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元宵龙灯

许凤仙

<p class="ql-block">春节前后接连几场雪,天气较冷少有出门。近日暖阳乍现,外出散步时发现大街上马路边新挂了一溜溜大红灯笼,一派喜庆景象。哦!是元宵节要到了!</p> <p class="ql-block">红灯笼在眼前晃动,留在记忆深处的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场景一幕幕呈现开来。</p> <p class="ql-block">&nbsp;我的家乡地处湘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小城毗邻清澈的资江,江对岸是苍翠延绵的群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小城古朴宁静,民风淳朴厚重。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平实。一条长达15华里的麻石小街贯穿全城,街上横铺竖陈的麻石条是孩童们“跳房子”嬉戏的天然场所。小街两旁全是二层阁楼式木房子,大多为店铺,经营百货、南货、日杂、水果、理发等,还有一些机关、学校,纯居住的也不少。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店铺的门面,全由一块块活动的长木板镶拼而成,清晨或傍晚打烊时分,总能听到噼噼啪啪的下板声或上板声。</p> <p class="ql-block">&nbsp;春节过后,人们最期待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乡下的亲戚们也会延至这个时候来城里拜年。老老少少,远远近近的都赶来看龙灯。</p> <p class="ql-block">龙灯队一般在正月十四的白天就会现身街头,各行各业以及近郊各乡的龙灯队都卯足了劲,要把自己最值得骄傲的,最让人羡慕的绝活拿出来炫耀。</p> <p class="ql-block">地处大水坪的竹木加工厂有一只全市绝无仅有的大虾,虾身有篮球场大。竹条扎的骨架,上面蒙着大幅白布,再用墨汁画上一些形式虾的图案。大虾子要几十个壮劳力才能舞动起来。在一阵紧似一阵的鼓点声中,在舞者一声高过一声的吆喝声中,大虾子在人们屏声息气的紧张期待中“呼”的竖起来了。那几根用整棵长楠竹做的虾须,竖起来有十几米高。围观的人山呼海啸,那一刻,舞虾的,看虾的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如今,这个称之为“虾子起拱”的民俗文化表演,已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型节庆活动中时有展出。</p> <p class="ql-block">(感谢梁建立朋友提供视频)</p> <p class="ql-block">(感谢梁建立朋友提供视频)</p> <p class="ql-block">入夜,各店铺、机关门前的大红灯笼将整条街照得通亮而充满激情,大街上人头攒动,临街的阁楼上挤满了看灯的人。无法上阁楼的,自带高高的木凳,找一宽敞明亮处早早地守候,小孩子则骑在父亲的肩上。不知谁喊了一句:来了!来了!人们立刻翘首张望,全市整合起来的巨大龙灯队在鼓乐声、口哨声、鞭炮声中气势磅礴的过来了!每支龙灯队一般会拉开些距离,从大码头朝汽车路一路舞来,再从马路上折回去,只要守候在一个地方不挪动,通常能观赏到所有龙灯队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远远的,几团通红的炭火在夜幕中很有气势的翻飞而来。那炭火装在两个球形的铁网子里,再用铁丝长绳缚住,拿在一个彪形大汉手中上下左右舞动,为龙灯队开路清场子。之后是长龙、彩船、蚌壳、毛驴、腰鼓、高跷……</p> <p class="ql-block">每当有人燃起鞭炮以示欢迎,龙灯队便会停下来表演。舞龙往往是第一个节目,鼓声越激越,人们的喝彩声越大,龙就舞得越起劲,花样也越多。舞龙毕,场子也打开了,之后便是划彩龙船,耍地花鼓,捡螺螺拾蚌壳什么的。尽管一拨又一拨龙灯队的节目大同小异,人们并无视觉疲劳,叫喊声震天价响,巴掌拍得生痛。表演者也不要任何酬劳,舞一晚也不觉得累。</p> <p class="ql-block">火树银花不夜天,让人怀念的纯真年代!</p> <p class="ql-block">“文革”伊始,龙灯和许多东西都被当作“四旧”给破了。当那场噩梦过去,改革开放又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传统的节日一度名存实亡,年轻一代有了新的喜好和追求,连千锤百炼的“春晚”也日渐失宠,商品经济更使得许多纯粹的民间活动变了味。我不再对偶尔出现的龙灯花鼓感兴趣,而珍藏在记忆深处对小城和龙灯的情结,则历久弥深,挥之不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