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对儿时的盐城我有着满满的回忆,从51年出生于这个小城到2003年移居外地,半个多世纪的生活该知道的都是知道的。竹林饭店可是当年的兴旺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从竹林饭店到竹林商业城到如今的竹林大饭店,名称的变更也彰显出一个时代的变迁和络印。</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竹林(盐城人对老竹林饭店的简称)是一个门在正中呈回字型的平房结构。只经营盐阜菜,也不经常早点(盐城人没有吃早茶的习惯),好像后来也零售水面。</p> <p class="ql-block"> 不记得当时有楼房结构,有楼房的饭店只是有大众饭店、黄海饭店、奇园饭店。现在的楼层只是将原竹林商业城的建筑结构作为现在设计而用。</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的中心南移和电商的活跃原来的商业销售模式都大大的弱化了,说它倒闭也不为过。对于这批老建筑的处理盐城的公仆们做的很好,将原火车站改时湿地滩涂博物馆就是一个大手笔。而将竹林商业城改为竹林大饭店其实就是一个老盐城博物馆,既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又收集汇总了老盐城的商业痕迹。既防止改成酒店效益的不良也保留了几代人对家乡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们,做得好!</p> <p class="ql-block"> 小巷中的饮食店那都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都是临街人家闲着无事的老人们的想当然。生意不大但投其一些人的所好和急需双方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 土法榨油是个传统的行当,群众喜欢豆油认为它是最好的油品,炒菜香、熬汤白。只是转基因大豆占了市场后,菜籽油占了市场。但真正的夲地豆所榨的油仍有市场。</p> <p class="ql-block"> 米团是我小时候的最爱,用糯米粉包上豆沙、芝麻或肉泥再滚上一层糯米然后上笼蒸熟很是好吃。看到这我果断下手买了些带回。吃些什么别不是那么迫切,但能带来些回忆那种感觉更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场景倒是很象当年。</p> <p class="ql-block"> 盐城的肉圆习惯参糯米同做,比例为三七开。但肉肠参米小时候没有。这家做的是糯米香肠我还没有吃过,不知你们小时候是曾见过?</p> <p class="ql-block"> 麦芽糖是那个年代老少皆宜的食品,听到小铜锣的敲打定会有人说“敲作糖的来了”。那时的人身边并没有多少零钱,有个三分五分的那也是一块豆腐的钱。平时积攒的牙膏皮、鸡内金、碎玻璃等等等等就可以拿去或换成作糖或卖成几分或几角,假如质高量大就能卖得几块钱,那可是一笔巨款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有人出门如果手里握着一根筷子那不是去买油炸鬼(油条)就是换作糖的来了。刚出锅的油条用筷子插上然后快步回家,不受挤压经风一吹到家就吃,不冷不热还酥脆可口。作糖呈圆型有脸盆那么大平铺在货郎挑子上,货郎左手握一片有刀口的方型铁板、右手握一小锤依着成交量的大小决定那块铁板的走向,在一片讨捞声中手起锤落一根作糖就归你了。于是将这根长条型的作糖缠在筷子头上成了圆球状,一边嘬着一边扬着那根筷子在小伙伴们炫耀着。</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柜台是不会堆着这么多食品的,因为完全是卖方市场。顾客只能远观货柜上的食品,看中后付款成交。</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一大盘食品就是在有钱人家也难得出现,买肉得有肉票。人均一个月也就3-5两而已。</p> <p class="ql-block"> 是的,盐城最高档最久远的堂子就是盐城浴室了。它现在还在,不知现在还经营否?</p><p class="ql-block"> 这个画面如果是我设计的一定会摆上一个小桌子,桌子上面放一个小篮子,小篮子里面放几萝卜出售。盐城的白粟籽萝卜以南洋的阳安萝卜而盛名,盐城人一直把它作为水果对待。在浴室里泡过堂子的人无不口干舌燥,这时嚼上几口萝卜既可以当糖梨解渴又能充饥健胃故长年大有市场。讲究的老板用柳条编的敞口篮子,篮底一定铺上楝树的嫩叶尖,然后才将萝卜放进。当然白嫩的萝卜尾巴是去掉的而叶子并不全部除去,而是留下约二分的缨根以证明这水果的新鲜。买卖成交后老板还会用一个弯刀将萝卜切成六丫交于你手中,有萝卜缨的那头正好抓在手中,那切成六丫的萝卜早你张开着嘴,等着你的咬嚼。怕辣的用牙齿扯去萝卜皮,不怕辣的连皮带肉一口咬去那种感觉奇舒无比。我爱吃生萝卜的习惯大概就是那时养成的。</p> <p class="ql-block"> 不错,浴室内部就是这么个摆式,当然这是间雅座,价格是高一等的。</p> <p class="ql-block"> 饭店里都是八仙桌和长条櫈,这个场景倒是应景了。每当电影院散场、戏园子散戏后这样的场景每每呈现,或一盘锅帖子或一碗阳春面充饥,然后哼着那老淮调信步回家那一晚真是快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敢创品牌是好事,只是我们小的时候没听过龙岗锅帖子有什么名气。</p> <p class="ql-block"> 理发店在那时可没有私人的,城里属饮服公司,乡下属供销社管理,皆为大集体性质。得到那个位置并不容易,有了这饭碗一家人的温饱也就有了依靠。</p> <p class="ql-block"> 上次回家,谈到这个新建的竹林大饭店洪祥告诉我有关方面也给他留了位置。我知道从经营角度看他不感兴趣,但依着当年他也是从竹林出来的,这份感情他还是有的。</p> <p class="ql-block"> 供销社和商业零售点在当年可是红红的打卡处,不用说买了就是逛逛也是饱了眼福。新奇的东西往往先在那儿出现,给人希望也给人对生活的动力而努力。这个店面恢复的也象那个时代的样子,尤其是那挂在钢丝上的票夹子五十岁以上的人一看就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许根洋,盐都龙岗人。地道的农民,爷爷是十里八乡做“花馍”的高手。受其影响从小对面塑产生了兴趣,也没拜师硬是靠自己琢磨做出了一手好面塑。这几天忙疯了他是因为做的冰墩墩赶不上卖,而冰墩墩面塑不可缺的黑坯断货了。他正在焦急的等他爱人取货归来。</p><p class="ql-block"> 我欣赏他的个性,不拜师、不看图,全凭脑子中的影象随手捏去显得很有章法。人物线条流畅、表情夸张、色彩大胆但和谐。</p><p class="ql-block"> 欣慰的是多少匠人的技艺传承受到了阻碍,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吃这个苦,受不了枯燥单调的生活。小许能站出来当属幸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享受5G时代的人很难相信当年电信的落后,假如你有要事和南京联系,人坐上汽车去南京而你人到了这个电话还不一定打得通。所以电报成了热门。</p> <p class="ql-block"> 看电影成了当时人们休闲的主要方式。不管什么电影抢票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电影院的李大姑、人民剧场的火大姑、大会堂的刘大姑都是当年的大网红,我多次去过她们家取票,每次都是象群殴。</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租寄商店其实就是旧社会的当铺,在物资紧缺的年代家中的二手货物在那可以换到人民币的,这事我也干过。那胜利剧场对面就有一家。</p> <p class="ql-block"> 布店也是一个热门处,当年谁买得起成品衣服呀。就是做件新衣也是逢年过节或生日时,生日也要是大生日。记得我十岁生日时父母给我买了件海军衫,后有大翻领前有小领带。只是买了小了,母亲拿去换一换就没踪影了。</p><p class="ql-block"> 大男人的我至今都能说出几种布品,可见当年的布店有多么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 冲积平原形成的盐阜大地,水网密布。依水围堰造城就得看那堆积的沙岗的走势去建。盐城的城建图就是这么个形状。从空中看城外四面是水,城墙绕城一圈正象一只水瓢漂在水面上,所以盐城又叫瓢城。</p> <p class="ql-block"> 全国唯一拥有江、河、湖、海的江苏省,“十三太保”各显神通。盐城又是不甘落后这几年的追赶超让人有目共睹。城市建设的变化也注意到了城市的个性不能变味,传统的东西不能断代。竹林大饭店将一些传统的饮食及设施浓缩在这,使它成了一个活的博物馆,从它的人气流量来看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些东西还待提高和充实,盐城当年是中国三个半杂技之乡之一(还有就是山东聊城、河北吴桥、北京天桥属半个),在这里并没有体现,著名的燕舞电器在这也没有张扬。尤其是“盐城八大碗”实属遗憾!</p> <p class="ql-block"> 登高远望盐城的变化实属大矣,腾飞的同时别忘了根的存在。在城建的同时多听听民间看法,取悦于民岂不更好。</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的左前方空地那儿就是当年盐城副食品大楼的遗迹,副食品大楼是当年盐城为数不多的楼房之一,有那个盐城人不知呢?我曾专门写过《盐城副食品大楼》的文章呼吁有关部门不要拆除,假如这个楼还在,把它建为“老盐城博物馆”作为前厅,在它后面再建上主楼作为永久保存,你说有多少盐城人不说它好呢?又有多少流落在外的盐阜之子会忘了家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