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故乡,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好,但是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除了每月一次的露天电影,夜校、男女青年篮球队都很有影响力,最红火的就数文艺宣传队了,非常活跃,啥戏都能演,豫剧、京剧、黄梅戏、快板、小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水平一般,场景简单,但是观众确人山人海,十里八村的人都去看,场面十分热闹!真的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传队里都是多才多艺的人,敲锣的、打鼓的、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唱戏的男女老少虽然都是乡里乡亲的庄户人,一旦担任了角色,便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唱起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传队的人平时在各生产队劳动,农闲的时候就白天黑夜的在大队院里排练节目。从农历的十一月初就开始排练,赶在春节期间演出,排练紧急的时候大队里还管晚饭,好的时候有白面馍馍、白菜粉条炖豆腐吃,另外给记上一天的工分,这样的待遇在当时来讲已经算不错的了,所以很多人都想进宣传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大多数人家能常年有地瓜干煎饼吃就不错了,白面馍馍想都不敢想。这么好的待遇就得好好排练,当时我大姐也是宣传队里的一员,一大早起来就开始练唱,一直到晚上十多点钟才回家,也非常的不容易,腊月天手脚都冻伤了,没有退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演戏的道具全是就地取材,东拼西凑而来。过了腊八就在大队院前的空地搭戏台,演出的时候戏台的两边挂上两盏汽灯,那时农村没有电,满场子通亮,数九寒天,观看的社员们一点不觉得冷,直了神的盯着戏台,看的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村人没有现在的欣赏水平,就是图个热闹。从小年开始一直到年后的正月十五,将排练了一冬天的节目演了一遍又一遍,社员们也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在当时也算是最大生活的乐趣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村上了年纪的人大都喜欢听戏,豫剧是大部分人的最爱,我们小孩子对戏曲不太感兴趣,只是跟着大人去凑热闹,但是对快板小品很感兴趣,很多小伙伴看了节目后也能模仿的有模有样,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就是看节目时学到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最受欢迎的就是豫剧《朝阳沟》。这也是演出次数最多的剧目,饰演银环的是邻家的姑姑,人长得漂亮,嗓子也好,那打扮,那唱腔,一招一式都让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人兴奋不已,觉得她即使和城里大剧团的演员相比,也毫不逊色。现在看来,毕竟她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文艺爱好者,和城里的专业演员不能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看这个节目不光因为爱听豫剧,还有另一个原因,我大姐也是节目里的演员,扮演银环的婆婆,那时候大姐只有十五六岁,穿着妈妈的大襟蓝布褂子,也不知道从哪弄的假发套,化着老太太的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大姐从小就喜欢听戏,听完就自己学着唱,被选进宣传队后,认真学习,进步很快,虽然是个小姑娘,但扮演的银环婆婆受到好评。也是因为这段在宣传队的经历,大姐一直是戏曲爱好者。现在退休了还是小区老年团的积极分子,经常在社区活动中登台演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大姐影响我还喜欢听越剧、黄梅戏等,《朝阳沟》《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中的一些唱段,也都是那时跟大姐学的,好多年过去了,《朝阳沟》里的选段至今我还能唱几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当时没有电视机,条件好的人家有个老式收音机,除了电影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观看村里宣传队的节目就是最大的享受。所以每到农闲时节人们都很期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隆重的演出是在春节期间,搭上戏台,演唱各种各样的节目,比如说:民间小戏曲,忆苦思甜,《沙家浜》、《红灯记》、还有一些紧跟时代潮流的自编自演的节目等等。</p><p class="ql-block">每到这时,社员们便早早地扶老携幼,搬着凳子,到演戏的地方占位置。当舞台上开场锣鼓咚咚锵锵的响起,看戏的群众便会响起热烈的掌声。锣鼓响过,大幕拉开,好戏开场,大家都会专心致志的看戏。</p><p class="ql-block">我们大队的宣传队在当时声誉很好,经常被邻村请去演出,那时公社也经常在大队里开现场会,文艺演出是必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农民虽然生活不是很好,而且生产队的农活特别的累,可还是依然的精神高涨,苦中有乐。不像现在,别说是大冷天的去看演出,就算是大屏幕的液晶电视都很少有人看了。男女老少人人捧着一部手机,刷抖音、看视频,坐在四季如春的室内,吃喝不愁,还是整天抱怨钱挣得少不够花,各种压力山大。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当年村里文艺宣传队排演的戏剧节目,顶多就是人民群众的自娱自乐。就这自娱自乐的乡村级简陋戏剧表演,却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许多乐趣,能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让社员们在辛勤的劳动之余,得到娱乐。也算是一种廉价的精神享受吧!好怀念那快乐无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分享</p>