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大田蚯蚓灯

哈宁影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往福来 福见泰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田乡蚯蚓灯闹元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阖家庆团圆 欢喜祈福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看过大田乡板凳龙时间,是少儿时(1978年左右)在料坊村看过,那个时候我印象中大概在5至6岁期间,我大田乡料坊村有个亲戚姑婆(我爷爷的妹妹叫姑婆)家,那年也是正月拜年去的,不知道是不是元宵节这天还是头一天,朦朦胧胧记忆中我爷爷带着我从帐干村的枫际组出发,要走一条古栈道(旧社会时期一条大田乡来泰宁县城必走修的官道),路很宽,路上都铺着大块的青石板或鹅卵石路,估计6个人并排同行都可以走,或许以前为了官员骑马更好走的缘故才修那么宽吧,从枫际出发经过上坊自然村,就开始要走山路了,一直往上走要穿过好多个山头,最后到达一个最高山头(大凹岔)帐干村和料坊村交界点,有坐石板砌的凉亭处,我们会在那里会休息一伙儿,就开始往下走了,整个行程大约要走4个多小时吧,就到了大田乡料坊的山坊自然村,到了那里还遇上了很多我们村的人在那里拜年,然后再继续往下走就到了料坊,我姑婆的家很大,是典型的三厅九栋那种清朝时期的大宅院,好像有好几栋(前几年高速公路通过这里把那些老房子拆除了)我在那边玩耍时会经常找不到出口,就像迷宫一样,姑婆家和她的邻居很热情好客,对我这么远来的亲戚都招待的非常好,因为路远所以到这里拜年都必须住几晚,第二天还要去八十丘的一个姑婆女儿家拜年,所以要等到第三天早上才能回家,当天是赶不回去的,那个时候我记得在一个阁楼上看灯,那个年代路灯是没有的。就看到一条火红的长龙穿过每家每户的门口,人们夹道放鞭炮迎接,记忆中好像就记得这些了,我爷爷也已经离开我三十多年了,但这些记忆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抹去。</p><p class="ql-block"> 时隔这么多年,再次来到这里看灯感慨万千,说看灯那是个借口吧,其实是用相机看灯了,去年就计划今年十五就是来大田拍的,因为泰宁其他乡的灯都拍了好几年,刚好今天下渠有活动就在下渠拍了几个镜头,大田的朋友也打来电话叫我过去,就匆匆忙忙驱车赶到了大田,沿路的村子都在舞灯,经过一个村子,刚好那里的村民在庙里起灯,就停了几分钟拍了10几张,就继续往前走,到了大田乡料坊村19时15分左右,远处的天空已经是火树银花了,锣鼓阵阵响彻整个山间,路上还有刚到的车辆和行人,因为第一次来大田拍灯,灯行走的路线也不知道,打了一场没有准备的仗,哪里可以停车也不知道,我开始就想找了进入乡的一个标志物处那里停,到了那里才看到已经停满了车,又掉头往回走了几十米找了个停车处把车停好,因为从这边跑到乡政府那边估计要10几分钟,所以就轻装上阵,带了一个24-70头和无人机一路小跑到了舞灯盘灯的稻田处(路上边跑边问才知道在哪个田间),到了那边环境也不知道怎么样,所以无人机也不大敢飞,到了田埂上还遇到了我们村的人,还有前面说的大田料坊八十丘亲戚,还有好几个远房亲戚和朋友,一个个叫我看完灯后去他们家住吃夜宵,我说有任务就直接找了个点去拍摄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午在下渠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民为出发前的桥灯贴上福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午在下渠镇桥灯出发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红佬美为出发前的龙头点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午在下渠镇的桥灯锣鼓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上遇到在庙里起灯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庙里的香火给桥灯里面的蜡烛点亮</p> <p class="ql-block">  大田乡“蚯蚓灯”是由一连串安放在木板上的灯笼连接而成,整体构造类似于“板凳龙”。它长约2.2米、宽0.12米、高约0.7米。在泰宁,这类由木板连接的春节灯舞还有“桥灯”、“赤膊龙”等。但“蚯蚓灯”的外形与这些灯有明显的区别:它没有龙头和龙尾,从头到尾都是木板安灯笼,形状酷似一条长长的蚯蚓,所以叫“蚯蚓灯”。组成蚯蚓的每个八角形灯笼都插有花束;灯笼外面有的贴着剪纸,有的自蒙着花布,有的干脆用透明薄膜纸包裹着,上面再贴上各种青草叶片。就此灯,村里还有个传说。明朝初,刚登上帝位的朱元璋到民间微服私访,到大田村所在地时正好是元宵。按贯例,晚上村民闹龙灯。想不到热闹的村民因把龙灯拉断,打起架来。朱皇帝见状,上前说:“拉断就发,生生不息。”这一句话平息了打斗。自此村民们以“生生不息”为出发点,去掉了龙头和龙尾,而成为现在的蚯蚓灯。村民们在闹灯时再也不怕被拉断,长灯断了,就生成两条蚯蚓,以此类推,可以生成很多蚯蚓灯,寄寓着“生生不息、添丁发达”之意。大田乡“蚯蚓灯”灯会老会长江瑞华说:“闹蚯蚓灯没有禁忌,坏了就是发了(大田本地话‘坏’与‘发’谐音),大坏大发,越坏越发。所以,蚯蚓灯舞起来特别猛烈。”可进可退,哪头的力量大就朝哪头走。因而灯具便在这奔突、扭曲、拉扯中,不断出现损坏。在舞灯的整条线路上,到处可见落单的扛灯人或丢弃在路上的的灯笼。据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灯具的损坏率在50%以上。但只要板灯能用,就马上连接上,继续“狂欢”。大田的蚯蚓灯原为该村的施家闹灯,其他姓氏没有参与。每年元宵时,都是施家出资闹灯。现在因为姓氏多了,且村民都想把这一民俗发扬光大,其他姓氏也就参与闹灯。在2000年,大田村还成立了“蚯蚓灯”灯会,专门组织村民闹灯。资金由村民自愿,每年都可以筹集到一万多元。蚯蚓灯还有一处与别处不同,那就是第一桥由当年最早添丁的那户人家举,最后一桥则由当年最后添丁的那户人家举,这种贯例已经成为现在的定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眺火树银花节日间的大田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空中俯瞰大田蚯蚓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像一条蚯蚓在田间地头间蠕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舞动的蚯蚓灯场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在为活动中损坏的板凳修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后继有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里的蚯蚓灯儿童舞灯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