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渭河,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孙子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护渭河,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耀德)</div><br><h3><b>一、渭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花样年华</b>” </h3> 从地理的角度看,渭河无疑是黄河的支流,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渭河是主流,是正源,她从西向东,直至大海,在中国的中部形成一条轴线,乃中华文明史“文化之轴”,华夏文明史册正是围绕这一轴线在翻阅辐射、世代延绵。如果说黄河是摇篮,那么摇篮中的宝贝是渭河。因而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从某种意义上说,渭河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时代的黄金之页。<br> 从远古的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传说,到有据可考的史前文明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从后稷教人稼穑,到中国农耕文明形成;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都是我们渭河流域文化文明源远流长的史迹见证。而“武山人头骨化石”说明早在3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了。<br> 在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早期,渭河的文化地位和黄河并列,甚至在某些方面要超过黄河,从传说中的尧、舜、大禹、华胥氏、伏羲氏、黄帝,到战国时期的秦国,无不在渭河流域留下印记。这条河流,流经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她以博大宽广的胸怀,深沉而犷悍的性格,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民族文化。涤荡着整整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条英雄的河,母亲的河,伟大的河。而武山人把渭河叫“禹河”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br> “渭水西来直,秦岭南去深。”(唐张籍的诗《登咸阳北寺楼》)。 <br>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诗仙李白的诗句)<br> 这些美丽的诗句无一不在歌颂她的伟大、美丽、可亲、可爱和可敬?<br> 尽管现在的渭河已经瘦弱得不成样子了,但是这条很有名气的河流曾经的澎湃与雄伟,仍以它浩大的气势刻写在历史的深处。因为它确实应该说是一条母亲河,一条不平凡的河,一条大有来历的河。自大禹王神斧开渭水之后,这条不平凡的河流就走进了养育十二个王朝的历史,走进了姜子牙磻溪垂钓的民间,走进了伯夷叔齐首阳山拒敌的神话与传奇,走进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神勇,也走进了帝王将相的神秘与政治斗争的诡异。<br> 置身渭河,你就会发现这里蕴藏着一部无言的史书。渭水的辉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缩影,粗犷的山山水水以它无法抵御的雄浑,在律动着历史的音符。独守千年沉淀的凝重,蕴藏在历史尘埃中的,便是渭河奔腾不息的豪气,是民族的魄与魂。<br> 据地质学家研究,渭河本是黄河主干道,现在成了黄河的支流。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时代,黄河是一条真正的滚滚东流的大河。那时,黄河从兰州向东,沿现在的渭河一直向东注入黄海。当时,渭河才是黄河货真价实的古河道。我们现在看到的渭河宽阔的河床和巨大的冲积平原,足可证明这是古黄河的“功劳”。<br> 渭河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12个市的84个县 (区) 。流域面积13.4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0多万人。<br> 我们的祖先就是在渭河的上游,也参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水帘洞、木梯寺、狼叫屲遗址等多处石窟群和400多处文物点堪称文物大县为证。这其实都是渭河的功劳。<br><b> 二、渭河,养育了武山人的母亲河</b><br> 或许是某种巧合,或许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隐含其中,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总与几条著名的河流相伴而行:埃及与尼罗河,巴比伦与幼发拉底河,印度与恒河,中国与黄河,……。<br>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华夏”,发源于渭源县境内以鸟鼠同穴为奇观的渭河,在我心目之中,是一条不朽的大河。因为是这里最先闪亮了文明的曙光,它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最早孕育文明的地方,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恒河这几条著名的河流一样,都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摇篮。而渭河在千里之外造就了一个声名显赫的渭河平原,在这个大平原上,同样是渭河养育了一个同巴比伦一样古老,一样辉煌的文明。这是我们的骄傲,这更是所有渭河儿女的自豪。<br> 居于渭河上游的武山,古代文化类型齐全,遗存丰富,有着中华古代灿烂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殊荣。虽因历史条件所限和不断发生的天灾人祸,使许多至宝的文明具证荡然无存。但就目前已发现的分散在渭水南北多达36处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及所存遗物、建筑等足佐先民创业的艰辛与辉煌。<br> 《辞源》对渭河的解释是:“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省中部。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陕西省渭河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长818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流域内农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是陕西省的粮棉基地。沿岸有宝鸡、咸阳、渭南等城市。”<font color="#39b54a">我实在不解为什么不说渭河是“跨陕、甘两省”,既然是“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为何只说“在陕西省中部”?天水怎么就不算是渭河沿岸的城市?</font><br> 不知在哪儿可以打官司,否则我想我们还真应该讨个说法。<br> 写《水经注》的郦道元先生,访遍天下的山山水水,最知道水与山的禀性,对于风水山脉也当最有发言权。他橐踏橐踏骑着小毛驴,不辞劳苦的来到渭水源头,将渭河正源定在鸟鼠山,自有他的科学道理和历史缘由。因为渭河源北部黄土高原广袤的山河曾经植被茂盛,水源丰沛,绿草丰蕤,渭河水确象温庭筠《渭上题三首》中描写的一样“目极云宵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br> 事实上,渭河她在甘肃境内主干流长就达360公里,是总长的近一半,流域内有渭源、陇西、漳县、武山、甘谷、北道、秦城、秦安、清水、张川、通渭、静宁、庄浪等13个县(区),面积2.56万平方公里,耕地约1300万亩,养育了500多万人口。<br> 不错,渭河上游在甘肃流域内流经黄土高原,山地多,川地少,地面坡度大,开垦指数高,且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使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水土流失严重,占全流域的85%以上。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致使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土地瘠薄,同时还因洪水泥沙冲蚀作用,河道下切,形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河床摇摆游荡。有时河道断流,汛期洪水泛滥(在武山流量高达5000~7000立方米/秒),夏秋雨季汛期水质含沙量巨增,年平均输沙量880公斤/秒,年输沙量2780万吨,年侵蚀模数3650吨/平方公里,含沙量40公斤/立方米,属洪水型河流。时常吞噬两岸肥沃农田,威胁两岸城镇、乡村、厂矿等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br>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对她的崇敬。反而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font color="#39b54a">渭河到了武山境内才由季节性河流变成了真正的河——有了长流不断的水源。</font><br> 渭河干流在武山境内全长48.2公里。从陇西土店子村于桦林乡鸦儿峡进入县境,自西向东,因形就势,千回百转,蜿蜒出邱家峡后,谷地渐次开阔,两岸阡陌纵横,村舍毗连,土地肥沃,山川壮丽。沿途依次接纳榜沙河、龙川河、漳河、山丹河、马河、响河、大南河、聂河及300多条山涧小溪。众多山涧溪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网。<br> 她径流丰沛,季节性变化大,年均地表径流总量9亿多立方米,其中本县自产径流2.1762亿立方米,过境7.1969亿立方米,河岸最宽660米,最窄仅71米,全程坡度比降3%,年久冲积形成渭河川道和新兴川、武城川、大南沟、南峪沟、马河沟、鲁班沟、响河沟等支流,全长198公里,河谷面积31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5.39%。境内流域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流经桦林、鸳鸯、山丹、城关、洛门5乡(镇)41个村,于洛门镇金川村流入甘谷县境。<br> 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为县内开发较早的粮果园艺产区。有句俗话:“武山大米兰州瓜”,指的就是南河米,曾是专为皇帝用的贡米,史料记载南河米质纯、色洁、味美。<br>曾是“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渭河,是何等的美丽诱人,是多美的风景。如今因各种原因,全无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甚至连“蛙声一片”也难闻。但起于南河的塑料大棚沿渭河及其支流西移南进,几乎占据了全部河谷川地,“武山大米”被“武山韭菜”替代。河谷川区以不到15%的土地,养育着全县36%的人口和创造了43%的农业总产值。这都得益于渭河的滋养。渭河的时代气息是浓烈了,但却少有了“晚来清渭上,凝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意境。<br>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渭水如画的历史;如今干裂断水枯沙,这是渭水令人心痛的现实;曾经一条条渡船在渭河上穿行,如今,30岁以下的人没人相信就我们的渭河上还有过渡船;曾经水深至胸,如今常常见禹河湾人过落石……渭河终于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身姿走进了世人的眼光,走进了历史的记忆。<br> 据资料,武山400年前就有水渠27条,总长50多公里,以后不断增修至1949年全县渠达53条,灌地4万亩。建国以来,县委、县政府非常关心和重视渭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先后在渭河两岸及其支流进行小流域治理371.47平方公里,改建、新建大型灌渠十多条数百公里。上世纪50年代全县人民大修水利,6年修渠25条,扩大灌溉面积2.36万亩,使河谷川地全部变成水浇田。1955年后,县内水利开始向山区发展。1957年引聂河水上山,修成36公里长,流经3个乡,灌地8500亩的东梁渠,开创了国内引水上山的新纪元。人民日报发表《东梁渠的启示》社论,1958年12月北京召开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东梁渠被树为全国引水上山的榜样。60年代后期,在东梁渠精神鼓舞下,县内水利再向新的领域拓展:1968年至1981年,投资251万元建成提灌168处; 1979年开始,南河灌区机井、部分提灌配套电动设备,实行电灌……<br> 随着时代的步伐,渭河也和武山人民一起阅历史苍桑,一步步走向辉煌。如今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0万多亩。由于渭水的滋养,使武山成为水资源富裕县,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之乡。<br> 渭河,以她那激流勇进、奔腾不息的气势,永远激励着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武山人。<br> 然而,我们只注重了用水,而忽视了敬水、爱水、养水。<br>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渭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母亲河的肌体正遭受着严重侵蚀。我们感受到了厚重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球的水荒毫无疑问已经涉及到了我们渭水流域。要不是水窑,南北两山不知有多少人会流到渭河两岸来栖息?<br> 如何让渭河水恢复昔日的容颜,应该是一件最急迫的事情。<br><b> <br></b><div><br></div> <b>三、以文化为立足点,探索水理论,认识水贡献,发扬水精神,树立水形象,唤醒全社会的水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b><br>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河流是养育人类和地球万物的纽带,孕育了人类文明和文化。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治水过程中的水文化建设,实践人水和谐相处的治河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的呼唤。<br> 渭河是渭河儿女眼中的圣水。渭河的文化就是水的文化,渭河的精神就是水的精神。渭河源头有梦一样令人振奋的蓝天和丰富的文化宝藏,不说黄帝伏羲,不说炎帝女娲,不说始皇纵马,不说唐王射猎,单单就民间的子牙封神,夷齐避祸,诸葛布阵,老子骑着青牛悠悠哉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你就读不完写不完。渭河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图腾,有自己独具魅力的千年大历史。汤汤渭河,文化千年,如若出门真正地走入民间,渭河真的就太大了,任你才华横溢,豪气纵横也难以书写其博大精深之一隅。<br> 渭河是甘、陕两省人民的母亲河,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现代的母亲河却遍体鳞伤,保护母亲河,挖掘渭河历史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传承、保护和创新渭河水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是新时期渭河水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警醒和回归,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r> 偶然得到消息,2007年10月25日至27日,来自全国多家学术团体、高校的专家学者、沿渭政府机构、水利部门的近200余名代表齐聚古都西安,召开了第一届渭河论坛。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治水的目标和行动、政策和策略,深入探讨水的文化功能,并就如何加强治水过程中的水文化建设,实践人水和谐相处的治河理念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讨论并达成共识,共同发表《保护母亲河行动纲领——第一届渭河论坛宣言》,提出了“以文化为立足点,探索水理论,认识水贡献,发扬水精神,树立水形象,唤醒全社会的水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br> 这使我既感动,又感慨。感动的是人们对渭河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感慨的是渭河怎么就只是陕西人的渭河?富了陕西就有人关注——《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国家安排投资,建设包括防洪减淤、灌区节水改造、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项目。并要注重水文化景观建设,充分发挥水、河流、水利工程的文化功能,把水文化景观建设与建筑、交通、环保、绿化等有机结合,使水文化景观成为展示现代文明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但遗憾的是只说了陕西,好象全没有甘肃什么事。这种对渭河上游的漠视,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没有上游的涓涓细流,哪有下游的滔滔江河?我不知这是为什么。难道说渭河只有下游,没有上游?还是我们居于上游的人就对渭河没有感情?但愿是我孤陋寡闻,偏听偏信。<br> 的确硬道理是发展!只能怨我们发展太慢。<div><br><b> 四、保护母亲河,我们的责任</b><br> 河流是养育人类和地球万物的纽带,孕育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是新时期渭河水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警醒和回归,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爱渭河,就是关爱我们自己,关注渭河健康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br> 渭河在武山有点不显山不露水,娓娓而来,缓缓地浸润了两岸的千里沃野,有一点点深沉,有一点点厚重,这就够了。它的内敛之中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与精神,优优雅雅地,不经意间就稍带着养育了华夏文明最为辉煌的几个重要时期,渭水的品质可以用孕育着忠诚来形容,它所滋生出的文化,就更是华夏文化的根。这是一条令人着迷的河,看到始皇帝势浩大的车马大阵营,看到城池兴废,边关烽道、万城古长城,遍地古堡雕楼,唐诗宋词汉文章,了不得啊,有那一条河流能和它相提并论呢?<br> 自大禹王神斧开渭水之后,渭河就再也没有忧郁过,偶尔叛逆的小性子,也无碍大雅。渭河所有的秘密都能在渭河平原上找得到。不论写进历史的和没写进历史的,都将会成为卓越与永恒。<br> 国务院于2006年底批准了《渭河流域综合整治治理规划》,安排了相应的治理资金,这是治理渭河的历史性机遇。“中央五年投229亿治理渭河,是陕西历史最大拨款”陕西如是说,上世纪90年代我也曾听说我们也搞过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规划,但要不是退耕还林,武山的“禹河”也许会成为古河道。<br> 不管怎么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渭河应有的尊严与权利,保持渭河自身的完整性、多样性和清洁性,像珍惜自身生命一样珍惜渭河生命。保护母亲河,挖掘渭河历史文化渊源和文化内涵,传承、保护和创新渭河水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我们有责任唤醒公众“了解渭河、关注渭河、宣传渭河、爱护渭河”的意识和自觉行动。<br> 为了让渭河重归“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美丽和宁静,让她依旧游弋和冲撞在黄土高原与巍巍秦岭之间,还人们一个健康美丽的渭河, 我们居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有责任、有义务积极争取,把武山做为渭河水源地重点建设项目区,通过绿色生态渭河这一主线,将武山渭河流域生态建设,做为渭河保护的第一工程,进行渭河上游水利规划和生态渭河建设规划的制订、完善和申报立项,组织力量将“武山打造成绿色健康的渭河水源生态重点区”。这将是一个改变武山乃至整个渭河上游的思路和创举,也将彻底改善数年来武山的脆弱生态,为渭河流域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br> 为我们,为子孙,也为下游,为我们渭水不朽的灵魂和精神,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携手共进,积极行动,为维护渭河健康生命,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的血脉而奋斗。<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07.12(本文是作者当年在县政协会上的委员发言稿)</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