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元宵节</p><p class="ql-block">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p><p class="ql-block">小区内的果园,芒果挂满枝头</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p><p class="ql-block">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p><p class="ql-block">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p><p class="ql-block">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p><p class="ql-block">宝马雕车香满路</p> <p class="ql-block"> 今天正月十五,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上元节”,“灯节”,是春节过后的又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春节民俗文化的高潮。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很多,我比较喜欢起源于汉文帝的传说。汉文帝是在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平定“诸吕之乱”后才被拥立为皇帝的,而戡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这天。文帝深感皇位来之不易,所以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称之为“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节”呢,盖因每年的第一个月又称为元月,宵,夜晚也。汉代史官司马迁创建《太初历》以后,汉武帝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新年的开始,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再后来,到明帝年间,庆元宵节的形式由宫中传到寺院,叫“点灯敬佛”,此后进一步传入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街头放灯,庆祝元宵节。到了唐、宋时代,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快速发展,无论是皇宫內府还是市井街道,处处张灯,元宵节已经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日,赏灯、猜字谜、聚会约会等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通过以下三首诗词可见彼时元宵节盛况之一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唐朝张祜的这首诗写的是帝京元宵节日的夜晚,家家出门,街面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歌舞的欢腾,声乐的喧嚣,直冲云霄,好一派热闹欢腾的景象。如果这首诗您看着不过瘾,我再给您推荐一首: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宋朝辛弃疾描写元宵节的一首词。地面上的灯花、空中绽放的烟火,车马、声乐,俊男靓女穿梭嬉戏…;艺人们载歌载舞、灯月交辉。稼轩给我们展示的是三维立体空间,场面绝对的恢宏。至于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谁,蓦然回首的那个人又是谁,我认为此时真的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仿佛已经身临其境,“那个人”指不定就是您,就是我呢。如果您非得较真儿,那个人究竟是谁?那好,我再给您推荐一首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也是一首宋朝描写元宵节的一首词,据说是欧阳修所做,时间、地点,景物交代的很清楚,不同的时空,相同的节日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思。直白一点就是:同样繁华热闹的元夜,同样的柳树枝头,同样的明月清风,同样的华灯初放,同样的约会地点,…可是今年人家没来!言语浅近,情调哀婉,那种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伤感表现的无以复加。</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老家。记忆中元宵节民俗活动不多,白天有扭秧歌的,队伍中有踩高跷,划旱船的,再就是晚上有燃放烟花爆竹的,我们这些孩童们手提着家长们自制的灯笼在灯火阑珊的夜幕中嬉戏玩耍。</p><p class="ql-block"> 现在每每想起五十多年前元宵节的点滴记忆,不禁哑言,恍如隔世。那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屯子,即贫且穷,对元宵节的民俗不甚了了。绝对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以为普天之下元宵节都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过法。所以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是没错的、是永恒的箴言。最后我要说,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喜欢源于汉文帝的传说,只是喜欢而已。特别是涉猎了唐诗宋词以后,愈发感到此传说不大可信,因为自汉代以来,历经唐宋,那么多诗词大家,那么多描写元宵节的经典作品,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用到的都是“元夕”、“元夜”、“上元节”、“灯节”,更有甚者,干脆就是“正月十五夜”,只是到了宋朝后期,元朝,才有“元宵节”的称谓。</p><p class="ql-block">有关元宵节起源于何时,如果您知道,请您明年的今日当面赐教于我,我与您相约。届时我这里有明月清风,有暮霭黄昏,有华灯初放。但,没有柳树枝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