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弹情缘

海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编辑 制作:海 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音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span></p> <p class="ql-block">本篇通过35张尘封已久的照片,回顾了我在中国人民海军导弹试验基地和海军岸导11团服兵役时的往事,历历在目,百感交集,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十年的军旅生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最令我怀念的是那座魂牵梦绕的军营;朝夕相处的首长和战友;依山傍海的导弹試验场;令敌舰生畏的岸基导弹;还有那激情燃烧的岁岁年年——</p><p class="ql-block"> 1959年12月,我正在家乡的一所重点中学就读。听闻海军试验基地前来征兵,我喜出望外,毫不犹豫的报了名。经过政审和严格挑选,我成了海军試验基地新兵团的一名新兵。不仅实现了我的光荣与梦想,也实现了我的美好心愿。</p><p class="ql-block"> 1960年3月,海军试验基地决定,要在新兵团选送15名新兵到上海学习。幸运的我,在百里挑一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海军东海舰队(上海)1753部队雷达兵科的一名学员。雷达被称为“无线电定位”,还被誉为“千里眼”。神秘的雷达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学起来饶有兴趣。期间,我学完了《电工学》、《无线电技术》、《脉冲技术》、《雷达原理》、《目标识别》、《绘算》等基础理论课。专业课是国产“402”对海警戒雷达。在学专业课时,我不惧高温酷暑,紧密围绕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排除故障、维护保养等方面很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凭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表现,被评为"五好学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交了一张亮眼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1960年10月,我学成归来,被分配在海军试验基地科研一部第一导弹试验中队工作。在这里有幸遇到了我的恩师和引路人、中队长于波。于队长是山东省文登市米山镇长山村人。1953年曾到苏联里加红旗海岸炮兵学院学习。归国后曾任海军试验基地导弹试验大队大队长;海军榆林基地副参谋长;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任海军试验基地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于队长为人耿直、豪爽、忠厚、义气,是典型的山东人性格。在短暂的三年里,我一直在他手下工作。那个年代,恰逢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突然从基地撤走全部专家,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再加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饥寒交迫,贫穷和落后不仅威胁着亿万百姓,也严重影响部队生活和战斗力。面对困境,他挺身而出,带领我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同甘共苦。一边抓紧实际操作训练,一边开荒种菜、养猪、养牛、养羊,靠多措并举度过了难关。</p><p class="ql-block"> 于队长对我关怀备至、信任、器重。1960年底,我刚刚从上海学成归来,他就让我担任苏式岸基导弹控制雷达的01号操纵员;1961年冬训,他让我替代苏联专家,担任导弹控制雷达兼职教员;1964年5月,我被国防部授于海军少尉军衔,同时被海军试验基地跨专业任命为导弹跟踪雷达操纵长。我被委以重任,顿感压力倍增,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于队长是我的引路人,感激的话,说不尽,道不完。于队长是我的恩师,是我永生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1963年7月,我和分队长王明德中尉奉于队长之命,去大连老虎滩海岸炮兵168连指挥所安装两部教学雷达。我们不惧山高路险,步履维艰,人拉肩扛,在图纸不完整的情况下,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圆满完成了安装、调试任务,为的是培训雷达兵,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1963年9月30日深夜,我突然接到海军旅順基地司令部作战值班室电话,命我开启雷达,搜索跟踪侵入我国领海的一艘美国驱逐舰。我开机后迅速索定目标,配合海军航空兵部队和舰艇部队,对美国驱逐舰进行跟踪、警告、驱离。那艘美国驱逐舰见势不妙,只好仓皇逃窜。</p><p class="ql-block"> 1964年1月,荣誉总是在经过刻苦努力之后加身。在海军试验基地组织的技术比武中,我以精湛的技术,过关闯将,一举夺取"技术能手"称号。那是个热火朝天的大练兵年代,全军上下,积极响应罗瑞卿总参谋长号召,大力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你追我赶,涌现了一批批“神枪手”、“神炮手”和“技术能手”。通过大比武,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军人,必须练好本领,枕戈待旦,不辱使命,时刻守护祖国的碧海蓝天。</p><p class="ql-block"> 1964年6月,我作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海军试验基地著名的雷达专家黄新忠老师的唯一助手,利用从中国科学院借来的精密测试仪器,首次对苏式引进型导弹跟踪雷达进行全面检查、测试,获取了宝贵的技术参数,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1964年7月21日,一声轰鸣,惊天动地。我们海军试验基地在副司令员杨国宇少将指挥下,完成了著名的中国海军“502”任务。这是苏联专家撤走后,由我们一部一队独立完成的导弹試验任务。受到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等军地首长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海军“502”任务是中国海军的开篇之作,已经载入海军发展史册。 对这次试验,中央军委和国防部非常重视,委派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携夫人郝治平上校莅临指导。随同中有中共东北局书记宋任穷、国防部副部长王樹声大将、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渠上将、海军政委苏振华上将、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上将、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中将、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导弹之父、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百余名党政军领导来到海军试验基地试验场,观看了导弹发射全过程。事后,还与我们合影留念。罗瑞卿总参谋长在即兴讲话时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两主席向你们问好!你们的操作是熟练的,发射是成功的”。听了罗总长的讲话,我倍受鼓舞,彻夜难眠。</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海军試验基地副司令员杨国宇少将,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乘坐高速快艇劈波斩浪冲向辽东湾红石嘴海滩,收集海军“502”任务时发射的导弹残骸。归途中,遭遇风高浪急,险象环生的恶劣海况。危急中,我奉命开启雷达为将军导航,化险为夷,确保副司令员成功上岸。</p><p class="ql-block"> 1965年,由海军试验基地科研一部第一导弹试验中队和二中队整编成的海军岸基导弹11团诞生,隶属于中国海军建制。同年 ,我们岸基导弹11团开赴山东半岛某地,开始担负战斗值班任务。从此,中国海军有了第一支高科技武器装备部队,祖国的万里海疆更加安全。</p><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天有不测风云。我开始感到食欲减退,经常失眠,经海军407医院检查确诊为神经衰弱。部队首长得知后,立即安排我先后到辽宁兴城海军疗养院和青岛海军疗养院疗养。从此,我每年一边疗养一边担任导弹跟踪雷达教学工作。尽管如此,病情仍然没有好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69年5月,部队批准我转业到地方工作。人间有情,部队有爱。欢送会上,首长为我们一起转业的战友披红戴花,我们和首长相拥而泣。晚餐会上,离别的酒一杯杯,让我一醉不起。次日,我和妻子在王助理陪送下,踏上了离别的列车,行稳致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车轮滚滚,思绪万千。军旅生涯,难说再见!往事知多少?最难忘的是我的导弹情缘!</span></p> <p class="ql-block"><i>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致</i>敬!</p> <p class="ql-block"><i>向中国海军仪仗队致敬!</i></p> <p class="ql-block"><i>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旗。</i></p> <p class="ql-block"><i>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徽。</i></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13日,我在海军试验基地新兵团进行入伍教育时,着装水兵服拍的第一张军旅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1日,我在上海海军1753部队学习时身穿55式士兵服,在南京路《中国照相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这张照片,看到它会感到:年轻好,当兵好,能在海军试验基地第一导弹试验中队和海军岸基导弹11团当兵真好!</p> <p class="ql-block">1960年10月30日,我在上海海军1753部队学习时,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评为“五好学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图为“五好学员”、“三等功”奖状。</p> <p class="ql-block">1960年10月30日,我在上海海军一七五七部队学习雷达专业时,由于学习成绩和表现优异荣立"三等功"一次。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等功军功章。</p> <p class="ql-block">1962年,我在海军试验基地科研一部第一导弹试验中队与战友王怀孝、常如寿、苏国栋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2年,我在海军试验基地科研一部导弹试验第一中队,为欢送即将到海军高级专科学校(现海军航空大学)学习的战友吴万迪、徐孝元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2年10月,中国海军试验基地科研一部第一导弹试验中队立功获奖官兵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3年,我在海军试验基地科研一部导弹试验第一中队与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3年,我在海军試验基地与战友张孜、李全荣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3年,我在海军导弹试验基地科研一部导弹试验第一中队与战友郭经湘(后)、姚毓海(右)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3年11月,我在大连海军168岸炮连安装雷达时,与乐亭一中同学张文强(右)在天津街不期而遇,并在照相馆合影留念。中午在大连造船厂,与海军204驱逐舰宫兵共进午餐。</p> <p class="ql-block">1964年2月5日,我在大连火车站与战友张贺雨(左)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我在海军試验基地与湖南籍战友郭经湘(右)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0年至1964年,我身着55式海军服留影。(拼贴片)</p> <p class="ql-block">1964年5月,时年23岁的我,被国防部授于海军少尉军衔,被海军試验基地任命为科研一部导弹试验第一中队,引进型苏式岸基导弹跟踪雷达操纵长。肩负重任,砥砺向前。</p> <p class="ql-block">图为1964年7月21日,我们试验基地科研一部第一导弹试验中队在基地副司令员杨国宇少将指挥下,执行了一次代号为中国海军"502"任务。我时任导弹跟踪雷达操纵长,圆满完成了对导弹全过程跟踪,经受了一次“实战”考验。</p> <p class="ql-block">1965年6月1日,我在山东烟台身着55式海军服与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5年6月1日,我与山东籍战友在烟台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5年,全军取消军衔制,改职务级为国家行政级,共划分为1至24级,我被定为行政21级,每月工资人民币70元。图为我身着海军65式军装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7年8月,我在辽宁兴城海军疗养院疗养时与战友李全荣(左)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8年6月,我在烟台芝罘岛与战友彭海清(前)、于平泉(后右)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10日,我与妻子在山东烟台海军航空大学(原海军航空学院)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如今,中国海军岸基导弹,特别是国产射程超数百公里的鹰击系列反舰导弹,是航母的天敌。早已成建制装备部队,是我军对敌不可或缺的威慑力量。它壮军威、壮国威,时刻保卫祖国的万里海疆。</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军岸基导弹部队转场。</p> <p class="ql-block">国产海鹰一号岸基导弹发射瞬间。</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向伟大的祖国致敬!</i></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来自美篇的精彩评论:</i></p> <p class="ql-block">上图:冬月有雨写给海鹰的精彩评论</p> <p class="ql-block">上图:海鹰写给冬月有雨的回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