,埋头劳作的耕者,不为诱动,不惊世变,默然躬行。</p> <p class="ql-block"> 记得去年夏秋时节,我们在郊区南山写生,高恒斌大哥介绍带来了一位新面孔:中等个头,虎头虎脑模样,半长头发微微卷曲,在山风吹拂下飒飒飘扬;说话简短利落,一语中的,既有个性又谦逊和善,感觉就是个搞艺术的性情中人。一聊方知他就是吕本中,以前曾有耳闻。加之其亦好茶喜酒嗜烟,为人坦率诚恳,遂交往甚欢。</p><p class="ql-block"> 最初几次写生,他画的很快,却频繁换纸,费掉一张又一张,有时索性停下笔抽烟,面对绵延不绝的山岭愣神发呆……呵呵,我知道是老画家遇上了新问题!</p><p class="ql-block"> 他找刘岩等师兄弟讲解山水画写生问题,再一遍遍画,又一遍遍改,慢慢找到了状态,应该说是比较快的理解了山水画,毕竟花鸟画和山水画在画理上是亲兄弟,况且其还有多年的造型功底。</p><p class="ql-block"> 今年一月在卧虎山南麓写生后我见到本中一幅“山居图”,觉得挺有味道,就写了首七绝以赞。</p><p class="ql-block"> 《为本中兄山居图作》</p><p class="ql-block"> 嶙峋耸立盘桓起,</p><p class="ql-block"> 互动黑白显阴阳。</p><p class="ql-block"> 密不透风疏放马,</p><p class="ql-block"> 宾翁颌首细思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本中不仅好学,还很善学;是的,艺术这东西要的就是“心领神会”“举一反三”,一味刻苦未必奏效,会学比爱学更重要!方法是天才的拐杖,也是之所以能不断进取成就的法宝。我认为本中兄是个有这方面才分的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彦(秋树),中国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