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博物馆 开馆两周年

年年有余

<h1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ed2308">集邮博物馆 开馆两周年<br><font color="#39b54a">《祝贺“集邮博物馆”网站创办二周年》纪念明信片</font><br><font color="#167efb">附:邮票发明者的一个“以讹传讹”故事</font></font><font color="#167efb"></font></strong></h1> <p class="ql-block"><b>2022年2月16日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英国皇家邮学会理事、会士张华东先生创办“集邮博物馆”网站二周年纪念日,亚洲邮学会、沙鱼涌邮史俱乐部、江夏集邮研究会联合举办线上联谊活动以示庆祝。同日,发行四套全部由本人设计的纪念明信片,并在当天分别从广东佛山、汕头、北京三地齐发,寄赠给海外和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的集邮组织、邮学会和集邮师友,留以纪念,共襄盛举。</b></p> <strong>旅居在英国伦敦张华东先生(河北省唐山人),因工作关系经常往返于国内和世界各地。他对集邮怀有浓厚的感情,不但孜孜以求,且乐此不疲;他对集邮的理念见解独到,魄力和胆识更是超前;他研究的众多邮史课题和收藏的邮品当中,黑便士邮票及其相关邮政史是他情有独钟的课题之一。</strong> <h1><b>第一套纪念明信片,编号YLTP6(1-1),明信片规格:165mm×115mm,双面四色(下同)。仅在广东佛山寄发,并加盖有纪念章(也是本人设计的)。</b></h1> <h1><strong>第二套纪念明信片,编号YLTP6(1-1)A,仅在广东汕头寄发。</strong></h1> <h1><strong>第三套纪念明信片,编号YLTP6(1-1)B,仅在广东汕头寄发。</strong></h1> <h1><strong>第四套纪念明信片,编号YLTP6(1-1)C,在广东汕头和北京寄发。</strong></h1> <strong>四套明信片的版别区分标识如下:</strong> <h1><strong>另外,还有一套未使用设计稿。明信片规格:148mm×100mm。</strong></h1> <div align="center"><strong>给“集邮博物馆”<br>题字人、创办人和顾问团队<br>邮寄明信片</strong></div> <strong>我国邮学泰斗、中国邮票博物馆前馆长、全国集邮联会士、九十三岁高龄的孙少颖老先生。</strong> <span style='font-family: DengXian; font-size: 10pt; mso-bidi-font-size: 11.0pt; 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DengXian; mso-hansi-theme-font: 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 minor-bidi;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000000"></font></font></span><br> <strong>创办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英国皇家邮学会理事和会士张华东先生。</strong> <strong>国际集邮联(FIP)副主席、亚洲集邮联主席、“卓越集邮家名册”签署人普拉科·吉拉凯特(Prakob Chirakiti RDP)先生。</strong> <strong>英国皇家邮学会原会长、“卓越集邮家名册”签署人帕特里克·马赛利斯(Patrick Maselis RDP)先生。</strong> <strong>大英图书馆集邮部策展人理查德·莫尔(Richard Morel)先生。</strong> <strong>美国集邮协会《美国邮学家》总编盖理·罗维(Gary Loew)先生。</strong> <strong>美国中华集邮会台北分会长何辉庆教授。</strong> <strong>英国皇家邮学会IT委员会主席马克·贝利(Mark Bailey)会士。</strong> <strong>英国皇家邮学会中国代表、《亚洲邮学家》主编王剑智先生。</strong> <strong>美国著名集邮网红、《Exploring Stamps》创办人格雷厄姆·贝克(Graham Beck)先生。</strong> <strong>给国际集邮联主席、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届会长邮寄明信片。</strong> <strong>国际集邮联主席伯纳德·贝斯顿(Bernard Beston)先生。</strong> <strong>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七届会长杨利民先生。</strong> <strong>给江夏兄弟、各集邮同好邮寄明信片(限于篇幅,不一一展示)。</strong> <p class="ql-block"><b>附:本人曾经于2016年1月29日发表在《中国集邮报》上的一篇文章《邮票发明者的一个“以讹传讹”故事》(剪报),谈到了本人阅读张华东先生著《解密黑便士》一书的心得。</b></p> <h1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167efb">邮票发明者的一个“以讹传讹”故事</font></strong><br></h1> <p class="ql-block"><b>  在我国,时下还在盛传一个关于邮票发明者罗兰·希尔的一个故事,特别是在我国于2015年12月3日发行JP210《罗兰·希尔与黑便士邮票》纪念邮资明信片后。其最著名的桥段就是小姑娘因为付不起邮费而与哥哥预定好在信封上做记号。这里面,有些故事说是发生在乡村,有些则说在伦敦(至于说是伦敦的哪个方位就此忽略)。寄信一方有的说是“哥哥”,有的说是“恋人”。邮差与姑娘的对白也有多种版本。为小姑娘付费(具体是4便士、5便士,等说法多种)的则是故事的主人罗兰·希尔,有的说罗兰·希尔当时是中学校长,有的则说是一名教师。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有不同版本,1836年的有,1838年的有,有的说是在秋天,有的说是在夏天,有的说在春天。故事的结尾都是,小姑娘倒出真委,上当的罗兰·希尔立志改革邮政和发明邮票。总之,故事很美好。</b></p><p class="ql-block"><b></b><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JP210《罗兰•希尔与黑便士邮票》</strong></h3> <p class="ql-block"><b> 该故事首先出自何处、什么时候出现的?对于这些问题,现在看来似乎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意或无意编造这个故事始作俑者的用心了。在近代中国史中,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入侵殖民、蹂躏和压迫,对于那些国家不好的东西,都会被站起来了的思想者的嘲笑,于是,根据一星半点的记载与传说,结构一些精巧、美好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加上附和拥趸的添枝加叶,出现各种版本就不足为奇了。</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JP227《2017集邮周》</strong></h3> <p class="ql-block"><b> 然而,集邮与邮票都是要以科学态度对待的事情。在邮票发明的故乡以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不流传这个故事,这就促使我们要探究这个“美好的故事”了。</b></p><p class="ql-block"><b> 2015年9月,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旅英华裔集邮者张华东先生著作的一本普及读物《解密黑便士》中用雄辩事实以正视听地对这个以讹传讹“美好的故事”做出了完美回应。</b></p><p class="ql-block"><b> 该书第38页是这样记载的:“经过笔者读阅了罗兰·希尔爵士的原著(笔者注:《罗兰·希尔爵士的一生及便士邮资制的历史》)后发现上面故事的真实来源了,其实此故事不是发生在罗兰·希尔身上,而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先生的亲身经历”。</b></p><p class="ql-block"><b></b><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JP240《2018集邮周》</strong></h3> <p class="ql-block"><b> 张华东先生进一步写到:“在19世纪的某一天,柯勒律治先生路过英格兰坎布里亚郡的一个小城镇凯西克(Keswick)的一间茅屋时,他看到一位邮递员正在向这家房子的女主人为一封信索取1先令的邮资,而女主人不愿意给。于是他帮女主人付了邮费。当邮递员走远后,女主人告诉他,信是他儿子寄来的,她儿子在信封上做了暗号,暗号说明她儿子一切都好,所以她就可以不收信,也就不必付邮费了。当信被打开后,里面啥也没有,是空的。”</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JP249《2019集邮周》</strong></h3> <p class="ql-block"><b> 回头再看看那些以讹传讹中的另外一些问题:</b></p><p class="ql-block"><b> 从罗兰·希尔年谱年代划分上,1827年-1839年为布鲁斯城堡学校校长,该校在伦敦东北部,但是罗兰·希尔自1831年-1834年却在南澳大利亚殖民委员会为著名的政治家爱德华·吉本·韦克菲尔工作。之后就“一心一意地干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发明——‘均一便士邮资制’的工作”。说明那个以讹为讹中的1836年,罗兰·希尔根本就不再担任教师,只不过因家族管理方面,还挂名家族学校的“校长”而已。</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JP256《2020集邮周》</strong></h3> <p class="ql-block"><b> 故事主角不是小姑娘,是一茅屋的女主人,金额不是5便士,是1先令。英国当时的币制是1英镑合20先令,1先令合12便士,这也说明为什么“黑便士”邮票一版240枚的原因,因为一版正好1英镑。</b></p><p class="ql-block"><b>  近来,某微信平台再次用那个“以讹传讹”的故事以《第一枚邮票的故事,集邮的你知道吗?》为题,再次将时间错,地点错,发生的对象错,发生的内容错,故事的主人错,总之一错百错大错特错的美好故事广为传播。笔者认为,通过媒体将上述错误指出以正视听,这才是中国广大集邮者应该知道的。</b></p> <strong>本篇除原创外,有关人物照片经过张华东先生授权使用,</strong><strong>有关邮资明信片图片来自网络(属公共资源)</strong><strong>。</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