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乡”“故土”“寻根问祖”,这些词语从小到大,听得耳朵生茧,看得视而不见,直到不惑之年,才引起了我的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范伟小品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没!恰恰相反,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还想知道祖先是从哪里来的,有过多少悲欢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姓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是"天下王姓出太原"。在今天的晋祠风景区西南,是一处晋溪书院,在书院内有一座王氏宗祠。改革开放以来,天下王氏名人前来寻根祭祖的越来越多。太原之所以成为天下王氏的宗祖之地,一方面由于上古时期,始祖周太子"乔"避祸于太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两汉时期太原出了不少王氏名人。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晋,字子乔,本姓姬,他只活了17岁。周灵王驾崩以后,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自知国事没落,于是举家避祸于晋阳,世人以为王者之后,故而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平遥大型情景剧中的王姓。赵家富商赵易硕带领232名镖师,远去沙俄换回来王家14岁的一根独苗,自己和232名镖师却再也没能回来,都死在了回家的路上。此后王姓遍布海内外,每年回平遥祭祖的王氏血脉络绎不绝,香火很旺。不管王氏家族来自哪里,总归王氏血脉里一定有皇室血统,贵族的气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祖先起源于哪一支,已无从考证,小时候没有记性,长大了,已经太迟了……我想要在有生之年,写一篇关于家族的文章来安慰自己对祖先的敬畏之心。翻阅资料,从搜寻到的只言片语中获悉,祖辈应该是从河北逃荒来到晋城的。他们逃荒至此,落脚在县城以南3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一个名叫"坡"的山村里。算算已有五六辈啦。"坡"大家并不熟悉,"坡"的邻村大家应该都知道"拴驴泉"和"饮马道,两庄因修建拴驴泉水电站而出名。山庄四望都是山,沁河则在脚下的峡谷里。三个小自然庄,咫尺相邻,可称为铁三角。"坡"之名自然因地势而定,看不出别的深义;而在它前后的"拴驴泉"和"饮马道"却饱含着历史和地理的特色,说明在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是曾是晋豫俩省间的一条通道。自古以来,山区的重要交通工具是驴、骡、马,而山道上有人家的地方,便是行人歇脚的驿站,自然少不了拴骡马、饮牲口的地方,所以这样的庄名正道出了其历史背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途经此地的人们,每天在崎岖坎坷的羊肠小道上来来往往,人畜不断。其中大多都是运木材、送铁器、担粮食、挑杂货及做买卖的。"坡"村位于"拴驴泉"和"饮马道"的中间,堪称大山深处一座中心驿站,过往的商客都愿意来家里喝口水,歇歇脚,甚或歇一晌,住一宿,且都是不收费的。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和祖辈们的纯朴善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淳厚善良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只是现在的人被金钱所蒙蔽,相信回归只是迟早的事。这里的村庄,都建在大山北侧半山腰上的山洼洼里,并且是背风多阳光的地方。"坡"也一样,在山洼里一块稍为平坦的地方,错落有致的修着几座石头房子,门前柿子树下,有石磨、小道,活生生一幅水墨画!山脚下的峡谷里就是千回百转美丽的沁河,哔哔的流水声像动听的音乐,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带走了岁月悲歌。在改革开放后,峡谷里建成了沁河水电站,山外的人们称它为拴驴泉电站,它改变了山村里的生活习惯。早年山村里的人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每天除了种田、砍木材,就是和过往的商客打招呼,聊天,打听山外面的新鲜事。还有一种特别的可以称作娱乐的项目-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叫作"应山娃"。正如那句民歌唱的:"见个面面容易,拉个手手难"。说的是山与山之间看得见人,走到一起要绕道很远很远。"应山娃"和少数民族对山歌差不多,只是没有歌词。又和练嗓子一样,放开嗓门,拉长声音,大声喊出来就行,对方山上听到后,附和着喊回来。这种游戏只有傍晚和早晨做,傍晚吃过饭后,站在路边高处,望着对面大山上有亮光的地方,就开始吼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嗷嗷嗷嗷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呜呜呜呜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边会有更响的回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好像俩个人在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觉得这是及开心又无聊的事,现在倒是觉得像一种古老的历史文化-说不清,也许是在辛苦的劳作之后一种减压方式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辈一辈的人都在那里既辛勤又快乐,既简单又充实的生活着。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外界的生活越来越好,王氏又一次开始了搬迁之旅,每一次迁徙都是对新生活的一种渴望,这一次是融入了官家庄大家庭的怀抱。转眼几十年过去,官家庄正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持续发展,“坡”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杂草丛生的山道,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雄巍安静的大山沉默不语,仿佛在回忆这一切沧桑巨变,坚守着寂寞华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族人:他们每当节假日便背上背包,带上干粮和水,远离闹市,徒步爬山涉水,亲近大自然,一意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既游山玩水又强身健体。他们肩负行囊,寻山路,走险道,穿树林,跨小溪,大汗淋漓,气喘嘘嘘,劳累得迈不动腿,风刮得睁不开眼;他们口干舌涩,山窝里汲水解渴,小溪旁吃干粮休整,草丛中撒尿,山沟里放歌,山梁上狂呼。他们有的疯,有的狂,有的癫,忘记自我,收获着快乐。不管春夏秋冬,不管严寒酷暑,不管风吹日晒,他们依然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近年来,饮马道,拴驴泉和坡也成了他们青睐的去处。他们享乐着那天然的氧吧,甘甜的泉水以及山花野果,但却永远看不到昔日的人挑驴驮的奇景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