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渊远流长,说不尽的唐诗宋词,品不够的千古名篇,就单说明清时期的小说,就能让各位素未谋面的朋友去研究个把月的了,要是再读上几本感兴趣的,也能够算是完美与明清小说结识了!说起这兴趣点所在,大家必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因为这四部著作是经过了历史的洗礼,不同时期的人们达成共识值得一读的古典文字,通俗地说,名著的成名定是有无数好口碑为依据的,做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要说的和关心的则是另外一个话题——如何引导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去品读经典?</p> <p class="ql-block">经典文字历史悠久,随着语言的发展肯定会带来理解上的千差万别,为了让孩子们触摸经典,品读经典,我们的语文教材便有了《西游记》节选,《红楼梦》节选等等,有时受空间限制又不得不把文字数量压缩,压缩成为儿童所能读懂和理解的,转变成儿童所能接受和明白的,便有了动画片《西游记》,《红楼梦》,简装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对于孩子们接触经典了解经典作都是好的,只是方式和途径不同罢了。殊途同归——帮助儿童了解名著。为什么只说是了解呢?学而优则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经典并不是专门为儿童提供的读物,才会有了教材中的节选第几回,通过经典的单篇让孩子们感受其价值,管中窥豹,以此点染孩子们阅读经典的激情,唤起其品读经典的兴趣。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老师就像经典著作的解压器,将压缩了的,时代变革了的,学生不能带入理解了的,全部释放还原,除此之外还需还原语言密码的魅力,吸引学生眼球,感受经典的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一、还原语言,激发阅读兴趣。</p><p class="ql-block"> 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受空间限制不能完全引入课文,根据具体安排带领学生体会原文,感受语言美,激发学生想去读原著的冲动,把课内阅读课外化。那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护这份阅读兴趣?读原著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有难度,不读原著版本众多,何去何从?改编版本文学色彩浓的,儿童可能失了兴趣;只注重情节发展的,儿童可能丢了继续读的愿望。那么在选择上就需要注重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定,目前可以根据年龄和兴趣为出发点,选择插图相对来说篇幅相当的版本,一来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对原著的憧憬,二来维持了孩子长大以后有继续阅读的愿望。小学阶段以学生阅读兴趣为导向,毕竟儿童和长大了的儿童读经典,期间阅历的助推,理解和体会到的那番滋味又怎么会相同呢?看来推荐读本需谨慎哪!</p><p class="ql-block">(推荐一本书仅有书名是远远不够的,版本,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p> <p class="ql-block">二、对比语言,发现语言美。</p><p class="ql-block">删去了的,未能写进教材的语言是哪些呢?有没有影响到同学们阅读理解呢?引导孩子对比阅读,发现语言密码,感受文学的力量,在一次次对比中找寻作者写作的奥妙。在朗读中发现文字美、环境美,语句美,原著更美。</p> <p class="ql-block">三、以点带面,窥一斑而知全豹。</p><p class="ql-block">通过教材的单篇经典阅读,带动整本经典书籍的阅读。举一反三,发现整本书的奥秘,并通过实际阅读去验证猜想。</p><p class="ql-block">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每次都是遇难脱险,为什么作者还捕获了那么多读者的芳心,千百年来吴承恩是怎么做到的?</p><p class="ql-block">水浒传里林冲棒打洪教头,明明是要重点体现林冲的,施耐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去写洪教头呢?</p> <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向最初的地方走去,</p><p class="ql-block">那最初的,</p><p class="ql-block">便成了孩子生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惠特曼</p> <p class="ql-block">敬爱的语文老师们,我们的肩上有一个隐形的担子,一面教书,一面育人,这个隐形的摸不到的看不见的担子让我们时刻牢记我们的使命——让阅读丰盈儿童,书香浸润校园。引导学生阅读,把那些好的,值得推敲的,有价值的,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甄别,筛选……不遗余力地推荐给我们的孩子,让她们勇敢地向那最初的地方走去,读着,读着,就变成了她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