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悬灯射虎

王铁军

<div>  元宵节,亦称灯节,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民俗文娱活动形式。</div><div>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div> 中国民俗文化中,猜谜真正是“古已有之”。<div>  如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即一道谜题,黄娟为色丝,合为“绝”字;幼妇为少女,合为“妙”字;外孙为女之子,合为“好”字;齑臼为盛装和研磨调味料的器具,尝之“舌辛”,合为“辞”字,四字合在一起,即为“绝妙好辞”。</div><div> 大约因猜谜有一定的难度,谜底犹如草丛中的卧虎,难以明察,难以射中,故又称灯谜为“灯虎”、猜谜为“射虎”。</div><div> 古籍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div><div> 至少到南宋,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就已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div> 制作灯谜和猜灯谜自有其约定俗成的术语和规则:<div>  如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难称为“谜”。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作“汕头”,则趣味盎然。</div><div> 如谜面指灯谜题目、谜目指灯谜的答案范围、谜底当然指答案了。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div><div> 如“扣”,指“猜”,可挣正扣、侧扣、反扣等等。</div><div> 如谜格,通常以增损字形、字数或改变文序、读音的方式,使谜底与谜面能更适切吻合,有所谓的「二十四格」之说。当代灯谜已使用得越来越少了。</div><div> 总之制谜和猜谜方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div><div><br></div> 喜逢元宵 ,赏灯猜谜,既启迪智慧既增长知识,又是亲友团聚的娱乐活动。<div>  灯虎添喜色,欢快度佳节!<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