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春秋(四)丨三沙镇衙门街

夏日

<p class="ql-block"> 旧时,三沙有多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其中以东澳衙门街(也叫人民巷)为最长,长约四百米。因清朝福宁总镇行台衙门(现在三沙镇中心小学所在地)在此,当时三沙总镇行台衙门的官兵都驻扎在镇台衙门的大门附近,因人数众多在此形成一条街,曰“衙门街”(民间一直沿用至今),“文化大革命”后衙门街改为人民巷。</p> <p class="ql-block">  从企仔头下十三级的台阶其落差约两米多,就是衙门街,街中段还有三四级石阶、整条街巷铺有青石条板,衙门街地处东澳村,周围地势平坦,街巷四通八达,东可至沟仔乾、榛树下、红土岗、红砖仔,西可通大井兜、步步巷、后围街等,南接巷仔里、草寮尾、东澳口,人口稠密众多。旧时,这里属东澳安胜境,巷内住户有一百三十多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巷街牌</span></p> <p class="ql-block">  过去,这里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店铺铺面都是木结构,清一色的旧式门板店面,老式的木质柜台,弥漫着浓浓的市井气息;曲折幽深的小巷内,老屋青砖黛瓦。街道两边商店有李阿容理发店、李兴加酒店、平阳人义良打铁店、庆云饼店、董记打锡店、阿初竹器店、振春仔酒店、吴成泰棺材铺(现老人会对面)、蔡希顺酒馆、纯顺鸦片馆、求赐杂货店、刘仁先青草店、高安治糕饼店、丕仔糊纸店、吴英祥杂货店、李成财青草店、建春酒馆、罗源人棺材铺、董克明私塾馆、阿莫仙私塾馆等及上下万厝里、蔡厝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宁总镇行台衙门(后为中心小学)等,</span>与连接的企仔头这一街区是当时三沙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巷前段</span></p> <p class="ql-block">  衙门街头下去不远是平阳人铁匠铺,是小巷唯一铁匠铺,师傅叫义良,有师徒两人,铁匠铺占道经营门前摆放着菜刀、锄头、铁锚等各种铁器,里面显得有些灰暗,可能是长期受煤熏的缘故,里面砖头都被熏成了煤灰色。锅炉的里一天24小时都是备着的,使用时只需加煤,锅炉内便窜出红红的火焰。旧时打铁人家事儿多,定期去四处收集废旧铁料,不规则的铁料打制之前,先用热钢条炙软切割成所需的小块,再入火炉煅烧变软,再要两个人抡着大锤一左一右地轮番击打直至成型,最后用砂轮和小锤反复琢磨切磋。打铁是辛苦活,如今干这活的人越来越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巷中段</span></p> <p class="ql-block"> 阿初竹器店内,竹筐、竹梯、竹椅、竹扁担、竹挑架、碗罩、筛子、面篓、蒸笼等各类竹器,品种很多,将十多平米的小店塞得满满当当。卖得最好还竹扁担、竹挑架、竹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像竹器制作这样的老手艺正与我们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巷未段</span></p> <p class="ql-block"> 衙门街下半段是福宁总镇行台衙门所在地,其旧址是今三沙中心小学,占地3000多平方米,规模甚为宏敞。据《霞浦县志》(1999年版)记载:“总镇行台,在三沙东澳……,署设四进,与城署埒,外座右连把总衙门,左协台衙门”。就是说行台的规模与设立在城关的福宁镇台署同等大小。行台坐北朝南,前后共四落,有左右厢房和更楼、鼓楼,大门临街(不是现在的公路街面),正门外跨街立一照墙,墙上藏一麒磷,甚为威武,俗称麒麟墙,门前这条街,因而被称作衙门街,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老人传说:衙门前,老百姓平时不敢随便通行,若是办喜事,如抬花轿等,可以从衙门照墙前通过,若是挑粪或出殡等,只能从照墙后绕过。照墙后称作后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总镇行台旧址现中心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  镇台衙门的右边与把总衙门连接,即今霞浦(三沙)盐业公司旧仓库一带。左边乃协如衙,即现在的后围一带。把总和协台都属镇台标下将领,其衙门与镇台衙门毗连。机构配套,自然是为了便于办公。</p><p class="ql-block"> 其标下的士兵住的矮下的营房,分布在衙门街及附近的沟仔乾一带均是营房地,在街头有一口井叫集成井,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据说是福安籍士兵挖掘的,所以也俗称“福安井”。距今200多年过去,至今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集成井(俗称福安井)</span></p> <p class="ql-block"> 清朝光绪二十年(1906年),三沙地方绅士魏鹏章、蔡梦兰等人倡导成立三沙小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旧行政衙门被废,学堂移设镇台衙门内,易称三沙高等小学堂。继任堂长为高炳文。原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著名考古专家、全国茶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陈文华教授,中国第一位留欧航空法学博士吴建端等都在这里受过启蒙教育。是省农村示范小学和省文明学校。“百年岁月变迁,百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三沙中心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鸦片馆(网络配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小巷深处是纯顺鸦片馆,是三沙唯一鸦片烟馆,解放前四十年代末三沙镇区人口为8000余人,烟民有三百多人。鸦片烟馆的布局大致是这样的,多张木板床连接在一起,每张床上铺着竹席,并配置有枕头,每一张床,备有一盏烟灯,烟灯以生油作燃料。烟灯之上,配有一长圆形的烟灯罩,烟灯罩可用来放置鸦片烟枪。罩的中间穿有一孔,用来点燃鸦片烟膏的。当吸鸦片者光顾时,便有服务员拿来吸鸦片的工具(烟枪)。烟枪用木制成,尺余长,中间是空心的,烟枪用于吸的一边,镶有光滑的玉石嘴;另一头,镶有约二寸长的圆形的“烟斗”,用来点燃鸦片烟膏。吸食时,用一支针挑上些许鸦片烟膏,放在烟斗中点燃。鸦片烟的售价是以每盅来论的。圆形细小如大拇指头为一盅,售价白银二角。吸鸦片者需要多少盅烟膏,服务员便即时奉上,服务周到。1950年2月政务院颁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鸦片馆被取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基督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  衙门街尽头不远是三沙基督教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据《霞浦县基督教志》记载,1872年英国基督教会传到福州,向连江、罗源、宁德、霞浦各地发展,1890年由霞浦城关发展至三沙,当时设立的教堂,原称“真源堂”,基督教堂长约23米,宽18米,在教堂大厅中摆放着一排排椅子,是专供基督教信教人士祷告之用,可容纳将近500人。</p> <p class="ql-block"> 衙门街一边是衙役家眷的住房,一边是镇台行署兵丁的营房,俗称“伙房厝”。在衙门街尽头与之并行的是校场,校场的东面是狮球山炮台,这三种建筑都处在镇台行署衙门的中轴线上,既威严又有利于军事行动,因此,三沙有句俗话“狮球山打炮,衙门街兵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校场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  营兵训练校场是一个宽广的、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的,是清代福宁总镇行台班兵上船始发地。班兵仪式开始时,三沙总镇行台的所有官兵要步行到演兵校场集中,校场临时搭盖演兵月台,月台面向行台衙门,背靠狮球山炮台。月台的横批顶上悬挂乾隆皇帝题写的“诘戎扬威”匾额,两旁的抱柱,张贴乾隆皇帝题写的对联“讲武唯期征有福、居安每念式无愆”。行台总兵宣布出征仪式开始时,班兵队伍最前面是由五面五色金龙大旗作为导引。紧接其后是火器营、骁骑营、护军营三个营兵方阵。方阵后面是角兵、螺兵、鼓队。当司炮官引火发炮三响后,角兵吹响角号、螺兵吹响螺号,鼓队用铜鼓、铜钹、铜锣,演奏清朝军歌《铙歌乐》,乐毕,班兵开始出征。解放后校场开辟为体育场,设有篮球架、沙坑、木马等,一扫昔日森严恐怖的气氛,后建设成三沙造船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秋曵石</span></p> <p class="ql-block">  中秋民俗活动曳石(闽东传统活动),每年中秋,先人选择衙门街来曳石,恰好不过。夕阳敛红,各家小孩狼吞虎咽后,手拿四腿小凳结群提携涌至衙门街,在街旁拾个好落脚,以防被赛手撞个满怀。街旁遗有几户老式柜台和出廊,就坐在自家柜台或出廊,颇居高临下,咀嚼月饼,下摆双腿,悠哉悠哉。当隐约传来“嘎哒、嘎哒.....”声,人们便如长颈鹿伸长脖子。跑步声曳石声越来越大,街头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已在摇旗呐喊助威。转瞬间,一队队甴悍者曳动的曳石,你追我赶,浩浩荡荡,从石阶上飞泻而下,奔石街而过,扬起了长长惊叹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万厝里</span></p> <p class="ql-block">  上万厝里,位于街中段,建于清光绪晚期,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整座纵深约十三米,上半部宽七米,下半部宽十一米。古厝主人在光绪年间从泉州府鲤城迁来三沙,见到三沙渔业资源丰富遂做起渔货生意,并在上世纪初建起古厝。</p><p class="ql-block"> 下万厝里,位于街尾,建于民国初期,坐西朝东,左右厢房,前后天井,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整座纵深约十五余米,宽十二米。</p><p class="ql-block"> 蔡厝里,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坐西朝东,四扇三开,左右厢房,前后天井,整座纵深约十五余米,宽十米。门楣上书“春风和气”。 曾是风水八卦堂兼办私塾学堂,先生是蔡绍模,人称“阿莫仙”。民国二年(1913年)18岁时开始当私塾先生,学堂规模较大学生有四五十人,是三沙镇区六家私塾学堂之首,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要求,私塾学堂被迫关闭,是三沙最晚关闭的私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厝里(左边为下万厝里)</span></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小巷春秋。从这条小巷内,不知有多少学生走上大学校门,有多少有志青年从这里踏上军营之路,有多少人走上政界领导岗位,有多少人成为社会栋梁之材,有多少人在商海里打拼,成为优秀企业家。</p><p class="ql-block"> 蔡家后人蔡振正,民国三沙盐税警所所长、三沙和平解放负责人之一;蔡兴华,曾任霞浦卫校校长、霞浦县医院院长、霞浦县卫生局副局长;蔡兴明,三沙当地小有名气律师;蔡兴光,曾任霞浦三中副校长。</p><p class="ql-block"> 孙辈长兄蔡建新、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综合处处长、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现任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级巡视员;胞弟蔡建春是厦门中山医院院长、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另一胞弟蔡斌,曾任宁德市地震局副局长,现任宁德市委政法委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  1979年高考恢复初期董氏三兄弟同时考上大学,在当时轰动全县,在家乡被传为佳话。大哥董志増曾担任福建省广告公司总经理,创办福建兴董记食品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二弟董志安曾担任福建省三沙渔业公司副总经理,育苗室主任。现任福建一嘉苗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三弟董志建就职中国第四砂轮厂研究所化验室主任,齐鲁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创办山东齐鲁文化科技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新加坡嘉庚教育集团,上海嘉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曾当选淄博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厦门大学校友会常务副理事长。</p><p class="ql-block"> 高忠泉,曾任福建省工商联常委、宁德市政协委员、霞浦县政协常委、霞浦县总商会会长、名誉会长。</p><p class="ql-block"> 林 奇,曾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黄公勉,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地理科学与教育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福建地理》杂志编委。</p><p class="ql-block"> 叶明珠,曾任南海舰队164驱逐舰舰长、二支队副支队长,宁德市公安局副局长,宁德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温知住,曾任霞浦县文化局局长、霞浦县人事局局长、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万则义,曾任霞浦县溪南镇副镇长、副书记,人防办副主任、主任科员,现任霞浦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万本清,曾任霞浦县盐田乡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梁光辉,曾任霞浦县政协办公室主任。</p><p class="ql-block"> 缪 锦,曾任霞浦县中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陈 立,曾任霞浦县检察院起诉科长,现任霞浦县检察院副检察长。</p><p class="ql-block"> 小街悠长,小巷深深。古街巷是小镇的时光印记,曾经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随着城镇发展被水泥路面所取代,曾经商铺林立现只剩下几间不起眼的小店,曾经暄闹的街面,现在多一些宁静与安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衙门街老人回忆</p><p class="ql-block">《霞浦县志》(1999年版)</p><p class="ql-block">《三沙 我的家园》</p><p class="ql-block">《霞浦县基督教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