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一一寻找年味</span></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怀旧情节愈来愈重了,这个春节我一直在记忆中寻找儿时过年的味道。因为这些年来,总觉得春节寡淡无味,很多人也抱怨现在春节没有年味了。年味都去哪儿了?</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年味是从何时开始闻到呢?我不停地搜索着记忆中的碎片,想来应该是从那爆米花“砰”的一声开始。那个年代家家户户装果盘都少不了米糕,于是离过年还有一两个月师傅就会挑着爆米花机走街串巷。</p> <p class="ql-block"> 那时看到师傅挑着机子到村里来,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不管大人是否在家,都会用米斛装几升米给师傅爆。师傅也不怕小孩没钱,等到最后大人还没回来付钱,师傅就会留点米做抵押,孩子们便抱着满满的米花回家。</p> <p class="ql-block"> 到孩子们放了寒假不用去学堂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了。在那经济不太富裕的时候,过年的绝大部分物资都是自己动手准备的。于是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小孩子们也没闲着。最有乐趣的就是去池塘抓鱼。那时村里有个公共鱼塘,到了年底大家都去涸塘抓鱼,大人小孩不畏寒冷齐上战,塘里的鱼不论多少家家都有份。</p> <p class="ql-block"> 年前最累人的莫过于用脚踩的舂米碾米粉做米粿。不像现在的粉碎机,那些年的碾米粉全凭脚力,小孩子也一起帮大人踩着那古老的碾米器,颇要一番苦力。</p> <p class="ql-block">全村只有一个碾米器,各家各户都要做好几斗米的米粿。于是相互协商好,从天不亮就开始排队,叮咚叮咚的舂米声要延续一周多。 碾米粉还不是最累的,用米粉做“喇叭根”(俚语,商场里也称兰花根)才是最要力的活。把适量米粉倒在锅里炒得半熟,出锅后放在案板浇上滚烫的红糖水用力搓均匀,这时非得有力气的男人才能在短时间内搓好(凉了便搓不开),然后再用擀面杖碾成一张大大的圆薄饼状。女人们就把碾成的薄饼用木条比好后切成一根根手指长的喇叭根,等到晚上放到油锅里去煎。</p> <p class="ql-block"> 做油炸米粿相对就较轻松多了,妇女和小孩就可完成。米粉不用去锅里炒,伴上红糖水搓均匀后便可做成一个个椭圆形的米粿,一排排整齐地放在莱板上案板上甚至桌面上…也等待下油锅。</p> <p class="ql-block"> 作豆腐也是非常辛苦的。首先要把浸泡了一夜的豆子磨成豆浆,没有磨豆机,只有人力的石磨。小时候我最不愿磨豆浆,几圈下来手又酸又累甚至还起泡。哥哥姐姐也为了早点磨完,往往会每次加大量放进石磨里,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后期豆渣多豆腐少,挨骂自然少不了。</p> <p class="ql-block"> “ 起油锅”是神圣的时刻。通常这天会很早吃完晚饭,母亲便洗好装油粿子的坛子搬到厨房,也会帮父亲烧好火笼放在灶边。我早早地坐在灶台前等待,生怕被哥哥抢去位置。父亲洗好锅后,把几周前就准备好的金贵的两壶菜油倒进锅里。先前几锅炸的都是豆腐,要把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白豆腐炸成金灿灿圆滚滚的油豆腐是很费时间的,又要掌握好火候。接下来是喇叭根,喇叭根通常较多,要分十多次才能炸完。我小时候爱吃的是煎米粿,可米粿一般放在最后炸,所以经常等我靠在身后的柴堆上睡着了也还没开始煎米粿!</p> <p class="ql-block"> 一到 “小年”,爆竹声便不断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硝烟味,这时年味就真正浓起来了。因为小年那晚,家家户户都要恭送灶王爷上天,等到除夕晚上又接回来,放鞭炮肯定少不了。上天言喜事,下界降吉祥,村里人都相信灶神能为家人添福添寿!</p> <p class="ql-block"> 过了小年,我们的口袋都鼓鼓的,装满了各种吃的,每个孩子的嘴巴也油腻腻的,连头发都油光可鉴。此时还有一件令我们神往的事,就是做新衣服。每年到这时,裁缝师傅也会挑着机子和布匹到村里来,新媳妇定会扯上几尺花洋布做件花衣裳,老人们会看上黑布做夹棉衫,哥哥姐姐们也许会做条喇叭裤。我们小孩子围着师傅等到黑夜,师傅却说布没了你们明年来做吧,我们只好忍住委屈的泪水。衣服还是有穿的,那就是母亲的“改版款”,稍微将哥哥的旧衣服改小点便是我的新衣。</p> <p class="ql-block"> 杀年猪估计是年前最后一件大事。那时每家都会养头猪过年,杀年猪一般在年前两天左右。杀猪的人都是自家叔伯们,他们早就把杀猪刀磨得锋利,母亲会端出簸萁,在上面垫几张草纸,等会撒点猪血纸上,期待来养猪顺畅肥壮。要四五个年轻力壮的人才能把猪抬到架子上,执猪耳朵的拿起杀猪刀从猪下巴后面一刀捅进去,猪血像开闸的水样射出来落到下面的木盆里。这个过程我们小孩子是不敢看的,远远的站在旁边捂着眼睛。然后用铁钩子把猪倒挂靠在墙上的梯子上开膛破肚。亲戚邻居来砍肉一般是只记帐不给钱的,等下次他们家杀猪了还肉即可。没钱的时代过年照样有鱼有肉!</p> <p class="ql-block"> 过年好吃好喝,小时候觉得那是天堂的生活,以至于后来遇到什么好事都会用“像过年样”来形容。除夕丰富的晚餐在一年中是罕见的,此时我最大的乐趣还是跟着大人去敬神点鞭炮。吃年饭前,敬神敬祖是必修课。父亲双手端着装有鱼肉米饭的托盘从厅堂上席开始作揖而后大门口两边。我把一封长长的鞭炮放在门口地上,时刻等着命令点火。有时会趁父亲不注意扯下一小段塞进口袋里,留到饭后一个一个放。</p> <p class="ql-block"> 除夕晚上大人们有看春晚和守岁的习惯。一家人围着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山区信号不好电视机上满是雪花和模糊的人影,哥哥姐姐们看得津津有味,而我之所以坐下来看,其实等的是父亲给压岁钱,给了一元压岁钱后我就欢天喜地睡觉去。</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早上开“彩门”是最隆重的。大门头天晚上要用红纸封好,纸上写好“开门大吉四方得利”。初一一大早,父亲就把我和两个哥哥叫醒,简单洗漱后就到厅堂拜祖敬神,敬神是要跪在地上的,类似佛教徒拜佛主时的"顶礼膜拜"。敬神也是男人的专利,女人是不参与的。初一这一天女人们是不可以起早床的,这是乡俗,我虽然无法理解。敬完神后就开彩门,父亲总是边开大门边高声念着“开门大吉四方得利”,然后提着一挂点着的鞭炮出去,而后是大哥二哥,我在最后,父亲不让我提鞭炮,怕会伤到,在我的坚持下给了挂短短的,出门还没走两步就响没了。初一的早晨空气中全是硝烟味和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早上是吃斋饭的。等每家男人们煮好了早饭,女人们才陆续起床。早饭通常只扒两三口,就急急忙忙邀三喝四去邻家拜年。每到一家,第一件事就是扫视这家的洋盘(果盘)有什么好吃的,小孩子专门挑没吃过的东西拿,主人绝对不会吝惜,巴不得小孩子吃了说好吃好吃,新年就是图个吉祥。大人们每到一家都会被主人热情留下来喝杯酒,酒虽不是名酒,却是自家做的醇香米酒,富裕一点的家庭还会呈上腊八酒,那可是当时招待贵客才有的。吃“连席”就是那时的产物,这家的还没吃完,那家的莱又端过来了,到最后干脆好几家的八仙桌和菜都拼在一起,从上席吃到下席,从中午吃到晚上,男人们的斗酒声划拳声此起彼伏,系着围裙的女人们乐呵呵地在旁边倒酒,不时也喝上两杯,不时又去炒两个热菜。这样的酒席总是持续到很晚,最后男人们撑不住东倒西歪地被女人扶回家了,留下满桌的杯盘冷炙,又是毫无怨言的女人们来收拾。</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来拜年的都是自家村里人,初二来拜年的就是嫁去的女儿和女婿,所以俗称“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堂”。我们村里习俗是女儿回娘家拜年是要放鞭炮的,哪家初二的鞭炮越响得久说明女婿越有能力。如果哪家的女儿女婿初二没回娘家放爆竹,老丈人是会发火的。有年大伯家两女儿初二没回娘家,结果初三回来时被大伯骂得不敢进门。</p> <p class="ql-block"> 女儿女婿回来了,喝酒划拳吃连席自不必说。不管哪家的女婿来拜年,家家都以最高规格招待。倘若是新婚的女婿,每家还要特别安排一餐饭招呼,俗称“认亲”,吃了这顿饭表示亲戚之间相互认识了。那时农村这样的热闹情景要持续好多天,有时没有其他客人了,邻居相互之间也会坐一起杯光交斛!</p> <p class="ql-block"> 若哪家娶媳妇或嫁闺女,又更有一番热闹情景。办一场这样的喜事,从前三天东家请邻居们吃饭安排做事开始,到最后又请吃饭结束,前后要忙活五六天。办喜事最开心的是小孩子们,我们不用安排任务,又能白吃白喝好几天。男人们通常负责借桌凳碗快挑水以及抬嫁妆,女人们一般洗碗煮饭招呼客人等。办喜事是人群聚集高峰,于是男人们常忙里偷闲玩几把牌。那时最流行的是抓九点半,每人两张牌比谁的点子大,花牌算半点,10算零点,一家做庄三家放钱。庄家牌点子小全赔,庄家牌点子大通吃。除了坐门的三家,旁边看的人也可以选择一家放钱,所以四个人玩牌周边常常有几十个人观战。我们小孩子也不落后,常守在旁边,等庄家红火封庄给我们一元两元“吃红”,那是何等的高兴!</p> <p class="ql-block">有钱的东家娶媳妇当天晚上还会包场电影给大家看。看电影在当时还是奢侈得很,所以周围几个村的人也会赶过来,真是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 新年的热闹气氛一直要过了元宵才会慢慢冷下来。听老一辈人说,元宵节就是要把过年的各种吃的消除。于是元宵又请狮子舞龙灯,最后全村人一起吃连席。过了元宵,勤快的农民又开始忙农活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儿时的年味就是辛勤的劳动朴实的食物及浓浓的人情组合的,而现在是无论如何找不回来了,因为那时的年味已消失在现代先进的科技中消失在当前丰富的物质生活上也消失在如今日渐淡薄的人情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