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的“县太爷”

钱学明(南太湖一泉)

<p class="ql-block">  湖州旧属吴兴县,县官职称历代有所不同。明清称“知县”,级别为七品官。辛亥革命后称“县知事”。北伐战争胜利后,改称“县长”。按当时国民党的文官官制,县长一般为荐任一级至简任六级。(国民党的政府官员叙级 制 度,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等。“特任”官为“国民政府主席”或相当于“主席”官职;下为“简任”官,共分六级;次为“荐任”官,共分十二级;再次为“委任”官,共分二十级。)</p><p class="ql-block"> 旧社会的县官,大都是帘高堂远,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奴役人民,成为一地的“土皇帝”。因此,老百姓都称他们为“县太爷”。遭受痛苦,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湖州有一句谚语:“碧浪湖里骂知县”,这是反映了群众只有远远走出城外,才敢发泄其愤怒之情。</p><p class="ql-block"> 湖州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大家都认为湖州的县官是一个“肥缺”,因此有许多人都不惜通过种种渠道,费尽心机,钻营逐鹿,企图把这一肥缺弄到手,事实也正是这样,如有县官调动时,一般赋税人员,往往先在新官尚未到达城内之前,就私自远迎,备足财物,向新官行贿,使他的“金饭碗”得以继续保留。故当时有“望城十万”之称,即新县官上任途中,在船中才远远望见湖州城时,就已“腰缠十万贯”了。现在我将辛亥革命后至解放止的近四十年中,吴兴县的历任县官及有关情况,作一次概括的叙述。</p> <p class="ql-block">  一、辛亥革命至北伐胜利</p><p class="ql-block"> 一九一二年一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浙江军政府公布浙江地方官制,县设知事,下设民政、财政等科。自辛亥革命前夕至北伐胜利约十五年中,历任吴兴县知事姓名如下:</p><p class="ql-block"> 1、沈谱琴,名毓麟,湖州人。一九一一年十一月,杭州光复后,湖州立即响应,成立军政分府,由沈谱琴任临时都督。清政府湖州府署悬白旗投降。沈在清末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p><p class="ql-block"> 2、钱念劬,湖州人。北大教授、钱玄同之兄。 </p><p class="ql-block"> 3、俞寰澄,德清人,解放后为北京方面民主人士。 </p><p class="ql-block"> 4、吕俊恺,时间约在民国五、六年,即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七年。</p><p class="ql-block"> 5、强运开</p><p class="ql-block"> 6、盛苕南,系军阀孙传芳部下。</p><p class="ql-block"> 7 、吴翮皋,(一九二三年)</p><p class="ql-block"> 8、赵次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民国二年潘宏茂议员执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吴兴县知事自治监督陈毓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沈氏私立吴兴女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沈谱琴下昂(现菱湖镇)竹墩村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上海华安商业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董事长:俞寰澄</span></p> <p class="ql-block">  二、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开始</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时间约有十一、二年,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县设“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县政府内设秘书室及两个科,另设县财政、公安、教育、建设四个局。县长由省政府任命,局长由省厅派任,受县长指挥监督。以后为了加强县长职权,曾改局为科。这一时期内的历任吴兴县县长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 1、李伯勤又名惟善,湖州人,湖州知名士绅李松筠的长子。早年曾资助陈英士、张人杰(静江)等在上海进行辛亥革命活动。北伐战争胜利后,于一九二七年二月由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张人杰任为吴兴县县长。同年七月,升任浙江省土地厅厅长。卸任后在上海经营房地产。一九八二年病故于苏州松昀里私宅,年九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2、龚式农,美国农业大学留学。由朱家骅向浙江省政府推荐。时间约一九二七年七月至一九二八年。</p><p class="ql-block"> 3、李光宇又名阐初,北京人。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生,时间约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一九二九年因南京至杭州公路已全线完成,湖州为了适应交通需要,决定扩建南街,他大力支持建设局局长周可宝,将南街汽车路口至仪风桥一带所有历代沿街建立的“贞、孝、节、义”石牌坊数十座一律拆除,引起国民党中央湖州人戴季陶的愤怒,认为他们破坏文物古迹,电请浙江省政府查办。结果建设局长周可宝因此罢官。李在湖常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他平时既密切巴结陈家(陈勤士),又不得罪于朱家(朱家骅)。戴季陶一声令下,他也立即亲自出马,将南街状元坊的石牌楼一律停拆保护。一九三一年陈果夫调他担任江苏泰兴县县长,陈当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约一九三四年他又从泰兴复任吴兴县县长,为时很短。</p><p class="ql-block"> 4 、戴时熙又名济民,云南人。是朱家骅的人。和戴季陶的关系也很密切。他的秘书刘于武,武康人。他在湖州对卫生事业很感兴趣,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分别在县内各主要乡镇普设“乡村医疗卫生所”,并亲自下乡主持开办工作。这是湖州最早的乡村卫生机构。他的任期约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四年。</p><p class="ql-block"> 5、黄人望,金华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是朱家骅的人。时间约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一九三六年湖州成立“新江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黄兼任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一九三七年由王先强继任专员兼司令。黄即离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6、邝松龄,广东人。广东中山大学叠桑教授,是朱家骅的人。时间约一九三五至一九三六年。</span></p><p class="ql-block"> 7、王崇熙, 一九三七年接任。同年七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湖州于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论陷。王崇熙在湖州被日军占领前一星期,即十一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左右,他率县政府残部,会同湖州的专员公署,向安吉梅溪、地铺、孝丰一带撒退。不久,县政府瓦解,人员遣散,吴兴全县处于无政府状态。</p><p class="ql-block"> 湖州的“二区专员公署”,撤退后并入天目山以南的於潜县所在地的“一区专员公署”。原专员王先强,由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提升为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当时省政府已由杭州撤退至浙东、金华、永康等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商办吴兴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董事:李伯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民国十七年吴兴县政府通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龚式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民国二十五年吴兴县政府奖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黄人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民国二十六年吴兴县政府奖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邝蒿龄</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抗日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开始后,在这一段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历史情况是比较复杂的。现分三方面叙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国民党县长</p><p class="ql-block"> 1 、杨哲夫,国民党为了收复沦陷区政权,一九三八年成立“吴兴县行动委员会”,代行县政府职权。以杨哲夫为主任委员,温兰馨为付主任委员。委员有郎玉麟、温永之、潘炯时、赵仲如(前县政府秘书,不久病死)、顾本(前县党部负责人,避居后方不到职)等五人。杨是安吉梅溪人,原为孝丰护竹队队长。抗战开始后任国民党部队一七六师安孝游击司令。温为国民党吴兴县党部书记长。会址设安吉县东区昆山乡上舍村。</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八年七月起,省令正式恢复“吴兴县政府”,原有行动委员会撤销。县长一人,仍由杨哲夫转任。内部主要人员有秘书兼政治组组长凌以安,军事组组长兼吴兴县抗日自卫中队(后扩编为大队)队长郎玉麟(常驻妙西区)。总务组组长先后有章庆善、唐继文等。县政府设妙西办事处,作为派出机构,主任先后有徐润章、陈学明等。县政治工作队队长先后有温永之、姜兆瑞等。</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九年一月,县政府从上舍推进至吴兴县埭溪区梅峰乡上方村,这是一个仅三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与安吉上舍村仅一山之隔。县政府组织进一步扩大改“组”为“科”,共设秘书室、军事科、政治科、财政科、警佐室、会计室等,人员由原有二十余人增至四十余人。同年三月,杨哲夫奉令去职。</p> <p class="ql-block">  2、方元民,江苏沭阳人。任期为一九三九年四月至一九四二年七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毕业,为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兹及省政府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的亲信。他以省政府政治工作大队大队长的身分兼吴兴县县长。县政府组织扩大,原政治科分设民政、教育、建设三科,又有财政、军事、军法、粮政、警佐、军民合作、会计等十余科室。县长下设主任秘书一人,负责一切日常工作,先后有马秉详、张若驹、武宝柯、安春融、王非等,其中除武外,均为中央政治学校出身。县以下先后成立妙西、菱湖、双林、南浔、练市、织里等区“区署”。设区长一人,指导员若干人。乡镇组织也分别加强。这样,湖州沦陷时所瓦解的一套国民党基层政权组织,已基本上恢复并不断发展。</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一年,方元民以吴兴县长身份,在交通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从金华乘飞机到国民党“陪都”重庆,向陈果夫、立夫及湖州同乡汇报他在浙西前线及吴兴一带抗战情况,并代表“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向他们致意。陈果夫历来兼任“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贺扬灵曾在该校担任教官,方元民又是该校毕业生,因此两陈亲自接见,热情招待,慰勉备至。湖州同乡(重庆“湖社”)也特开盛会,热烈欢迎。贺扬灵、方元民从而进一步捞取了政治资本。</p><p class="ql-block"> 当时,吴兴县政府与二十八军别动队(即“潘癞利”部队、由驻军二十八军将原在湖州城郊道场山一带活动的一支游杂部队收编),因互争税捐问题经常发生冲突,并发展到互相捕人。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方元民乘别动队长潘永宁(即“潘癞利”)进山到军部(军长陶广)途中,派武装埋伏在安吉上舍附近山上,当场将潘本人及随从卫士击毙。一时潘晔然,连夜举起“义旗”,“为主报仇”,他们见到散处四乡的县政府职员及基层人员,不问青红皂白,举起枪支、刺刀、屠刀,见一个,杀一个,双方竟展开了互相残杀。造成了一场轰动远近的“浙西军政大屠杀惨案”。方元民在军部压力下,就此丢官。但不久由贺扬灵调方为昌化县县长。此县虽小,却是浙西行署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胜利后,方离开昌化。那时陈立夫在南京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方就通过陈的关系,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徐蚌(淮海)办事处主任。淮海战役后国民党惨败,方离居上海,与他原来的中共地下组织有所联系,不幸被上海国民党当局获悉逮捕,在上海解放前夕被害于宋公园。解放后闻已追认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民国三十年吴兴县土地管业执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方元民</span></p> <p class="ql-block">  3、安春融,沈阳人,中央政治学校教育系毕业。抗战前在绍兴县政府任督学、区长等职(县长贺扬灵)。任期自一九四二年八月至一九四四年九月。当时安吉梅溪一带有日军驻扎,上方村也被日军冲进,纵火焚烧,故县政府自上方村迁至梅峰乡镇水村。主任秘书先后有周觉、林汉雄等,大都由浙西行署调派。县政府人员大多在菱湖、双林区一带流动办公。如遭日军“扫荡”,仍回山区工作。</p><p class="ql-block"> 4 、王非,辽宁人,又名缵绪。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毕业,一九四四年秋接任。主任秘书先后有阎思义、武宝柯、周源久等。一九四五年春,新四军解放了吴兴一部分地区,王率县政府仓惶从山区东逃菱湖、以后困住练市区一带,四面楚歌,不得己向嘉兴、桐乡等地借粮借款度日。当时他曾写有一诗:“孤臣心事奈何天,白发星星上边,酒为愁多易化泪,诗因闷甚不成篇。”可见他当时在革命人民威力前面的狼狈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军投降。新四军奉令北撤。王非又从练市一带回到菱湖,整理残部,准备进城。九月十五日,他率同县政府人员,随同国民党四十九军(军长王铁汉)及二区专署(专员於树峦)进入湖州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民国三十三年吴兴县政府委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安春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民国三十四年三月吴兴县政府派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王非</span></p> <p class="ql-block">  〈二〉中共县长</p><p class="ql-block"> 郎玉麟,一九四五年春节新四军解放浙西后不久,新四军苏浙军区浙西行署正式建立“吴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郎玉麟,付县长周志虹;中共县委书记先后有顾玉良、杜大公。县政府的人事组织很简单,秘书为陈文霞,财粮科长张希繁,付科长徐石麟;文教科付科长冯亮。县以下先后建立六个区:和平区(原长兴县)区长肖平,付区长胡志平;妙西区区长先后有孙厥谋、杨文雄,付区长张嵩行;菱湖区区长孙厥谋;埭溪区区长陈学明,付区长周秉彦;双林区区长李泉生,付区长蔡敬贤;城区(设郊区)区长徐石麟兼。县政府无固定地址,住在埭溪区盛家坞时间较长。县政府主要任务除筹集军粮,供应新四军主力作战外,并配合主力军与日伪军作战和建立区乡民主政权等。</p><p class="ql-block"> 县政府于四月一日成立,至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奉令北撤。</p><p class="ql-block"> 郎玉麟系吴兴潘店村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师范部(现湖州师范前身)。后在家乡任三中师范附小农村部主任。他受了当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响,以学校为改造农村的中心,颇获社会好评。抗战发生后不久参加中共,就地组织原有民兵武装抗日,被称为“郎玉麟部队”,英勇善战,敌寇为之胆寒。北撤后转任华东野战军军械部长等职。现已离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浙西行政公署吴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郎玉麟</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日伪县长</p><p class="ql-block"> 1、沈谱琴、日军占领湖州后,为了“安定”社会秩序,达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于一九三八年春成立“湖州自治委员会”。他们知道当时湖州有一个有声望的士绅叫沈谱琴,曾留学日本,正避难在下昂乡。日军就派了武装,专轮前往“邀请”他进城出任“湖州自治委员会”主任委员,代行日伪政权。接着有些士绅如杨公伟、莫叔未等也纷纷登场。日军洋洋得意,认为湖州的日伪领导班子是第一流的。但不到半年,日军又认为沈不够“忠实”而将他解职。沈不久亦病死。</p><p class="ql-block"> 2、颜叔舟,一九三八年十月,“湖州自治委员会”奉令改组为“吴兴县公署”。“县长”最初称为“知事”。由日为浙江省省长汪瑞陶派颜叔舟担任。颜为湖州人,清末曾任广东番禺县“知县”。颜任职后,我方秘密派人对他进行暗杀,同伏在马军巷狮象弄口,临时因子弹卡壳未中。随护的日军脱逃。行刺人员从东门城墙跳入城河游到对岸后脱险,天目山方面曾举行茶话会表示慰问。此事使湖州日伪大为震恐。颜不久亦病死。</p><p class="ql-block"> 3 、一九四一年起,原“吴兴县公署”改为“吴兴县政府”,“县长”先后有:陆超、王宗轼、顾凤城、姚秉诚等,大都为苏北人,具体情况不详。</p><p class="ql-block"> 日伪的政权组织名称和国民党一模一样。他们也在湖州成立了“浙江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先后有叶夏声、谢叔锐二人。详情不明。</p><p class="ql-block"> 此外,县级机构如警察局、税务局、教育局、清乡局、法院、镇公所、报社等等,均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新湖州公报》</span><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民国二十七年一月十二日(第十一号)大日本军宪发给特许证特许发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吴兴县(公署)良民证</span></p> <p class="ql-block">  四、抗战胜利后至解放</p><p class="ql-block"> 1、王非,他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进城后,县政府设 于 湖 州东街原址。内部组织逐步扩大。他虽是中央政校毕业,是属于陈系的,但究非他们亲信。因此在一九四六年八月丢官离湖。</p><p class="ql-block"> 2、袁右任司又名公胄,温州人。当时年约五十余岁,是国民党吴兴县历任县长中年龄较高的一人。他早年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是陈果夫的老部下。一九四六年八月,经陈向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推荐,由仙居县长调任吴兴,于一九四六年九月接任。内部组织及人员大为扩充,是历史上范围最大的一个时期。一九四九年三月底,即湖州解放前一个月,他见国民党统治已面临崩溃,就托病向省辞职,离湖去杭,一去不返。 </p><p class="ql-block"> 3、张文潮,他是当时浙江省政府主席周嵒的亲信。湖州解放前三、四天,省政府正式批准袁右任辞职,并发表孝丰县县长张文潮调任吴兴县县长,省政府主席周嵒尚认为国民党江山固若金汤,正在大做其“长治久安”的黄梁美梦,其昏愦之情,一时社会上传为笑柄。张当然也无法到职。</p><p class="ql-block"> 4、徐润章,湖州解放在即,县政府无人负责,人心浮动。当时在湖州的“浙江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於树峦采取紧急措施,手令吴兴县政府秘书徐润章代理县长职务,负责向人民政府办理移交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吴兴县政府委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王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民国三十六年土地所有权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袁右任</span></p> <p class="ql-block">  五、最后我将德清县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四任县长的文史资料分享给大家,四位县长分别有:张友才、杨云、朱希、谈益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民国二十八年一月德清县派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张友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德清县指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杨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民国三十年三月德清县委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朱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德清县派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县长:淡益民</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一第二任县长都是带着政府机关东躲西藏,几乎无处安身。好不容易找到戈亭这个集镇,可以利用当地地理环境来躲避日寇追击,但也无所作为,朝不保夕,上一任就躲进天目山不敢回来了。如:第二任县长杨云畏于日伪军势力强大,气焰嚣张,故而心存畏惧,借进省述职之名连夜进山,向省政府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坚辞县长职务,未敢返县。第三任县长朱希到任后,马上整合了当地的抗日力量,收编了不少零散的抗日志士,充实了县抗日自卫队的力量,对保境安民、抵御外侮起到了积极作用。朱希当了县长仍不改自己的战将本色,在戈亭以北元村(也叫延村、沿村,离戈亭只二三里)、妙济桥等地阻击过日寇,并且在新塘对日寇展开激烈战斗。</p><p class="ql-block"> 综计国民党统治共二十二年中,历任吴兴县长更换有十四人。其中任期最长的约二年多,最短的只有几天。这也反映了当时国民党政局的动荡和不稳定及政府官员的人心涣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因年代较久,本文如有遗漏及错误处,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 资料来源于《湖州文史》 第四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