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国元的美篇

弓国元

<p class="ql-block">富国强兵安民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p class="ql-block">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和奉献。</p><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从1988年开始,系列式地发行了8组纪念中国现代科学家的邮票,本篇对这些科学家的生平及对科学的贡献作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6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一》纪念邮票,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质学家李四光</p> <p class="ql-block">李四光,湖北黄冈人,地质学家。</p><p class="ql-block">一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及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在地质学理论上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地质力学,他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佈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他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石油远景,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论断。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基础上观测地应力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䗴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巜天文、地质、古生物》等。</p><p class="ql-block">中共党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到第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委、第二到第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1971年病逝,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绍兴人,现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我国气象事业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早年在上海澄衷学校学习,1909年到唐山路矿学堂学习,1910年作为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因感到美国农学不符中国国情,3年后改到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1915年获地理学硕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18年秋回国任教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参与筹建南京东南大学,任地学系主任。1921年在东南大学校园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站。1927年应蔡元培、杨杏佛邀请任中央研究院气象台筹备委员会常委,1928年在南京北极阁建气象站。中央研究院成立,竺可桢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发布气象预报。</p><p class="ql-block">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11月任任中国科学院副所长。</p><p class="ql-block">50年的气象观测、研究,竺可桢完成了跨度5000年的气象研究,1972年发表《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理学家吴有训</p> <p class="ql-block">吴有训,字正之,江西高安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1916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学习,1921年公费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师从康普顿教授,参与康普顿的Ⅹ射线散射研究的开创工作,他以精湛的实验技术和卓越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康普顿效应",1924年与康普顿合作发表《经轻元素散射后的Ka射线的波长》。1926年获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26年回国,先后任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教授,1928年秋任清毕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1945年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1949年任交大校务委员委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年底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主任。曾任中国物理学位理事长。</p><p class="ql-block">现代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王凎昌、钱三強、钱伟长、王大珩、龚祖同、彭桓武、赵九章、朱光亚、邓稼先、郭永怀、何泽慧……皆出于吴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学家华罗庚</p> <p class="ql-block">华罗庚,江苏金坛人,杰出的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华罗庚幼时家贫,从业求生,业余自学数学。1929年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时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其《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重视。经熊庆来推荐,1931年到清华大学工作。8年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1938年任西南联大教授,写下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秋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p><p class="ql-block">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委员、中科协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曾当选全国人大一至六届常委,笫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华罗庚曾获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留下论文二百金篇,专著十部,有的列入二十世纪数学经典著作。</p><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7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10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二》纪念邮票,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医学科学家林巧稚</p> <p class="ql-block">林巧稚,福建厦门人。少年时就读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院並获医学博士学位,从事妇产科工作。1932年被派往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1935年晋升为主治医师、讲师,1937年晋升副教授。1939年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进修,1940年回国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医师、主任。1942年起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兼北大医院妇产科医师,1948年任协和医院教授兼主任,1951年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教授兼主任。</p><p class="ql-block">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并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科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妇产科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等职。</p><p class="ql-block">林巧稚一生从事妇产科的教学、医疗、科研工作,是我国妇产科科学奠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文科学家张钰哲</p> <p class="ql-block">张钰哲,福建闽候人,天文学家。</p><p class="ql-block">17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留美时先在康奈尔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天文系。</p><p class="ql-block">1928年11月22日张钰哲发现一颗小行星,这一新发现得到了国际天文界的承认。张钰哲为了表示对祖国的深情,特将这新发现的小行星起名为"中华"。</p><p class="ql-block">回国后张钰哲领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成功观测六、七千次,发现了数百颗历表上未编号的小行星,其中40多颗已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的正式编号。</p><p class="ql-block">著有《天文学论丛》、《宇宙丛论》、《小行星漫谈》、《哈雷彗星今昔》等著作,并发表了上百篇科普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p> <p class="ql-block">侯德榜,字致本,福建闽候人,著名化工专家。</p><p class="ql-block">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回国后出任中国化学工业开拓者范旭东开办的天津塘沽碱厂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其最突出的成就是研制了"侯氏制碱法",在1926年获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他领导研究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取碳酸氢铵",为发展中国化肥工业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侯德榜是中国近代化工工业的奠基人,世界制碱权威,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著有《纯碱制造》、《从化学家观点谈原子能》、《制碱工业》等10余部著咋,发表了60多篇论文。被范旭东称为"国宝",他的塑像立于北京化工大学院内为后人共仰。</p><p class="ql-block">(邮票上制碱设备左下方的的化学式</p><p class="ql-block">CH2应该是CO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业科学家丁颖</p> <p class="ql-block">丁颖,字君颖,号竹铭,广东高川人,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p><p class="ql-block">1912年至1924年前后3次赴日本留学。学成后回国在广东农业大学任教,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1926年在广州东郊发现野生水稻,随后论证了我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之一;首先把稻划分为籼、粳二个亚种,並应用生态学观点,按籼-粳、早-晚、水-陆、粘-糯的层次对栽培品种进行分类;培育多个优良品种,对提高水稻的单产和品质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晚年出任农业科学院院长,主持水稻生态研究,主编《中国水稻栽培学》,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备受国人尊敬的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稻作之父"。</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一至第三届代表,广东省政协笫一至第三届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曾受聘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名誉院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2年11月20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三》纪念邮票,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学家熊庆来</p> <p class="ql-block">熊庆来,字迪之,云南弥勒人,著名数学家、卓越的数学教育家。</p><p class="ql-block">191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考试赴比利时学习采矿,后辗转荷兰、英国,到法国巴黎入圣路易中专数学专修班,获理学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南京、北平等地任教。1931年至1933年再次到巴黎专攻函数论,荻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在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任教。解放前夕,到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並留在巴黎工作。</p><p class="ql-block">1957年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务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函数研究室主任。</p><p class="ql-block">熊庆来先后创办了南京东南大学数学系、清华大学数学系。1936年创办数学学术刊物《中国数学会会刊》,将现代数学引进中国。他一向注意发现人才、爱惜人才、培养人材。华罗庚、严济慈、胡坤升、钱三强、陈省身、杨乐、张广厚等皆出门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微生物学家汤飞凡</p> <p class="ql-block">汤飞凡,湖南长沙醴陵人,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p><p class="ql-block">1921年在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并获美国康湼狄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到北平协和医学院细菌系进修和工作。1925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于1929年回国。先后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德斯研究院细菌学系系主任。1935年到英国国家医学院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受命至昆明重建中央防疫处并任处长。1943年研制出我国首批5万单位的青霉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赴北平任中央防疫实验处处长。</p><p class="ql-block">1947年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上被选为国际微生物学会常任理事。</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组建我国最早的生物制品质量管理机构一一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1951年任中国菌种保藏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1955年分离出沙眼病毒,世界医学界称为"汤氏病毒"。</p><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30日因不堪受辱,在北京非正常死亡。</p><p class="ql-block">1981年第五届国际眼科大会追授金质沙眠奖章,国家追授科学发明二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医学家张孝骞</p> <p class="ql-block">张孝骞,号慎斋,湖南长沙人,医学家、医学教育家。</p><p class="ql-block">1914年入私立湘雅医学院学习,1921年从湘雅医学院毕业,获美国雅礼会所授博士学位,並留校从事临床医学。1923年9月到北平协和医院进修并被聘留协和医院。1926年到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血容量",1927年回北平协和医院,1933年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用半年时间进行胃消化功能的研究。</p><p class="ql-block">1937年夏离开协和医院,任湘雅医学院院长,主持学院从长沙迁贵阳、重庆,返迁长沙复校。</p><p class="ql-block">1946年到美国讲学。1948年辞湘雅医学院院长职务,到北平协和医院任内科主任。</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学家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广东新会人,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p><p class="ql-block">出生在日本,1912年回国入北平汇文学校和崇德学校高小学习,1915年入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研究院学习,1927年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专门研究西方建筑史,期间到欧洲各国游学。</p><p class="ql-block">1928年回国在东北大学创建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教授。从1931年起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开始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和研究。1932年任北大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教授。</p><p class="ql-block">同年10月应邀到美国耶鲁大学讲学,并考察笫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现代建筑教育。1947年参与联合国大厦设计,并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48年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p><p class="ql-block">北平解放后后,领导并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1950年筹建中国建筑学会并任第一到第四届副理事长,1953年创办《建筑学报》并任主编,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p><p class="ql-block">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中国建筑史图录(英文)》、《营造法式注释》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13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学家梁希</p> <p class="ql-block">梁希,字叔五,浙江吴兴人,林学家、林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早年在浙江武备学堂毕业,两次赴日本留学。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赴德国留学专研林产制造化学。</p><p class="ql-block">回国后曾任北平农业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与许德珩共同发起组织"九三学社"。</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林业部长、中国科协主席,对中国木材学及林产化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著有《林产制造化学》、《木材学》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桥梁学家茅以升</p> <p class="ql-block">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科学家。</p><p class="ql-block">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系,由唐山路矿学堂官费保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17年获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梅隆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巜桥梁力学第二应力》获加利基工学院金质奖。</p><p class="ql-block">同年底回国,在唐山路矿学堂任教授,又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教授、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兼工程师、北方交大校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33年到1937年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现代化大桥。1955年到1957年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跨长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p><p class="ql-block">茅以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著作有《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集》一、二集、巜茅以升文集》等,并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桥梁一一古代至今代》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理学家严济慈</p> <p class="ql-block">严济慈,字慕光,浙江东阳人,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和东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10月赴法国留学,1925年获巴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同年10月回国,同时受聘于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母校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数学、物理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筹备委员和研究员。1928年夏再次赴法国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电磁铁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1930年底回国定居北平,创建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院和镭学研究所,精确测定了"居里压电效应`反现象'",发现双折射效应;系统研究水晶圆柱体施加扭力起电现象,确定水晶扭电定律,对光谱学尤其是对原子、分子光谱学作出重大贡献;精确测定臭氧紫外吸收系数;研究了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的影响。是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严济慈曾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p><p class="ql-block">编著《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电磁学》等,发表论文50多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理学家周培源</p> <p class="ql-block">周培源,江苏宜兴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1919年因参加"五四运动"被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开除,同年就读于北平清华学校。1924年至1926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年到加州理工学院读博,1928年获博士学位,毕业论文《在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具有旋转对称性物体的引力场》获最高荣誉奖。同年分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和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进行量子力学研究。</p><p class="ql-block">1929年9月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并长期担任北京大学领导职务,1978年7月至1981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并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现代中国科学家五》纪念邮票,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物物理学家貝时璋</p> <p class="ql-block">贝时璋,浙江镇海人,生物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和开拓者。开创了生物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为中国的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1928年获德国阁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直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工作,对生物的细胞常数、再生、性转变以及细胞的结构和分裂等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著。</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丰年虫中间性的性转变过程中观察到细胞重建现象。</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至今相继在丰年虫、鸡胚早期发育、小鼠造血系统(骨髓)、根瘤菌和沙眼衣原体等方面行了细胞重建的研究,首次发现了细胞的繁殖增生除细胞分裂之外,还存在另外一条途径一一细胞重建,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p><p class="ql-block">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曾任浙江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生物实验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用力学、航天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浙江杭州人。</p><p class="ql-block">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57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被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郡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科研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油化工学家侯祥麟</p> <p class="ql-block">侯祥麟,广东汕头人,石油化工学家。</p><p class="ql-block">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科学院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被选骋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class="ql-block">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授、高级顾问。曾任石油科学研究院院长、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长期负责中国石油科研机构和队伍的组建及科研计划的管理,参与历次国家和部门科技规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组织领导铂重整、流化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工艺等若干重大炼油技术的科研攻关并实现了工业化,使我国炼油工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油品立足于国内;指导解决了中国喷气燃料腐蚀燃烧室的特殊技术问题;领导研制并供应尖端工业急需的多种新型润滑材料等。</p><p class="ql-block">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物理学家钱三強</p> <p class="ql-block">钱三强,浙江湖州人,物理学家。</p><p class="ql-block">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理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享利德巴微奖。</p><p class="ql-block">1948年回国。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副院长、特邀顾问、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在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解释。</p><p class="ql-block">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组织、推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的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85年获法国总统授予的"法兰西軍官级荣誉軍团勋章"。</p><p class="ql-block">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16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物理学家王凎昌</p> <p class="ql-block">王淦昌,江苏常熟人,核物理学家。</p><p class="ql-block">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1941年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20世纪50年代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射线实验站,使中国的宇宙射线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设想并获得实验证明,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1982年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p> <p class="ql-block">赵九章,籍贯浙江湖州,气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p><p class="ql-block">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p><p class="ql-block">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他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我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创立了多亇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对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理学家郭永怀</p> <p class="ql-block">郭永怀,山东荣城人,力学家、应用数学家。</p><p class="ql-block">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他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跨声速流和奇异摄动理论(PLK方法)方面的成就为国际公认。倡导了我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曾担负国家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因飞机失事而不幸牺牲,被追认为烈士。</p><p class="ql-block">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扬理学家邓稼先</p> <p class="ql-block">邓稼先,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p><p class="ql-block">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副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1958年以来组织领导了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运输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他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82年荻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追授"二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物理学家朱光亚</p> <p class="ql-block">朱光亚,籍贯湖北汉阳,生于湖北宜昌,核物理学家。</p><p class="ql-block">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p><p class="ql-block">曾任解放軍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核武器研究所(院)副所(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负责並组织领导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验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计算机技术专家王选</p> <p class="ql-block">王选,江苏无锡人,计算机专家。</p><p class="ql-block">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9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class="ql-block">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文学信息处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p><p class="ql-block">1975年前从事机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等方面的研究,1975年开始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的研制,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分辨率要求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型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并在华光IV型和方正91型、93型上设计了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复原算法,显著改善了系统的性价比。他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8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质学家丁文江</p> <p class="ql-block">丁文江,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一一中国地质调查所,领导了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并推动了中国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他还是《独立评论》杂志创办者之一。</p><p class="ql-block">丁文江一身集合了专门科学家、科学事业组织者和科学思想传播者的多重角色:精于科学,长于办事。</p><p class="ql-block">他任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非常重视野外地质调查,提倡出版物的系列化,积极与矿冶界协作,并热心地质陈列馆和图书馆的建设。担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长达15年。</p><p class="ql-block">是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之一,1922年1月在京西兵马司9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1923年当选第二届会长。</p><p class="ql-block">(与丁文江同时代的地质大家有</p><p class="ql-block">章鸿钊(1887~1951)</p><p class="ql-block">翁文灏(1889~1971)</p><p class="ql-block">李四光(1889~1971)</p><p class="ql-block">尹赞勋(1902~198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学家金善宝</p> <p class="ql-block">金善宝,浙江诸暨人,农业教育家、农学家、小麦专家,中国现代小麦科学奠基人。</p><p class="ql-block">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学专修科,193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进修,研究植物生理学和遗传学。</p><p class="ql-block">1932年回国,先后在浙江农学院、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私立之江大学等任副教授、教授、农学系主任。</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是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奖牌获得者。</p><p class="ql-block">他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管理人材,主编了《中国冬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麦》等专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物理学家叶企孙</p> <p class="ql-block">叶企孙,上海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19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即赴美深造,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任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1936年起任会长。</p><p class="ql-block">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委员。叶企孙还是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潘光旦、陈寅恪、梅貽琦、叶企孙)。</p><p class="ql-block">叶的贡献还在于科学教育和科学的组织管理。他建立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建设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研究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材,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最早的组织者之一,对中国物理学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业乃至世界科学作出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杨振宁、李政道、王凎昌、钱伟长、钱三強、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陈省身皆为叶的学生,华罗庚曾得叶的提携,人称叶企孙为"大师的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象学家叶笃正</p> <p class="ql-block">叶笃正,祖籍安徽安庆,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3年在浙江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至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至1987年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大气形势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研究,倡导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他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拓全球气象变化科学新领域,对中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八》纪念邮票,全套4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用光学家王大珩</p> <p class="ql-block">王大珩,原籍江苏吴县,生于日本东京。</p><p class="ql-block">1924年随父亲至青岛,就读于青岛礼贤中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第三届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赴英留学,先后就读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谢菲尔德大学。</p><p class="ql-block">1948年回国。</p><p class="ql-block">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王大珩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事业。在他的领导下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和首台航天相机,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在镭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86年会同陈芳允、杨嘉墀、王凎昌提出"863计划"建议并获中央批准,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p><p class="ql-block">1992年与其他学部委员倡议并促进成立中国工程学院。</p><p class="ql-block">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被评为"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黄昆</p> <p class="ql-block">黄昆,浙江嘉兴人,生于北京。</p><p class="ql-block">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p><p class="ql-block">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与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成为固体物理领域的第一部权威专著和标准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创办"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为创建和发展中国半导体科技和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地建立和发展半导体工业体系起了开拓性作用。</p><p class="ql-block">黄昆对固体物理作出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完成了两次开拓性学术贡献,一次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理论,被称为"黄散射"。与里斯共同提出多声子的辐射或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同期苏联科学家佩卡尔发表了相平行的理论,被国际上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提出了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当时提出的方程称为"黄方程"。研究半导体量子陷阱超晶格理论,建立了超晶格光学振动理论,发表后被国际物理界称为"黄-朱模型理论"。</p><p class="ql-block">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核物理学家于敏</p> <p class="ql-block">于敏,生于河北宁河(今天津市),核物理学家。</p><p class="ql-block">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高级科学顾问。</p><p class="ql-block">长期主持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第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p><p class="ql-block">于敏于1982年荻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1987、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获国豪最高科学技术奖,1915年2月27日获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十大人物",2015年10月13日彼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8年12月18日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荻获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学家陈景润</p> <p class="ql-block">陈景润,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p><p class="ql-block">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被人称为"痴人"和"怪人",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十2"的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震动,被公认为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选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p><p class="ql-block">陈景润在198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获首届"华罗庭数学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多次。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8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陈景润"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