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趟趟遇(唐堂宇)</p><p class="ql-block"> 郭晋平</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的当天晚上睡了个安稳觉,消除了一身的疲劳,感觉神清气爽。吃了早饭,坐在沙发上点了一支烟吸了两口,忽然间记起了高老师布置的作业:唐堂宇,唐堂宇……</p><p class="ql-block">我一边思考一边把《辞海》取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唐:①虚夸,不切实际。②朝代。</p><p class="ql-block">堂:①正房。②旧时官府中审理办案 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宇:①房檐,泛指房屋。②世界。③仪表;风度。</p><p class="ql-block">那么,从字面意思分析是,唐朝的时候那里有个官府办案的地方,并且是相当气派的建筑,但至今未发现遗留下来的一砖一瓦。所以,这种解释肯定是有些牵强。再说,我国的村名一般不会有那么深刻的寓意,大多是通俗易懂的。又点了一支烟,蓦然间脑洞大开,或许是这个样子的:</p><p class="ql-block"> 很久很久以前,村子里有马、贺、高三个家族,马姓和贺姓人口多不分伯仲,高姓人口最少不及两大家族的三分之一,但三家都以礼相待,其乐融融。然而,是个村子总得有个名字,没名字会带来诸多不便。当然,为此事老马老贺老高已经商量过好几次了。老马说叫贺家沟;老贺说就叫马家洼;老高说反正是肯定不能叫高家寨。就这样你推我让一直定夺不下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村子里的人去蔡家会赶集过会粜粮食,一下山的必经之路就是西岔的杏树沟,杏树沟住的几户人家由于地形有限,围墙或者是菜园子基本都修到路上了,路的一面又是几丈深的石崖。所以,经常赶着驴车过不是碰了张家的围墙,就是压了李家的园子。但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一般也没啥事。不过,就在那年秋天,西岔两个资深的二流子喝酒时想了个鬼点子。</p><p class="ql-block">二流子吕说:“你看咱这懒腰失苦种的地也收成不好,问题是咱还经常爱喝两樽,咱得想个办法了。”</p><p class="ql-block">二流子李说:“想啥办法了?你说。”</p><p class="ql-block">二流子吕抿了一口酒,说:“山那头那个村子的人经常过蔡家会粜粮食,咱们杏树沟是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二流子李迫不及待的说:“明白了,过来了和他们要,不给就操练他们。”</p><p class="ql-block">二流子吕瞪了一眼二流子李说:“你个没脑子货,那不成抢人了。你这脑子是用来帮助消化的吧!”</p><p class="ql-block">“哥、哥那你说,我听你的。”二流子李给二流子吕满上酒说。</p><p class="ql-block">“这个事情我想了好几天,也观察了好几次。马姓和贺姓的人口多,一般过来粜粮食时都相跟着两三个人,主要那两大家族的人也不好惹。唯独老高粜粮食时是一个人,又且高家人口少,万一有事也好招架;再说老高那个人实诚,好团弄。”二流子吕有条有理的说。</p><p class="ql-block">“哥,你快说怎么弄吧!”二流子李着急的说。</p><p class="ql-block">二流子吕喝了一樽,信心十足的说:“智取。”</p><p class="ql-block"> 话说蔡家会那天又赶集,吃过早饭半前晌,老高和他老婆翠花说要去蔡家会赶集,后晌他回来时捎的买上几斤豆腐,黑夜弄上一盆子胡萝卜山药豆腐疙瘩瘩臊子吃豆面。老高走后翠花也没闲着,在院子里收拾了一天,人忙了时间也过的快,眼看就要落阳婆了也不见老高回来。翠花等的有些心慌,扫了扫身上黄土便出去圪塄上打瞭,出来看见圪塄上已经坐了一圪塄人开始吃饭了。</p><p class="ql-block">“翠花吃饭了吗?”老马老婆改兰问。</p><p class="ql-block">“该是等老高的豆腐了,这一阵也没回来,该不是出了啥事吧!”翠花表情凝重的说。</p><p class="ql-block">老贺说;“不用担心,能有啥事了,肯定是遇上熟人了。”</p><p class="ql-block">正说着老马说:“那不是老高回来了。”</p><p class="ql-block">老高刚走到圪塄坡,翠花就问:“你买的豆腐了?”</p><p class="ql-block">老高笑着说:“不说罢,我刚到杏树沟就碰见了小李和小吕,非拉着我到小李家喝酒。我去了看见恓惶的就放一碟子咸菜,我说我刚买的几斤豆腐咱蘸的吃了吧。”</p><p class="ql-block">“唉!面糊,人家用你可伶了。你是看见谁也可伶,就是觉得自己不可怜。”翠花扎了一指头老高说。</p><p class="ql-block">老高有些委屈的说:“人家可两个好后生了,前几次我去蔡家会粜粮食,杏树沟本来就路窄有块大石头堵住驴车过不去,我一个人又搬不动,回回人家给我帮忙。蔡家会地少产不得多少粮食,我就给他俩一人挖了两铜勺黑豆,让他俩换豆腐吃。人和个人。”</p><p class="ql-block">翠花听完跺了一脚说:“唉!怪不得回回卖的钱不够了,我还以为咱的称不对。一村人谁也遇不上这种事,一趟一趟的就你能遇上。唯你不捉样,趟趟遇。”</p><p class="ql-block">听的一圪塄人哄的笑了,笑的老高莫名其妙。笑声刚落,老马在圪蹴的那块顽石上“嘣嘣”的磕了两下烟锅子,站起身来说:“咱村的名字有了,以后谁也不用紧让了,就翠花说的趟趟遇,就这么定了。”</p><p class="ql-block">老贺随声附和:“好,就叫趟趟遇。”</p><p class="ql-block">翠花羞的低下头说:“这合适的?”</p><p class="ql-block">老马大声说:“绝对合适的,好名字,趟趟遇。”</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年,一代一代,趟趟遇就这么流传了下来。后来不知啥时候政府的人登记填表时,觉得这三个字笔画太多,写起来麻烦,而且怎么写也写不好看,纯粹影响他们的书法水平了。于是乎,慢慢的就演变成了“唐堂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