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哈密坎儿井

老焉

2021年7月21号入疆第一站哈密,新疆第一站行程是探访位于哈密二堡镇拱拜湾村的塔库坎儿井,这距哈密约40公里,22号上午9点到达景区大门。<div><br></div> 新疆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哈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新疆各族劳动群众,根据当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此进入坎儿井景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坎儿井井水流出地面的蓄水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密坎儿井博物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此进入坎儿井地下引水渠。</h3> “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面灌溉、使用。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暗渠,又称地下渠道,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中的水汇聚到它的身上来,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地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长达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捞工程十分艰巨。<br></h3>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总的说来,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暗渠出口,进入明渠,然后流入蓄水池。</h3> 在坎儿井蓄水池周围栽植了一圈古柳树,其中一株古柳树旁书写有“左公柳夫妻树”的红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相传是清朝光绪年间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夫妻所植。 据传,十九世纪下半叶左宗棠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 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相传哈密坎儿井的柳树都是那个时期栽植的,距今100多岁了,因靠近水池边,这些古柳依然生长的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生气盎然。 这些古柳守在水源周围,有的如游龙戏水,有的如绿凤展翅,沧桑遒劲,生命力旺盛,成为一道奇妙的景观,引起游客的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