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八十年的南京── 当年市井生活集锦

達信

<h3>时光倒流八十年的南京──<br><br>当年市井生活集锦</h3> <h3>1927年3月,北伐军江右军攻克南京后通过长干桥入城。</h3> <h3>图为1907年的南京城,远远望去,烟囱高耸,那是「江苏江宁户部造币分厂」和「金陵制造局」所在地,看到高大的烟囱正冒浓烟,彰显了当时南京城的繁华。</h3> <h3>当年南京各行各业也开始兴起。始建于1936年的中央商场,由京、沪、平、汉、闽、浙、川等各大厂号参加设肆,日用百货,无不齐备,餐馆茶厅,应有尽有,集国产之大乘,汇万货于一处。定价划一,绝不还价。图为开业时的新闻。</h3> <h3>据当时媒体报导,全国各大著名商号几乎都在此「闪亮登场」,其中有胡玉美(糖果饼干)、金华火腿茶叶号、太平村(糕点)、老万全(酒)、益丰搪瓷厂、亨得利(钟表眼镜)、杨永兴(电料五金)、华侨国货海味号、光大热水瓶厂、江西景德镇实业公司、新中华鞋室、曼丽咖啡馆、中央食厅、同仁堂(国药)、张小泉(刀剪)、大华百货公司等等。中央商场的开业,是南京传统的老商业走向近代化新商业的里程碑,它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购物、休闲的好去处,也推动了南京商贸业的发展。</h3> <h3>  30年代新街口商业圈已初有雏型,图为1932年南京新街口的鸟瞰照片。</h3> <h3>新街口中山路一带陆续建成国货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央商场、大华大戏院、新都大戏院、福昌饭店等众多设施。</h3> <h3>1943年的中正路(中山南路)及大华电影院</h3> <h3>城南龙门街附近的永安商场。</h3> <h3>三山街口的天福布庄。</h3> <h3>北门桥附近商铺林立。</h3> <h3>  城南街巷的商铺。</h3> <h3>升州路不算繁华,但也初具规模。</h3> <h3>遍布大街小巷的各式商铺倒也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br>南京城米市比较集中的南北米市,分别位于中华门和下关一带。当时中华门外的雨花路、扫帚巷,下关的鲜鱼巷、惠民桥一带,粮行鳞次栉比,米商、粮贩云集。据统计当时经营粮食的厂、店、行、号、栈有608家。<br>图为1932年南京城内的一家名叫德茂号的粮店,店门前摆满了芦席卷曲成的粮食穴子,店老板正在店里忙碌着。</h3> <h3>南京名产板鸭店。</h3> <h3>卖油纸、油布伞的店铺。</h3> <h3>篾器铺。</h3> <h3>手工挂面铺。</h3> <h3>陋巷内的酒庄与当铺。上空还晒着干菜。</h3> <h3>专营批发的酒坊。</h3> <h3>专买卖二手书的旧书店。</h3> <h3>老南京大多喜欢泡茶馆,「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这是当时南京的一座老茶馆。</h3> <h3>  吃早茶,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很多人还是喜欢以豆浆油条来解决早饭,因此,街头出现了许多这样的「豆浆车」。</h3> <h3>南京的澡堂文化由来已久,上世纪20年代的这份《新都游览指南》已经罗列详细的澡堂资料。</h3> <h3>女子冬天洗浴就得靠「老虎灶」(即茶水炉子,平时贩卖食用的开水)提供简陋的服务了。</h3> <h3>  妇女在绞脸,绞脸是当时妇女的一种古老的美容项目。</h3> <h3>烧饼油条茶水铺。</h3> <h3>包顺兴是城南有名的包点店,小笼包、老卤面、煮干丝都是远近闻名的。</h3> <h3>武定桥与包顺兴茶社。</h3> <h3>夫子庙新奇芳阁茶楼。</h3> <h3>走街串户的小摊小贩,倒也点缀了市井生活的多姿多彩。图为街边大饼档。</h3> <h3>  烧饼铺。</h3> <h3>甑儿糕档。</h3> <h3>卖冰糖葫芦的挑贩。<br></h3> <h3>代写书信的摊贩。</h3> <h3>在文德桥上卖豆芽的小贩。</h3> <h3>40年代城郊的卖炭翁。</h3> <h3>  南京浦口农民担柴草进南京城售卖。</h3> <h3>走街串户的货郎。</h3> <h3>920年南京祭祀活动中的和尚乐队。</h3> <h3>长江入秦淮河是当年南京的养息及交通的命脉。浦口码头的木船。</h3> <h3>当年秦淮河码头前发放竹筹的小孩。竹筹是竹制的计数的器具,用作扛运麻包的凭据</h3> <h3>外秦淮河上的船运,岸边捣衣。河对面是城墙根下的东干长巷。</h3> <h3>城墙根下的棚户区。</h3> <h3>  城墙根下的耕农。牛耕田,浇大粪。</h3> <h3>1940年代农民车水灌溉。</h3> <h3>1940年代,插秧,地点大概是在幕府山到燕子矶之间的江边。</h3> <h3>当年南京郊区乡民男女的衣着。</h3> <h3>城镇妇女小孩的装饰又不一样了。</h3> <h3>富裕人家的母子更显华贵。这是1935年的南京市健康儿童比赛,获胜的宝宝和妈妈。</h3> <h3>当年南京市内有小火车从金川门入城,经三牌楼、丁家桥、无量庵(鼓楼)、北极阁、珠江河、督署衙门(总统府)到中正街(白下路),小火车一开,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南京人的出行,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安全。普通百姓挤满敞篷车箱内,也不亦乐乎。</h3> <h3>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不久,就开始筹备将孙中山遗体由北平移至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计划修筑一条迎陵大道,并将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中山门东至中山陵,成为陵园路,西往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称为中山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山大道」。</h3> <h3>马路上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图为当年的人力车。</h3> <h3>马车也是市内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h3> <h3>1908年,沪宁铁路全线通车,当年运送旅客300余万人次,铁路列车成了出门远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图为1930年代的下关车站。</h3> <h3>下关码头(今中山码头),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长江南岸,曾名首都码头,是一座渡轮码头。</h3> <h3>1930年代的铁路轮渡,常年开行驶往对岸浦口码头的「宁浦线」轮渡,铁路列车可以渡江北上。</h3> <h3>  1947年的下关车站。</h3> <h3>这是1947年沪宁线二等车厢的内景,属商务级车厢,看起来和几十年后的软座车厢没什么区别。</h3> <h3>更高级的,则是头等车厢,座位都是软皮沙发,地上甚至铺着地毯,富丽堂皇。</h3> <h3>外地人坐火车,来到南京看什么呢?如果是春节期间,你可以带着他去看夫子庙灯会,你可以做公交车去,找这样的售票员买一张票。</h3> <h3>1935年的南京市立救济院,保育人员抱着收养的婴幼儿。</h3> <h3>1935年,南京市举办的一场演讲比赛上,初次上台讲话的女童子军面对观众,害羞得竟然忘记了准备了好久的话。</h3> <h3>当年社会贤良和政府都重视基础教育。图为1931年,南京夫子庙小学。</h3> <h3>小学课程几经修定,至1941年到1942年教育部陆续公布之小学各科课程标准规定为:团体训练(包括训育和卫生训练)、音乐、体育、国语、算术、常识(高小分为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图画、劳作。图为当年的小学常识诔课本。</h3> <h3>当年小学的地理课本。</h3> <h3>1930年代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上自然课。</h3> <h3>  1930年代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自然课上学烹饪。</h3> <h3>1920年代至30年代,民国小学教师平均月入工资10至30元(银元),40年代小学教师则达到40元。近代教育家郑通和在1936年对全国98所学校的2735名中学教职员薪俸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的月薪集中在50元至140元之间,月薪超过180元的不足5%。<br>图为1924年南京《溧水县立女子小学教员聘请书》</h3> <h3>图为1945年大行宫小学教师聘书。</h3> <h3>1945年南京一中校牌</h3> <h3>1940年代南京汇文女中初二学生与老师的合影。</h3> <h3>1940年规定普通中学课程,国中为:公民、体育、童子军、国文、算术、博物、生理及卫生、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选修。高中为:公民、体育、军事训练(女生习军事看护)、国文、外国语、算学、生物、矿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图为当年汇文书院中学部学生在钟楼内教室读书。</h3> <h3>1935年,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幼教老师欢乐地带着孩子们做游戏。</h3> <h3>1947年,中央大学的入学考试,考生们正在认真作答。</h3> <h3>当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几张照片。女孩子们参加体育舞会,洋溢着青春的气息。</h3> <h3>那时的南京,还有一座专门培养戏剧、电影人才的学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是如今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之一。曹禺、焦菊隐、吴祖光、应云卫、谢晋、凌子风等中国电影节名人曾经在这里执教或者学习。</h3> <h3>  国立剧专的学生也比其他高校的大学生时尚得多,请看她们青春的舞姿。</h3> <h3>1936年南京,中央大学美术教授张书旗的女弟子在观看他作画。</h3> <h3>1933年10月,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中,南京队的女选手坐在草坪上,笑容满面。</h3> <h3>1934年10月,南京市中小学联合运动会的大会的体操仪式。</h3> <h3>193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今南京体育学院)举办,来自已经沦陷了的东北的刘长春(右)创下多项短跑全国纪录,成为这一届运动会上最大的明星。</h3> <h3>1936年,国民政府派出运动员参加柏林奥运会,团员们临行前到中山陵谒陵。虽然那届运动会上,中国队颗粒无收,但队员们的拼搏精神还是给时人留下深刻印象。</h3> <h3>1935年,南京市自行车越野赛,吸引大批观众。当时比赛 用的仅为一般的自行车,并非特别设计过的比赛用车。</h3> <h3>老南京也有民间体育项目,比如雨花台上的放风筝比赛,民国时期每年都会举办。</h3> <h3>每当南京雨花台举行风筝比赛,城南中华门外通往雨花台的路上十分拥挤。</h3> <h3>那时的夫子庙灯会,同样热闹好玩,各式各样的花灯令人目不暇给。</h3> <h3>夫子庙卖抖嗡的。「抖嗡」是「空竹」的南京话称呼,空竹,又被称为空钟、空筝、扯铃、风葫芦、响葫芦、地铃、嗡、胡敲,为一种中国传统玩具。玩这种玩具的活动称作抖扯铃、抖空钟、抖地铃、抖嗡等等。现通常为塑料材质。</h3> <h3>如果还有空,可以去游览玄武湖。</h3> <h3>在音乐台举办的一场音乐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