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龄前的记忆

刘卫东

<p class="ql-block">天津市是1948年11月29日在平津战役中解放的,解放后,天津的市民生活非常安定幸福。我于1950年5月10号在天津出生,我家住在河北区月纬路电话局胡同的一个大杂院中。我出生后爷爷找人给我算命,按照生辰八字,先生说我命里缺水,于是爷爷就给我起了个小名,叫"大水″。</p><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里住着八户人家,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就象高英培的相声《钓鱼》里边说的那个场景,大家都是滿嘴的天津话,一张口都跟说相声似的,特别的哏,在这里每天都能听"相声大会",院子里每天都充满着欢快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是个胖小子,脸蛋和屁股蛋上都有胖嘟嘟的肉,人见人爱。我在三、四岁时最招人喜欢。记得有一年夏天,院里的一个老爷爷,摇着扇子叫住我:“大水,过来,爷爷给你踢个灯挂。”说完他一手扶着门框,一手脱了鞋,用没穿袜子的脚面,在我穿开裆裤的厚屁股上"啪啪啪″地踢了三下,美其名曰:"踢灯挂″,院里的人看了都哈哈大笑,只有我傻乎乎的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至今我也不知道"踢灯挂″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院里年轻的阿姨们,在上班前都特地先到我家来,揪揪我的小脸蛋、亲亲我的脸,然后才开心地去上班;下班后都先不回家,径直地跑到我家里逗着我玩,嘻嘻哈哈地把一天的疲劳都忘掉了后,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老爷爷们由于喜欢我,所以经常的"欺负″我,比如有一次,我拿着一个烧饼在院子里吃,隔壁的老爷爷笑着走过来,对我说:“胖小子,爷爷给你咬个月牙吧,特别好看。”四岁的我还不懂事,不知道什么是"月牙",就扬起小手,把烧饼举到他的嘴边,老爷爷大嘴一张,把我的烧饼咬了一大囗,然后指着缺口说:“你看,这就是月牙!”我看着缺了一大块的烧饼,心疼得不得了,但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p> <p class="ql-block">天津过年可热闹了,春节期间人人都穿着新衣服,家家都提前蒸馒头、炸油饼、熬糖稀、做糖块等等,备齐年货。节日期间早上放鞭炮,晚上孩子们打着灯笼,排着队在院子里一边转着圈走,一边齐声唱着:“有打灯笼的快出来呀,没打灯笼的报小孩呀!”欢快的节日气氛充满了大院。</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天津的海鲜非常便宜,尤其是螃蟹,既有海河的河蟹、又有海里的海蟹,各种螃蟹都是几分钱一斤,各家都经常蒸一大锅大螃蟹吃。我那时非常爱看蒸螃蟹,螃蟹刚放进锅里的笼屉时,还到处乱爬、挣扎着想逃跑,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等盖上锅盖、烧开了水后,过一会儿锅里就没声音了,十几分钟后,掀开锅盖,只见螃蟹都变成了一片红色,文人称之为:"锅中熟蟹披大红。″</p> <p class="ql-block">我长到了五、六岁,就不只在院子里玩了,我开始走出大院、迈向社会了。</p><p class="ql-block">我姥姥是个戏迷,那时候没有电视,看戏只能去剧院。我姥姥经常抱着我去戏园子听戏。</p> <p class="ql-block">天津是"曲艺之乡″、"戏曲界的重要码头″。天津河北区建国道上有个百年剧场,历史上叫"东天仙″,后来叫"天宝戏院″,解放后叫"民主剧场″,那里每天都有不同的演出。</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上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谭鑫培、梅兰芳、银达子、李少春。</p><p class="ql-block">下排从左至右分别为:韩俊卿、侯宝林、新凤霞、鲜灵霞。</p><p class="ql-block">这些名角都经常在这里演出,场场暴满,但那时的票价都不高,平民老百姓都看得起。</p> <p class="ql-block">我姥姥就经常带着我到民主剧场去听戏、看曲艺,无论是河北梆子、评剧、京剧、相声曲艺,我们都爱看。我从小就养成了热受戏曲和曲艺节目的习惯,最主要的是我从戏剧中,学到了正义、懂得了善恶,知道了应当如何做人。</p> <p class="ql-block">除了听戏、看曲艺以外,我最爱去的是天津最热闹的地方~位于南开区的"娘娘宫"。</p><p class="ql-block">"九河下梢″的天津卫是个沿海城市,古时候是重要的漕运码头,历代都会奉祀"海神天后″,以求保佑平安。公元1326年(元泰定3年),元朝皇帝下旨敕建"天后宫",又称"天妃宫″,老百姓俗称"娘娘庙″或"娘娘宫″。经过历代修建,这里成了天津市区最大、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娘娘宫,成了天津市最热闹的地方,那里经常举办大型的民间庙会活动,有高跷、秧歌、龙灯、旱船、狮子舞等各种表演,平时也有大量的民间艺人在那里表演相声和曲艺节目,马三立等很多老艺术家都在那里表演过,那里是百戏之集,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1957年,在我七岁的时候,国家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人员,去支援北京建设,我的父亲也被选中,我的全家都迁到了北京,从此我就离开了天津,告别了学龄前的生活。</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北京新火车站还没有建成,我们是在前门火车站下的火车。然后乘马拉的车,经过东直门,到达了酒仙桥电子工业宿舍区,那时候到酒仙桥还没有开通公交车呢。</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在北京安顿好以后,我就上小学了,从此开始了我的学生时代。</p> <p class="ql-block">如今虽然我已是"两鬓斑白不再青″、年逾古稀了,但是我永难忘记那学龄前时代,那几年是我最幸福的日子、是我人生的起点,我要永远记住那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