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原创安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写于2018年4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音乐:江湾古韵 作曲:李作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演奏:江湾镇街道民乐团 指挥:程川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图片摄影:安安 部分图片:档案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上海江湾历史文化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海江湾镇是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众所周知,它是上海近郊四大名镇之一,曾经风采一世。相传宋建炎四年(1130年)民族英雄、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部队驻扎于此,部分家属随之落户,成为早期的居民。据史料记载,“虬江十八弯,弯弯到江湾”,江湾镇以虬江蟠曲入境而得名。民间有“九龙盘江湾”之说。</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江湾镇在自身的发展史上,曾经文风鼎盛,文韵丰采,形成了几大文化特色:一是民俗文化、二是宗教文化、三是园林文化、四是教育文化、五是铁路文化、六是商业文化、七是抗金抗日文化。这些文化形式的鲜明特点,反映了江湾镇古镇江南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民风性。独特的多样文化交融汇合为江湾镇提供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p> 1、民俗文化 <p class="ql-block"> 据老辈们说,江湾镇的民俗文化是很有特色的。比如,每年3月28日庙会有800来年历史。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要举办庙会(江湾人称作“三月念八出cē会”),把东隍庙的“刘老爷”像请出来,一路沿着万安路敲锣打鼓,送到西面的牛郎庙,很是热闹,人山人海。有民间乐队的、本地的殷家弄的江南丝竹、黄叶家宅的舞龙灯(江湾人叫huai龙灯)、有表演摇湖荡船、踩高跷、打莲湘、蚌壳精等等民间艺人表演。据传,“刘大老爷”在江湾及周围一带,是人们心目中的福神。庙会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祈福风调雨顺、消灾降福、平安康乐。庙会也促进了集市的繁荣、市场活跃。有卖小商品的,有粮、棉、油、农副产品、日用百货、南北货。来自全国各地农具、杂货、日用小百货小商小贩也纷至踏来。庙会的盛况吸引吴淞、大场、杨行、顾村等地的民众来“轧江湾”,连住在上海市中心的人,也会乘上淞沪铁路上的“小火车”来“轧江湾”。每年的“庙会”不仅给百姓留下了难忘的乡愁记忆,更为重要的是深刻反映了它的文化价值。</p> 2、宗教文化 <p class="ql-block"> 据《江湾里志》记载,江湾镇的宗教文化浓厚,寺庙、教堂、楼阁历史悠久,有保宁寺、崇福寺、玉佛寺、三观堂、奎星阁、景德观(古龙神庙)、俞泾庙、关帝庙、卫生殿、牛郎庙等十几座,相传昆福寺最早建立,距今有一千四百余年。大多数寺庙毁于战火,仅少数遗迹流传至今。上海著名的玉佛寺,前身就是在江湾镇,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918年迁入本市安远路、江宁路口重建至今,香火旺盛。建于清康熙壬寅年(1662年)的三观堂,2007年开始对其改扩建至今,建起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东偏房、西偏房、寮房等,用地面积3466.2平方米,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寺院。新的三观堂无疑带来了浓厚的香火人气。清同治12年建造的江湾圣保罗堂两次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重建,改为基督教江湾堂。这些寺院、教堂的改建更新,为江湾镇营造了全新的宗教文化氛围。</p> 3、园林文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园林建筑方面,据《江湾里志》记载,江湾镇园林建筑在明代有“李园”、“周园”;清代有“就圃”、“息圃”、“涉成园”、“庄园”,都是官绅豪富在本镇筑成的花园别墅,都已湮没无存。近代的“甘园”、“潘园”、“蔡家花园”、“张家花园”也都毁于战火。江湾公园原名丰镇公园。2009年秋,江湾镇街道对公园进行改造。为塑民族之魂,该园设计以江湾第一人——抗金名将韩世忠为主题,园内设有江湾开篇、蕲王府石、鼓仪红亭、望江楼阁、一步岩、点兵台、四季景石、江湾源等景点。园内曲径通幽,绿树成荫,园小景阔,是一处供社区居民修身养性的绝佳风水宝地。</span></p> 4、教育文化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文化方面,江湾镇的各类学校齐全,数量众多。影响较大的有:曲江小学,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毁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该校比洋人在中国开设学校、学堂早300年。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江湾设立的上海大学、立达学园和劳动大学,都是有声誉的学校。特别是建于1925年的立达学园,云集了易培基、匡互生、夏丏尊、丰子恺、茅盾、朱自清、关良、夏衍、朱光潜、叶圣陶、陈望道等中国文坛名人。立达的教师在1926年3月成立了立达学会,会员51人。他们还创立了名为《一般》的文学杂志,撰稿人大多数是立达学会会员,茅盾、郁达夫、朱自清等均有作品发表,在当时名噪一时。他们推行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p> 5、铁路文化 <p class="ql-block"> 淞沪铁路江湾站建于1876年,位于江湾镇纪念路、车站西路交汇处,迄今有百余年历史,是全国铁路网中最古老的车站之一。江湾站南距宝山路站5.02公里,北距何家湾站4.5公里。江湾站是淞沪铁路线上营运时间较久的车站之一,原为客货运站,带动了江湾镇境内工商业的发展。在1932年“1.28”和1937年“8.13”淞沪抗战中遭受炮火摧毁,几经修筑。至1997年因建造轨道交通三号线停止使用。江湾镇街道在上海铁路局的大力支持下,对江湾站旧址恢复和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改造,为虹口区内新添一处城市景观。“淞沪铁路江湾火车站旧址”,成为江湾镇百年历史的见证,显示了它的历史文化地位。</p> 6、商业文化 <p class="ql-block"> 江湾镇是离市中心最近的江南古镇。宋代江湾已成市集。清道光二十五年(1842年)后,上海开辟商埠,江湾镇金、木、玻璃、卷烟等工厂相继建立。自光绪二年(1876年)淞沪铁路从上海修建至江湾镇建车站,正式营业,有利促进了境内工商业的发展。至清末民初,全镇有大小商铺300多家,以秋季棉市为最盛。编结手工业,日益兴旺;棉织、酿造等厂相继设立。而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庙会”也会吸引市区及近郊各厂商和小贩来镇开店设摊。万安路是一条弹格路(江湾人叫“石皮路”),全长3公里,是江湾镇的商业中心,云集各方商贾。虽经历“1.28”和“8.13”两次淞沪抗战,但民间商业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发展。据老辈人回忆,至解放初期江湾镇工商企业有360多家,50多个行业,沿万安路一条街布满茶馆、烟酒店、饮食店、饭店、米行、油坊、棉花行、轧米厂、面粉厂应有尽有;编结工艺、铁器、木、竹等手工产品星罗棋布。商业的发展,不仅显示了古镇市场繁荣、人气兴旺,还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p> 7、抗金抗日文化 <p class="ql-block"> 据《江湾里志》记载,江湾镇历来为军家必争之地,屡历战火。抗金抗日所处两个时代,宋建炎年间,抗金名将韩世忠屯兵江湾阻击金兵入侵,为击败金兵奠定了基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入侵,江湾全镇被毁,明末复成镇。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在江湾与清军、国外洋枪队交战,两度攻克江湾镇。1932年“1.28”和1937年“8.13” 淞沪抗战中,江湾为主战场之一。日军掳夺烧杀,“1.28”毁民房7539间,“8.13”全镇遭日军毁坏。沦陷期间,日军为筑机场、兵营、仓库,强圈民地,强拆平房,6000多人流离失所。</p><p class="ql-block"> 抗金抗日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是,江湾人民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参与抗金、抗日战争,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对外来侵略军队进行顽强的反击,写下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值得后人颂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千年古镇,兴衰交替,屡毁屡建,生生不息。江湾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宽广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旧区改造将古镇风貌、文化遗迹消失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但愿江湾历史文化宝贵财富久久相传,永留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国改革开放后,江湾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兴起随着改革的春风,如火如荼地蓬勃开展起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高涨,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如何传承江湾镇江南文化,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在新时代满足居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新形势下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江湾镇街道把握新时代社区文化发展新趋势,发挥江南文化的资源优势,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团队、打造文化品牌项目、推进区域文化共同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促进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优秀成绩。为此,江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为上海市特级文化中心、上海市示范文化中心。江湾镇街道图书馆评为上海市特级图书馆、上海市示范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了进一步弘扬江南文化,宣传江湾的起源、发展历史,江湾镇街道修建了江湾历史文化陈列室,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是街道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新景观的举措。采取走访江湾老人、拜访知名人士、召开座谈会、查阅档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史料、图片、实物,向世人展示江湾镇的历史发展、人文风韵、传统礼仪以及风土人情。在广大群众中宣传展示江湾镇历史文化变迁、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很受老百姓的赞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 江湾镇与江南丝竹有着渊源的关系,民间广泛流传江南丝竹的演奏曲目。2013年以来,在街道的支持下,文化中心专门组建团队,开展对江南丝竹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为提高演技水平,请名家老师进行指导培训。如,闵雪生、李作民、彭正元、俞华康等老师先后来江湾镇为乐队进行指导,使团队队员演奏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李作明老师根据江湾镇的起源和民族英雄韩世忠抗金史料,为江湾镇创作了“江湾古韵”曲目。这首曲目重点展现了历史上抵抗金兵侵略的恢弘场面、描写了江湾古镇的风情风韵以及歌颂了江湾人民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文化中心还与红旗小学合作组建了少年江南丝竹团队,旨在推进“江南丝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弘扬。鉴于文化中心开展对江南丝竹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的成效,获得了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优良基地称号;并被上海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评为上海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依托江湾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街道对自身特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把文化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融为一体,修建了具有文化意义、反映江湾特点的历史文化景点,形成江湾公园、淞沪铁路江湾火车站旧址、三观堂、基督江湾堂、奎星阁、蟠曲舫、廊桥、双桥亭、忠烈纪念石碑、玉佛寺旧址、江湾源等新的文化景观。引导居民群众、中小学生开展“江湾十景一日游”活动、开展“虬江蟠曲——走近江湾”探究活动、开展“江湾镇乡土文化资源”寻访活动,激发他们对古镇历史文化记忆,感受江南文化、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江湾镇千年古镇的文化认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 在传承古镇江南文化同时,街道大力推进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打造区域性文化共同体,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为居民群众就近就便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老百姓享受到新时代文化成果,增强居民群众获得感、快乐感、幸福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文化中心注重开展居民需要的文化活动。以“点亮梦想、创造快乐”为文化服务新理念,构建活动型、娱乐型、学习型、益智型、健身型五大服务功能。服务项目设有声乐、舞蹈、器乐、广场舞、健身气功、太极拳;提供摄影、书法、绘画、钢琴、电子琴、少儿舞蹈、展览展示、文艺演出、免费电影、科技服务、群众团队等活动;还提供免费义务理发等便民利民服务。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结合江湾古镇独特的文化历史,利用江湾镇文化资源的优势,每年以举办社区文化节、社区体育节为载体,大力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活动内容有“欢乐江湾、精彩生活”文化艺术节、“江湾神韵”社区体育节、“书香江湾·全民阅读季”、“情满江湾”纳凉晚会、“江湾剧场”团队展演,“江湾之声”合唱比赛,“江湾之韵”舞蹈展演、“草根才艺我秀秀”、“少儿才艺展演”、“优秀电影展播”等等众多文化活动项目,为社区居民展示自己的文艺才华、陶冶情操提供了舞台,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了“晨传琴音舞红袖,夜来吟诗飘歌声”的江南文化新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 以2013年为例,文化中心以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为契机,举办第四届江湾镇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展合唱、诗歌朗诵、戏剧、舞蹈、摄影、青少年才艺、社区草根才艺等比赛活动,举办民俗文化、工艺品、江湾历史遗迹展览,以及培训讲座等,吸引了社区单位和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据统计,举办各种活动共302 场次,参与人数达13万人次。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体现了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文化中心注重创建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一街一品”特色。在现有多项文化品牌中具有江湾特色的,比如:菜场书屋、器乐演奏基地、江南丝竹、健身气功等品牌项目。这些“一街一品”特色,可以说也是江湾镇街道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span></p> <p class="ql-block"> “菜场书屋”。街道图书馆创新图书服务新形式,延伸馆外服务点,针对菜场农民工多的特点,率先在全市开设“菜场书屋”,把图书送进菜场,从基础的图书借阅,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丰富了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他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这在全市引起了热烈的反响。</p> <p class="ql-block"> “器乐演奏”基地。利用江湾镇民乐、铜管乐、手风琴、口琴、江南丝竹等各种器乐的优势,以民乐为龙头建立多种器乐演奏艺术团队,在传承江南文化、服务社区居民中发挥了作用。文化中心被虹口区文化局命名为虹口区器乐演奏基地。</p> <p class="ql-block"> “江南丝竹”。文化中心在保护传承江南丝竹方面做了大量普及传承工作。街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太阳艺术团把</span>江南丝竹音乐送进小区、送进工地、送进部队、送进敬老院,先后到凉城、曲阳、四川北、提篮桥、欧阳等街道进行文艺配送演出。演奏的《荷塘月色》、《清清洋山河》、《欢乐歌》、《春晖曲》、《云庆》、《行街》、《绿野》、《江南情韵》等曲目很受居民群众的喜爱,扩大了江南丝竹的影响,极大促进了江南丝竹的宣传和普及效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健身气功”。是一项文化娱乐和健身锻炼相结合的特色活动,作为江湾镇特色文化健身项目。25式关节保健操、经络养生操获全国和上海市特色课程奖。这些特色项目在广大社区居民中进行普及推广。每年在居民区举办健身气功比赛和展示活动。尤其是街道健身气功队在市级比赛中屡夺金牌,在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span></p> <p class="ql-block"> 文化中心注重在群众文化团队中打造特色文化团队。文化中心层面有群众文化团队26支队伍,居民区群众文化团队155支队伍。他们既是社区文化志愿者,又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文化中心利用群众文化团队中党员的优势,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党员骨干作用,从团队服务宗旨、团队价值取向、团队自我管理、团队艺术技能等方面进行优秀团队培育。各团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群众文化团队在新形势下重视终身学习,从娱乐型团队向学习型团队转变。团队自学、自编、自演、自唱、自乐,通过群众团队带动、影响周边群众参与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推动社区群众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 街道玉兰红手风琴队通过多年的演奏技能的培训,活跃在社区的文艺舞台上。受邀参加过上海第64届世界杯手风琴锦标赛展演活动,有三个演奏节目获得金奖,手风琴队获得团队金奖。街道民乐团多次在市级比赛屡屡获奖,评为上海市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优秀团队。民乐“江湾古韵”获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特色项目奖。街道海之韵舞蹈队于2013年、2015年、2017年连续三届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获得上海百名优秀舞蹈团队称号。她们表演的“金凤蝶韵”和“紫竹聆风”分别获得年度最佳表演奖和“舞艺超群”单项大奖。街道侨之家合唱队于2013年、2015年、2017年连续三届获得上海百名优秀合唱团队称号。</p> <p class="ql-block"> 老百姓对新时代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文化中心的工作目标。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就是检验基层文化工作的一把尺。有意思的是,每年夏天暑期高温天气,老百姓非常需要纳凉晚会。顺应百姓的需求,文化中心每年组织文艺节目到居民区,与居民面对面互动开展消暑纳凉活动。每每高温天气39、40度,演职人员克服困难、战高温,汗流浃背;有的队员感冒高烧也坚持参加;有的居住很远,也按时到岗,为居民群众献上丰富的纳凉节目,让居民群众在欢乐中度过美好的夜晚,很受群众欢迎。据统计,2013至2017年五年间,共举办纳凉晚会75场次,受惠居民25000多人。老百姓说,这种文化形式是老百姓需要的文化形式,这才是走群众路线的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江湾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保护传承江湾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创新发展新时代的社区文化,还需要继续努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