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平 图文<div><br></div> “黔中首郡、乌江明珠”思南,有着4000年的文明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以教育为先,以田秋、李渭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占领着乌江及武陵山区的标高。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乌江流域的高度,思南挟深厚的文化底蕴,应该理所当然地为新时期的文化大发展作出跨越式贡献,作出历史担当。 <p class="ql-block"> 一、推进思南大文化跨越工程的指导思想:</p><p class="ql-block"> 在贵州,文化大县是思南的品牌,称文化强县还有差距。</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县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大文化跨越工程”概念,吹响了思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军号角。 </p><p class="ql-block"> 区别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其根本是文化的差异。那么,我们与别的地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我们的特色应该是拥有乌江,是我们在乌江上的影响力和特殊地位,所以,我们理直气壮地称为“乌江儿女”。</p><p class="ql-block"> 2015年我县举办的“首届乌江文化高峰论坛”,总结出了三个重要概念:一是乌江文化特指的是以思南为重点,以航运为特征的乌江中下游地区。二是乌江文化的核心在思南。三是明确喊出了“中国的乌江,世界的乌江”的口号。这一口号体现了贵州省级层面的呐喊,更体现了乌江已从国家层面纳入长江经济带的主动融入。</p><p class="ql-block"> 因此,思南文化抓特色,我们应该大打历史牌,大打乌江牌。</p><p class="ql-block"> 鉴于此,推进思南大文化跨越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历史为依托,以乌江为载体,打造乌江中下游文化旅游核心城市。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石林为重点的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山文化”;二是以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水文化”;三是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亮点的“人文化”。这三项文化又以“人文化”为核心,以“山”“水”为两翼,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最终形成“黔中首郡、乌江明珠”品牌。</p> <p class="ql-block"> 二、推进思南大文化跨越工程的观念转变</p><p class="ql-block"> 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因素往往是观念的陈旧与落后,经济发展如此,文化发展如此。推进思南文化跨越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落在实处,打破我们原有的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老观念,建立新的意识体系,尤为重要的有以下三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建立“互联网+”观念:在信息化时代,必须建立“互联网+”思维,立足思南跳出思南,立足乌江跳出乌江,培养“国际化”思维和视野。</p> <p class="ql-block"> (二)以“地域性”替代“民族性”:在文化元素方面弱化民族性,强调地域性。思南的文化是多元文化,没有明显的民族特征,我们不必受狭隘民族性的束缚,而应该突出我们的地域特征性:即乌江文化。突破这一点,思南将独秀于贵州,独秀于乌江。</p><p class="ql-block"> (三)建立“贵族气质”文化概念:在弱化“民族性”的基础上,强调“贵族气质”。贵族气质需要几代以上的沉淀,相较周边地区,思南多元文化的长期融合沉淀,形成了开放、包容、坚韧、优雅、奉献、担当的贵族气质文化。</p><p class="ql-block"> (四)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形象的宣传,品牌的塑造提法一经确定,不能轻易改变。</p> 三、推进思南大文化跨越工程的目标<br><br><div> 通过实施大文化跨越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地方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以上。</div> 四、推进大文化跨越工程的主要任务<br><br><div> (一)文化品牌建设。<br> 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几个含金量高的文化品牌,通过几年时间逐步推进形成。<br><br></div><div> 人文化方面<br> </div><div> 一是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恢复改造安化街、小桥沟两个历史街区,这是申报的必备条件;其次,充实完善“思唐古建筑群”国保单位,使之特点更鲜明,内涵更丰富,形式更名副其实;第三,恢复安化县衙;第四,挖掘、整理历史名人及历史事件。<br> 二是创新巩固教育品牌。教育是我县长期稳定、含金量较高的品牌。面对全国教育体制的困惑,思南教育工作者以敢为人先的胆略,迈出了课改的步伐并取得成效。今后几年,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课改成果,深入挖掘思南教育历史文化,建设田秋陈列馆、思南教育陈列馆,建立进士墙、博士墙;加强学校文学艺术教育工作,以教师艺术团为引领,广泛开展师生文艺展赛活动,全面提升师生艺术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创建市级以上校园文化示范校10所,形成以生为本、以文化人的“一校一文化”格局;加快“名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建设,运用“全国十大课改样本”、“全国126个艺术教育实验县”平台,建成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加强教育品牌宣传,办好《思南教育报》,提升"智慧山水、学在思南"教育品牌影响力,把思南建成中国西南地区课改文化示范基地。<br><br></div><div> 三是提升“花灯之乡”的影响力。“花灯之乡”品牌的树立,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要有精品意识,打造一台高水平、高质量、观赏性强的花灯歌舞戏,使之成为我县花灯代表性作品。普及,编制花灯教材进校园,设计花灯广场舞,通过几年的普及提高,让思南人人会哼花灯曲,人人会跳花灯舞。<br><br></div><div> 四是建造思南文武文化形象符号。大手笔在高速路思南东站田秋墓地一带山头塑田秋塑像、结合田秋墓的恢复配套规划建设西鹿公园;在西站槽土马鞍山上塑旷继勋像,并配套规划建设武威山旅游公园。<br><br></div><div> 五是“祭孔”常态化。思南的“祭孔”活动很体现思南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府文庙设施,培养一批相对固定的礼仪人员,将“祭孔”活动常态化,使之成为乌江流域的文化品牌。<br><br></div><div> 六是打造“诗词之乡”。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县诗词基础雄厚,申报“中华诗词之乡”将水到渠成。</div> (二)文化硬件建设<br><br><div> 文化设施是推进文化大跨越的基础性工程,加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文化大跨越的标志,又是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把思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挤进国家和省市文化项目规划盘子,编制和争取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开展文化招商引资,盘活项目资源、政企资源、社会资源,以“六城联创”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抓好“12345”工程,即“一园两院三中心四馆五基地”建设。<br><br></div><div> 一园:乌江文化产业园<br> </div><div> 规划建设思南文化产业园区,扶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向园区汇集,打造文化企业航母群和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文化产业园区规模带动效应,促进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力争三年内入园文化企业达30家以上。以思南历史文化为主线,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启动思南土司府城的规划建设工作。引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我县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健康、文化娱乐产业发展。<br><br></div><div> 两院:乌江文化研究院、花灯艺术研究院<br><br></div><div> 与贵州民族大学合作,与乌江流域相关地区协作,2016年建立乌江文化研究院,抢抓乌江在国家层面上纳入长江经济带机遇,抢占乌江文化研究制高点,并以此带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力争三至五年将思南建成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br> 建立花灯艺术研究院,首先要建立我们自身特点的花灯艺术理论,在此基础上挖掘整理创作区别于其它地区、具有思南元素鲜明个性的艺术表演形式,使之真正成为思南品牌,并以此开发系列旅游产品。<br><br></div><div> 三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乌江文化体验中心、水上乐园体验中心。<br><br></div><div>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城乡,在有条件的城镇解决民间文学艺术团体活动场所及经费。<br> 乌江文化体验中心:在乌江腾龙峡景区采取政企结合的方式,与思南润丰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建设。<br> 水上乐园体验中心:在白鹭湖以黑河峡为为重点建设水上乐园。<br><br></div><div> 四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br>文化馆提级改造要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完成,恢复完善文化馆在文化方面的全面职能,在场地资金保证的前提下,落实编制,引进高水平的文学艺术人才。<br><br></div><div> 博物馆包括乌江博物馆、方志馆、民俗陈列馆、中华百喜馆、展览馆、乡贤祠等。<br><br></div><div> 五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乌江影视基地、文学艺术创作实践基地、乌江风光风情摄影基地。<br><br></div><div> 完善旷继勋故居、思南烈士陵园、中共思南地下党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府文庙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结合“祭孔”打造思南“孔学堂”,使之成为乌江流域一张响亮的传统文化教育名片;采取政企结合的方式,建设乌江影视基地;建设文学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建设乌江风光风情摄影基地。</div> (三)文化软件建设。<br><br><div> 文化软件建设强调创精品、办活动、建机制。<br><br></div><div> 创精品<br> 设立政府“五个一工程奖”。即一个村、一台戏、一首歌、一张画、一本书,每年评选一次。<br> 一个村:具有鲜明特色的美丽乡村。<br> 一台戏:电视、电影、舞台戏。<br> 一首歌:歌唱思南或乌江的歌曲。<br> 一幅画:反映思南的美术或摄影作品。<br> 一本书:思南人著或写与思南相关的书籍。<br><br></div><div> 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br> 一是着力实施文学作品创作精品工程。每年邀请百名作家写思南。推动写与思南相关的文学作品在国内知名刊物上公开发表,出版知名作家写与思南相关的作品集;出台奖励政策鼓励进行精品创作,扶持一批本土作家,培育“乌江作家群”;支持办好《乌江文学》刊物,力争每年推出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作品。支持办好诗刊《乌江流韵》。<br> 二是着力实施艺术作品品牌塑造工程。每年组织百名艺术家秀思南。启动全国摄影赛,每年一个主题,连办三年。面向全国征集县歌,征集“思南LOGO形象标识”。选择性聘请有实力画家画思南,如“四关八景”等,形成思南形象品牌。重点打造一台融乌江船工号子、思南花灯、傩戏等独具思南文化特色的大型舞台剧目《黔中古风·乌江流韵》,定点定期进行演出。<br> 三是着力实施社科作品创作争先创优工程。每年组织百名社会科学理论专家访思南。以乌江文化研究院为主要平台,邀请理论专家到思南调研、举办讲座,高端策划思南文化理论研究课题,研究思南乌江文化历史与发展,研究思南经济文化发展规律,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评选活动,重奖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理论研究成果,推出一批理论造诣高、具有较强指导性的思南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论文章。<br> 四是着力实施影视作品高端创作工程。积极与中央、省大型影视企业集团对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邀请高端影视媒体专家进行顶层策划,影视企业拍摄、制作、市场运作,打造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影视品牌。做好大型花灯剧《盐道》的全国巡演、电影《春困》申报 “五个一”工程、 “大乌江”电视连续剧的拍摄配合、启动电视连续剧《盐号》的拍摄工作。<br> 五是强化文化传媒服务。结合“互联网+”、“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文化”、“宽带思南”、“智慧思南”建设步伐,建立数字文化公共服平台,加速思南手机报、明珠思南微信官方平台、思南广播电视台、思南县人民政府网站、微博思南建设步伐,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打造文化产业“网络推介、线下体验、跨境电商”服务大平台,实现共建共享。<br> 六是加快文化作品转化为文化产品。引进文化经纪人、鼓励社会及企业对文化产品进行开发,着力把我县的文化作品转化为文化产品,扶持建设一批传统文化古村落、一批文化产品开发企业;挖掘整理乌江船工号子、花灯、傩戏等地域文化,组织举办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将乌江文化元素融入本地特色产品,使之转化为旅游商品。着力在全省、乌江流域乃至全国推出较有影响的思南文化符号,使乌江酒、茶叶、皮蛋、酸鱼、刻纸、花甜粑、花烛、编织等成为具有广阔市场的旅游商品,力争有5件以上商品获国家驰名商标。<br><br></div><div> 办活动<br> 树形象、塑品牌需要载体的宣传,举办高水平的大型活动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式。 <br> 在思南设立大型“乌江之春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确定一个主题,将花灯艺术节、全国舞龙节、乌江龙舟赛、学术活动及书画联展等归入其中,连续举办数届。<br> 乡镇设立“乌江魂.山水情文化旅游节”,以曾经大区为片区轮流竞办,在逐渐积累思南内涵和影响力的同时,加速推进乡镇全面工作。<br> 每年度举办乌江文学笔会、创办乌江风情摄影和书画联展,邀请乌江流域相关县市参加,将其办成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活动。<br></div> 建机制<br><br><div> 为了思南的大文化得以跨越发展,必须做到三保障,即资金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br><br></div><div> 资金保障<br> 发展必须保证投入,资金从三个方面筹措:一是政府加大预算投入;二是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三是民间资源的整合。<br>通过实施三年发展计划,确保完成文化领域投资20亿元以上(其中,整合社会资金10亿元,整合部门相关资金5亿元,争取上级专项投入2亿元,财政投入3亿元)。<br><br></div><div> 人才保障<br> 推动思南文化大跨越,文化队伍是基础,文化人才是关键。制定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定向招录,每年引进高层次、高学历文化专业技术人才10人以上。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人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民间文化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形成专兼结合的文化工作队伍,着力包装保护10名文艺领军人物、10名文化骨干、10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br><br></div><div> 制度保障<br> 成立“思南县大文化跨越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br> 成立智囊团,注重文化创意设计。在充分尊重发挥本土人才的同时,加强与各类高端文化创意设计研发团队对接,积极与高校和文化研究机构合作,建立高等院校与地方联合文化创意设计机制。<br>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机制,完善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评选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作品转化为文化产品激励机制,建立优秀文化企业评选制度,促进文化产品化,文化产品商品化。建立文化工作考核激励机制,设立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一批由本土作者创作、有思南地域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学艺术精品和一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介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div><div><br></div><div> 2016.春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