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往事— 部队篇

陈锦生

欧洲杯过去了,本来想说点感慨,但想想,比赛的结果与大家伙的预测和愿望都不相符合,现在来说也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算了。但前段时间的密集看球,却让我想起一些与足球有关的往事。这些不再是八卦,而是自己经历和交往过的真人真事。对足球感兴趣的朋友不多了,但没关系。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生活安定下来以后,时常会想念以前的朋友。我这就权当是自言自语,或者是对以往日子里与足球有关的回忆吧。 第一军医大学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部队医学院,结识了同样的一伙青年朋友。这群青年军官啊,既是战友,也是球友,更是酒友,到了现在,一辈子的朋友。部队八年,那是一段青春飞扬的日子!这里只说说与球场有关的事情。 在军校里,比我们年长一辈的,有一位周教员,文革前的大学生,原解放军总后足球队的主力后卫。他当时已经40多岁了,但身体素质比我们年轻小伙还好,每一场比赛都拉不下他。比赛完了,我们常常累得东歪西拐的,可周教员还动不动在球场上双手倒立,连走十几步,玩儿似的。当年的部队战友啊,真是亲如一家。这么说吧,一天24小时,缺吃缺喝没地儿洗澡等等等等,你都可以随时去敲周教员的门。而他们夫妻俩永远是二话不说,笑脸相迎。夫妻俩都是上海人,一辈子都献给了祖国和军队。对年轻人,他们真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后来,年纪大了,周教授潘教授本想就在广州安度晚年,可儿子出国了,女儿在上海。亲情召唤,终于叶落归根,回上海去了。两年前我去上海,几次见周潘教授。他们还是精神奕奕,还是一派军人豪情,本色依然。女儿女婿都是退伍军人,亲自在家设宴。恍惚之间,以为又身处从前的时光,全忘了几十年已经过去了。说起从前的往事,周教授心生感慨:“当年小陈要是长得再壮实一点就更好了”!周教员啊,小陈要是长得壮实一点儿那还是小陈么? 年轻时的周教授 球队里面还有一位“大佬”,那就是军体教研室的杨教员,原广州部队足球队退役的运动员。身材技术都比我们高一大截,想过你就过你,过不了你也饶不了你。防守他经常被撞得东歪西倒,七荤八素的。他最令人佩服的功夫,是发定位球。无论多远,他都能把球很准确地发到你的头顶上来,弧度力度都恰恰好。好多次比赛,我都顶进去由杨教员发过来的定位球,下来后有女兵说,“球进得真帅“!呵呵,我也不知道说的是球发得好还是顶得好。 年轻的训练部足球队。八五年。 其他的一众伙伴,在一起踢过的球,喝过的酒,吹过的牛,挥霍掉的青春日子,就说也说不完,说也说不清了。当年的心情和当年的理想,套用一句王蒙的话来概括,大概比较合适:“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当年的伙伴,现在很多已成为专家教授军官名人,想起他们,我都觉得很骄傲。既然说不完,这里,我就只挑一个例子吧。 说说球队的守门员,小吴。小伙子帅呀, 一米八几的身材,体校出身的学校乒乓球冠军。笑眯眯的,人见人爱。有一回,在教工饭堂排队,我俩和俩女军官站在前后,一起聊天。说着说着,不知为何话题转到比较起咱俩。只见生化教研室的程教员说:“你俩挺像的,不过……小吴是端肩,小陈是溜肩”。呵呵,我坦然处之,谁不知道小吴是帅哥呢?话说这小吴,乒乓球打得好,自我感觉就更是不得了。一天,他突然对我说: “21分制一盘,你能赢我七分,我就请客,不然,你请”!呵呵,他不知道我从小就打野球,姿势虽然不规范,不按常规出手,人称“社会球”,但与高手过招,拿七八分的能力还是有的。那天比赛,我得了有十分,但那顿饭却没了踪影。直到过了快30年,我在上海狠狠宰了他一顿,不过,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正襟危坐,说着国家和国际的大事,我就没找着机会,也没好意思当着他太太的面告诉他,他这是为三十年前的“过失”买单。 红衣者,小陈;蓝衣者,小吴。八五年,虎门。 话扯远了,还是说回小吴踢球的事情吧。当年,我们训练部的年轻教工在一起踢球,短短的一两年,水平就很见提高,越踢越好。开始还打不过学生队八三级和八四级,这不奇怪。军医大学六年制,一支学生队伍一直一起比赛,到了第四五年,就已经二十二三岁,无论是技术配合、默契程度还是身体的冲击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好对付。八八年的学校联赛,我们训练部队一路杀进半决赛,碰上八四级。这一场比赛,堪称里程碑。以往对八四级,负多胜少,主要是他们之间配合熟练,技术很好,整体打法很流畅。但这一场球,我们酣畅淋漓地以4:1赢了下来,至今想想还整一个荡气回肠。这场比赛我没有进球,但几个进球都是由我助攻。第一个球,眼看对方后卫佔位太靠前,与守门员之间有很大的空档,我拿球后一个直传,把球塞到对方防守队员身后,只见微生物教研室的戴教员一个冲刺就把对方甩到身后,速度和爆发力是他的长项,他把球带到禁区前沿,一个巧射,球挂远角。第二个球,眼看动物所小韩所长前方有一片空档,赶紧远距离的一个斜吊把球送到他的跟前,只见他不做任何调整,直接一脚抽射,球应声入网,身体强壮和射球力量是他的特长。最后一球,我拿球在对方禁区内盘带,但防守队员太多,我只好往左边边线扯动,然后突然往底线一趟,起脚传中,只见电镜教研室的小常飞身冲顶,守门员来不及反应,球就已经进门了。过了20年,又见到小常,他说起这个球,还激动不已。英语有一说,大概是每一个人一辈子都有他辉煌的15分钟,我想,这大概就是小常的那个15分钟了。 红衣者,小陈;蓝衣者,小吴。八五年,虎门。 到了决赛,碰上八三级了。这是一场苦战,对方力量足,配合默契,中场力量强大。主要是他们还有一个球星,来自梅县体校的罗奋建同学。以我多年踢球的经验来看,这位同学的技术水平达到专业的水准了。他带球的动作连贯性,真如行云流水,真不是一般业余水平可以比的,就可惜身材比较瘦小。我们这场比赛,陷入拉锯战,场面胶着,双方机会都不多。到了下半场,小罗拿球,在禁区外围突施冷箭,球力量不大,朝守门员小吴身上飞去。小吴明明都已经抱着皮球了,可,可,可不知咋滴,还是让它进去了!唉,不能抱稳当点吗?这不,后果就是兄弟们30年后想起还在哪捶胸顿足的。这一仗打完后,八三级毕业走了,我们就再也没有复仇的机会了。 自此,训练部队进入全面成熟阶段,在校内全无对手。最辉煌的成绩是,两次客场战胜解放军体育学院足球队,一次是训练部队单独比赛,另外一次是训练部主力加盟研究生队去比赛,那可能是我们训练部足球历史的顶点了。 小吴后来为了爱情,跟随女朋友去了上海二军大,在电教摄影方面做出了成绩。期间,女朋友成了妻子,生一男孩。小吴告诉回沪探亲的周教员:“我恨死阿生了,他尽欺负我。所以我的小孩也叫阿生,阿生是我儿”!哈哈!再后来,他转业到了上海电视台,几十年下来,做出了一番我们都没有料到的成就,现在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电视纪录片的大导演,牛啊!片子有《婆婆妈妈》、《城市边缘》、《安宁病房》、 《回到祖先的土地》和《搬家》,等等等等。他做纪录片的的特点是:小缺口大背景,即从一个普通人或一件普通事切入,而背景却是这个波澜壮阔的变化中的大世界,通过一个人或一件事折射出社会的一个个阶层和一个个领域。而且,他的纪录片每次播出都不容易,因为和主流宣传口径不是那么符合。但是,你看到的肯定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大家有空看看? 30年后,周教授潘教授;老吴老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